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于
1928
年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稍后,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 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2.
继续北伐与形式上基本统一中国
(
1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
2
)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中国
活动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为什么只是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材料
1
:
1930
年
5
至
11
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由于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参考解释:
新军阀混战;
列强仍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工农武装割据;
……
3.
民族工业的发展
活动
3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为什么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1
)条件:
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提高;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
2
)情况:除纺织、面粉行业外,
化学、橡胶、搪瓷
等也有一定程度发展。
突出化学、橡胶和搪瓷行业。也可以点出民族工业发展对抗战的影响。
4.
官僚资本迅速发展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攫取大量经济建设成果。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活动
4
:何为“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是怎样展开的?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具体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一理论和实践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梳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过程。
1.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2.
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3.
星星之火:秋收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4.
燎原之势: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
(
1
)总体形势
(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
3
)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用上图进行说明。
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地域特点:主要在南方,多为各省交界处,国民党统治力量较为薄弱。
活动
5
:为什么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却仍要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为什么要采取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上图,解释说明。
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主要理由:
(
1
)国民政府投靠美日等帝国主义,实行一党专制,屠杀革命群众。
(
2
)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挤压,仍在夹缝中求生存。
(
3
)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理由:
(
1
)南昌起义失败和秋收起义受挫,说明国民党在大城市实力强大,敌强我弱。
(
2
)广大农村社会矛盾尖锐,蕴藏着强大的革命力量;
(
3
)国民党在农村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三、红军长征与战略大转移
1.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活动
6
:据下图和教材,概述红军长征的基本过程。
(
1
)长征开始(
1934.10
)
(
2
)突出四道封锁线
(
3
)向贵州挺进
(
4
)遵义会议(
1935.1
)
(
5
)四渡赤水
(
6
)强渡大度河
(
7
)飞夺泸定桥
(
8
)爬雪山,过草地
(
9
)到达吴起镇(
1935.10
)
(10)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1936.10
)
活动
7
:据上述史实和下列材料感悟“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材料
2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