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VA-ECMO撤机过程中的股动脉缝合方法包括预缝合技术和后缝合技术。预缝合技术指应用VA-ECMO前放置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撤机拔管时锁定装置完成缝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后缝合技术相关的研究或报道较为少见。本研究旨在评估应用ProGlide血管缝合器进行后缝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雅培ProGlide血管缝合器于2013年已取得股动脉大腔适应证,可用于5F至21F的股总动脉穿刺部位,广泛应用于动脉介入手术中且具有良好效果。
预缝合技术演示:
步骤1:在股动脉穿刺部位(黄色箭头)根据标准化步骤放置2把Perclose ProGlide 血管缝合器,缝合线成90°。该款缝合器允许以任意尺寸的鞘管封闭血管开口(蓝色箭头),缝线(绿色箭头)用于穿刺点缝合;
步骤2:使用标准化操作接入VA-ECMO导管(红色箭头)。导管移除时可逐渐收紧缝线闭合血管止血。本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学会(CSECLS)登记数据库中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收治并接受VA-ECMO支持的患者。排除年龄<18岁、因经济限制、放弃治疗或死亡等原因未使用缝合器的患者以及数据不完整的患者后,研究团队将这部分撤机时应用后缝合技术缝合血管的患者根据动脉鞘管直径将入组数据分为S组(15-16F)和M组(17-19F)。每位患者在VA-ECMO支持期间接受抗凝治疗,并按适应证使用2把缝合器械进行缝合。缝合操作由三位医师与一位护士执行:医师分别负责经皮缝合、协助缝合、控制出血,护士负责撤除VA-ECMO导管并管理血液回流。缝合的具体过程为:消毒插管部位和导管;夹闭VA-ECMO导管并停机;一位医师穿刺针穿刺导管近端,一助插入0.035英寸涂层导丝,进入适当位置后,撤除VA-ECMO导管;此时护士协助拔管,二助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近端施加压力控制出血;通过导丝将第一把ProGlide插入动脉,标记腔内出现搏动血流后将缝合器旋转至患者右侧;不推结并交换导丝,插入第二把缝合器,标记腔出现搏动血流后,旋转缝合器至患者左侧;导丝插入第二把缝合器孔内,撤除缝合器并使用打结器扎紧剪线;观察止血效果并确认止血充分后,可撤除导丝并压迫止血。此时若止血不充分,则定义为缝合失败并加压,或使用第三把ProGlide缝合器止血。参与本试验的医师与护士均接受标准化培训,且有超过20例VA-ECMO插管拔管经验。
C 第一把ProGlide缝合器沿导丝展开并旋转约45°D 第二把ProGlide缝合器展开,在第一把缝合器的反方向旋转约45°研究收集住院患者撤机30天后的随访结局。成功缝合定义为成功缝合股动脉插管部位,无需辅助手术或血管内手术,无搏动性出血。VA-ECMO相关下肢并发症定义为股动脉插管部位发生的,包括动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淋巴瘘、大出血、腹股沟感染和骨筋膜室综合征在内的事件。主要出血事件定义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至少 3.0 g/dL 和/或需要输血(3 单位浓缩红细胞)。在341例VA-ECMO患者数据中,研究团队纳入了符合入组条件的共计170例数据,其中77.6%男性(132例),中位年龄61(51-69)岁。基线水平VA-ECMO启动适应证以90例HR-PCI和42例AMI为主,鞘管直径方面,77例患者为15F,3例为16F,85例为17F,2例为18F,3例为19F。术后抗凝策略:146例应用比伐泸定,31例应用肝素。
170例患者中,后缝合技术成功率达到92.4%(157例),仅9.4%患者(16例)出现下肢相关并发症,包括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和11例假性动脉瘤。无患者发生主要出血事件。ICU住院时长和拔管后住院时长分别为11(8-15)天和6(4-9)天,拔管后院内死亡率为8.2%,均与严重基础疾病有关,与缝合相关并发症无关。
进一步多变量逻辑模型分析显示,与S组(15-16 F)相比,更大鞘管的M组(17-19 F)并未增加住院期间下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指出,VA-ECMO撤机时后缝合技术具有高成功率、下肢并发症发生率低、需要干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且不因鞘管尺寸变化而降低成功率,是一项可行的缝合策略。
近年来,快速康复的理念得到了心血管领域的广泛认可。在过去十年中,VA-ECMO撤机后股动脉缝合采用压迫止血或手术切开的方式进行止血。随着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引入,新的血管修复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充分展现了后缝合技术的广阔前景,对VA-ECMO撤机后股动脉缝合方式提出了新指导。期待更大规模、更长周期、更多中心的研究评估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临床疗效以及优化的缝合技术为临床术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股动脉止血方式,改善患者预后以及术后生活质量。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甘肃省心血管介入专业质控中心主任,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冠心病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导师,冠心病诊疗技术与应用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心血管介入专业质控中心主任,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国家卫健委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相关研究成果在SCI及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2篇, 获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
副主任医师
CCU副主任、负责人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CCU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体外生命支持规范化培训基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负责人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ChELSA ECMO培训基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负责人
甘肃省心血管危重症及ECMO技术联盟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体外与生命支持质量控制组青年委员
非公立医院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生命支持技术分会理事
第五届《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