又一城市加入摇号买房大军。
3月30日,西安市房管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销售管理的通知》,明确当意向购房人数多于可售房源时,应采取公证摇号方式公开销售。
自此,继上海、南京、长沙、武汉、成都和杭州之后,西安成为全国第七个摇号购房的城市。
01
一阵风吹过,买房摇号逐渐成为楼市调控新标配。
公证摇号了,全凭手气,这意味着你有钱也不能任性了,摇不到号,一切白搭。
这是继车牌过后,房子也成了计划类产品。
略微有
种历史倒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
那时,我们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买米要米票,买布要布票,电视、自行车等等,所有东西没有票子根本就买不到。
票子就是分配的指标,当时物资短缺、社会生产难以满足需求,这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之举,也是特有产物。
回头再看现在,曾经的凭票供应,变成了凭号供应。虽然看上去好像不一样,但本质相同,都是在需求端进行管制,而不是对供给侧进行改革。都是人为遏制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营造出一种有钱也不能任性的公平氛围,从而达到缓解市场压力的目的。
当然,摇号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计划经济表现形式。升级迭代在哪呢?不妨打个比方:
从前有个地主,十分吝啬。他手底下有100个长工,每个长工每天需要吃1斤米,但这个地主呢,每天只愿意拿出30斤。
一开始,地主把这30斤米进行平均分配,人人有份,但谁都吃不饱,于是所有人都在背地里骂地主。后来地主想了个办法,
在100个长工间进行摇号,每天只有30个名额,摇不到号的人只能饿肚子。
结果怎么样呢?
饿肚子的长工们不再抱怨地主的抠门,而转为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甚至对中签的长工怒目而视。大家平时坐在一起也不再是集体抱怨地主,而是讨论如何提高中签率。
02
要讨论摇号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关键得看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摇号”是块很好的遮羞布,很多问题都能通过这个得到化解和转移。
政府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去研究为什么供需会不平衡、怎样去调节现有的利益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只需要交给“概率”,看谁点高点低。
你没中签,那就是你运气问题,怨不了别人。现在不是经常也开玩笑或者自我调侃,说一个人运气不好是自己人品不行吗?
每个人都有赌博心理,每个人也都有侥幸心理,而摇号就是充分利用人性这一弱点。
如果以后孩子上学的学区名额也摇号了,春运火车票也摇号了,届时,大家的关注点会变成什么?还会一致呼唤供给端的改革吗?是不是很容易的就把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执政能力薄弱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转化成运气好的群众与运气不好的群众间的内部矛盾。
站在“上层”的角度,这个的确是个拖延时间、转移矛盾的好方法。但站在群众的角度,可能就只有表面的实惠了
。
摇号的本质,其实还只是一种计划经济行为,治标不治本,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应该是各级政府应对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是拖延技能,
不能单单靠一个概率学去应付一下就行了。
至少目前来看,还没有听说过国外有买房摇号这一说法。
03
总体而言,这一波的买房摇号浪潮,在伪砖家看来,其更大的作用在于转移焦点,进一步缓解高房价的矛盾,为改革争取时间。
大家都知道,去杠杆是大趋势,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拆光的。
去杠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一个稳妥的、稳步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稳定。
而稳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保持现状,就是冻结。
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对M2起到了很好的吸水海绵的作用,抵消了货币超发的大量负面影响,否则资金全部流入流通环节,可能我们就要面对100元/斤的大米了。而海绵现在已经吸了很多的水,基本饱和但又不能一下子挤出来,不然没有谁能承受得了。
那该怎么办?
只能先关起来,慢慢处理。
未来可以预见的,就是百姓手中的房产交易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麻烦,简单来说,名义上大家都坐拥百万、千万的房产,但是要真正变现,会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