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股海若许年。
此系道听途说事,闲来记下做奇传!
话说在大唐活宝年间,在圳海路节度使治下,有一座边城。
因此城地处戎汉交界,商贸往来繁荣,故而,
人烟浩穰,物阜民丰。自然,其
娱乐业也特别发达。
其中最出彩者有四处,名为:
听风轩、柚姿阁、白马楼和四通馆
。
先说这“听风轩”。
此轩处城正中,挨着集市,所以人气第一。
官文布告,消息往来,也最为迅速。
此间艺人,多为声伶。
弹词说曲,技艺超群,更有一绝技,名曰:
皮皮踢,真可谓吸金无数,毁人不倦。
“柚姿阁”处城东南,乃商贾宅邸集中之地。
虽属闹中取静,但也门庭若市,人气可称第二。
厅堂装饰最为奢华,出入者多为豪富。
阁中女子,舞技为优。
轻巧腾挪,掌托胡璇,颇具汉时飞燕合德之神也。
门口有一朱榜,名为:
龙虎。
所列之名,皆为舞技最优者一二。
再说这“白马楼”。
此楼旧址原为一书院。
首任院长姓巴名菲,自号白马。
曾盛极一时。
后人心不古,书院荒废。
有慧眼者择此地建了这个风月场。
装置摆设,清秀别致,意趣深远,无它,唯沾一个“雅”字。
楼中女郎,与当下女子不同,非一般优伶可比。
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高谈阔论、经纬天地,皆为帷中君子。
其常客也多是读书子弟,羽冠之流。
加之此楼甚高,冠绝半城。
登楼者颇有居高临下之感。
故而,有纨绔膏粱为图一雅名,或是有无赖肖小图被仰之姿,都会偶来此处。
虽对比前两家,门庭冷落些。
倒也可算是来往车马络绎不绝。
还有这“四通馆”。
地处城门正对处。
进出交通,纵横道路,皆从馆门口过,故取名“四通”,寓八达之意。
原并非风月之所,实为旅居馆驿。
汉蛮戎狄,四方之客,都居于此。
馆主精明,加之眼热那三处的好利易得,也就起了这个心。
挑馆役中容貌身段俱佳者数人,请师训教,练曲习舞。
后登台献艺,虽说技艺稀松些,但因长时工役劳作,身形健康硕美,别有另外一股风流韵味,也颇得一些宾客喜爱。
此边城远离中原,铜钱流通有限。
所以,尚存物物流转之习。
日常消费铜钱犹可足数,但遇大额,即有不足。
于是,便以当地特产充数。
因持物什较之铜钱巨大,不能收入袖中。
只能放之于一乌盒之内,而随身携带。
这几处风月之所,花费甚巨。
故进出之人都配之乌盒。
有好事者,便讥之为“乌盒之众”。
或因寒暑交替,或因商事繁简,或因伶人更替等等,乌盒之众对这四处的喜好亲疏,时常也有所变换,这四处经营,也随之荣衰变化。
此起彼落,周而复始,似有规律可循。
有机智善投机者,谓之“周期”,逆其而动,专挑这人稀客少之时,光顾之。
即所谓“人弃我取”,价低质优,好不快哉!
然自前年始起,大唐圣君怀柔万邦,大开边贸。边城也迎来了更多的商客。其中犹以白夷最多。其人生活习性,与汉人不同,消遣喜好,也有云泥之别。上述四宗去处,他们独喜四通馆。问之为何?答曰:“其一、此馆位置极佳,出入城郭最为便捷,谓之“卡位”;其二、馆中献艺者,姿态健美、行为飒爽,好似草原故地所见,如同妻女姐妹,倍感亲切;其三、这城中另三处欢乐所在,吾等不识其妙处。比如:
听风身弱
,病树依墙,无有美感。
柚姿骄捷
,眼花缭乱,难随其踪。白马高洁,呆板迂腐,无趣之极。”汉人听了,哗而笑之。
随着开放日久,白夷愈多,四通馆生意愈胜于前。
再加之与白夷贸易者,接触时多,在四通馆交际也多,渐渐地也能欣赏其诸多好处来。
两年时间,这四通竟渐渐露出拔冠的情景。
而听风轩竟有昔日名伶失业之窘。
原来的荣衰变化,也不明显了,仿佛没有了周期。
这可急坏了那机智投机之人。
可巧在东城根底下,有间破庙,里面住着一个癞头和尚,终日里疯疯癫癫,嬉笑哭骂,一刻不停,还自称“驻地金刚”。
好在其心尚正,从不为恶,和邻里也能相安。
在清醒明觉时,还常帮人辩理断事,倒也有几分道理。
那些个投机之人便去找那疯僧,先把来龙去脉,为之一说,最后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