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OOC
MOOC学院是果壳网旗下产品。为中文MOOC(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学习者打造社会化学习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华那点事  ·  沪B5P***在大华被拍了!罚款150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MOOC

有人说,反转基因的基本都是文科生

MOOC  · 公众号  ·  · 2017-05-27 17:08

正文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池塘之底(chitangedu),作者草履虫。



以下的来信,来自于一位号称对所有书都不感兴趣的学生。


看到您对我的评论回复,我决定写下这封信,来聊聊我自己。


说起读书这件事,我认为我真的是一个什么书都不爱读的孩子。从小语文成绩一直就很差,即便是高考也才89差一分及格,大学里语文公共课也给挂了。我一直认为我可能是适合学理科的,所以先天文学能力很差。小学的时候,我妈为了让我读课外书,决定我每读一本书给我20块钱,可我还是一个字都读不进去,一翻开书就感觉被催眠了,很困想赶紧合上书,至今不能理解那些被书中精彩内容吸引的人的感受。周围有的人也不爱读书,但他们至少能把网络小说看进去,而我还是看不进去。要说什么都读不进去也不全是,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唯一能看进去的就是童话故事,但也仅仅是读一两篇,就又读不进去了。


到了大学,我反思我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不理解其中内容才不喜欢读,然后我买了本村上春树的书,开始翻了几页,过了几天就放到书架上再也没动过了。说到看书的感受,一部作品我会选择看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形式去了解而不想去读这个作品的小说。我想我可能是没有把心沉下来去做这件事,才读不进去的。


最后说一下我感兴趣的事情吧。我想说很遗憾,我现在大三了还没找到我真正的兴趣爱好。高三之前学了很多年的美术,本打算考艺术,但因为花费太高等原因,还有发现自己不是非常喜欢画画所以放弃了(坚持那么多年的原因应该是我妈很喜欢美术)。要是非得说一个兴趣爱好,那应该就是电子产品吧,平常经常会关注各种新发布的手机、电脑等,很喜欢看这些东西的视频或者评测。曾经的理想职业就是做个评测的人,每天能玩各种手机电脑写个文章就能挣钱。(后来感觉自己太天真想的太美了)


嗯就是这些啦~




我看完你的来信,觉得很有意思。


仔细看完之后,发现其实你并不是对所有书本不感兴趣,而是对文科相关的知识没什么兴趣。语文成绩虽然不好,但适合学理科。而且喜欢摆弄电子产品。换句话说,你是一位标准的理科生,具备标准的理科思维,是这样的吧。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具备标准的理科思维”这句话的时候,好像有点歧视的意味儿在里面,虽然我并没有那样的意思。


今天早上,看到一则新闻,来自于北青网,标题叫做《崔永元坐拥10多家公司 旗下商城食品高于市价5倍》。对于转基因和中医等敏感话题,我其实一直都很有兴趣,虽然几乎从不发言,但很愿意了解各方面的讨论,以及看评论区的互撕。


果然,评论区的第一条,就是这个:



“还是那句话,反对转基因的基本都是文科生或者没上过学的。”


唉,什么时候,文科生也成了被人歧视的贬义词。看来歧视果真是无处不在啊,除了性别、地域外,现在又来了个文科生歧视。


这让作为文科生的我,很多时候也暗生一种惭愧的心态。虽然心底里也明白,所谓的文科生理科生的划分,根本不足以区分一个人是否理性,是否相信科学。而且在这块土地上,相信科学的文科生为数不少,而坚信虚无缥缈东西的理科生,也同样随处可见。


就好象到现在,人们还非要讨论“中医”和“西医”一样——相比而言,我当然觉得“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这样的区分更合理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讲,关于你的所谓对“所有(文科)书籍都不感兴趣“这一点,你或许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在当下,在很多人眼中,理科性思维更能代表科学理性,更能揭示这个世界的奥秘,能够更接近真理的他们,自然也能够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现世的收获。


而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对的。毕竟,关注客观世界,关注现实,本就是数学、特别是物理产生的源起。


所以,有的时候,其实我也挺羡慕那些能专注于某领域的理科生,能拥有某些能够经得起实证的信念,并为之而坚定向前。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的偏见。


写到这里,犹豫一番,贴出我两年前写过的一篇日志。当时的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写一个系列,名字就叫做《文科生的世界》。





“我不知道文科生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几人的眼光,都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是桌旁唯一的文科生。


某年月日,虹桥的某咖啡店,我与人一道,面见了某业界的某小牛——当然大牛我也见不到——科大博士,某有名上市公司的某孙公司的老总。


见面五小时,其中四小时五十分,都是他在侃侃而谈,天马行空而又有条不紊,热情澎湃而又不强加于人——至少在当时,没有给我强加于人的感觉。


谈教育,谈写作,谈alphago,谈某公司的语音交互和高考机器人,谈游戏,谈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谈到激动处,甚至把他当下正在看的某英国人写的谍战小说拿出来,然后整段整段读给我们听。


话题千头万绪,零零散散,但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写作可量化,游戏有套路,alphgo也好语音识别也罢,无非大数据加算法,用这种方法,高考机器人能考上一本也不过是几年间就能实现的事情。即便微观到个人,自己当年从班级倒数到后来成为博士成为公司老总,也是因为被宽容被鼓励,从而努力主动去寻找学习的方法而已。


总结起来,无非一句:世间万物,惟方法二字。


愚钝的我,无法反驳他的观点,何况又在一时之间震撼于他们母公司(不,是奶奶公司)的高考机器人的研究,虽然总觉得哪里不是那么回事,但我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几番话题跳转,四个小时已经过去。


“我不知道文科生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停顿下来,他出于礼貌,说。


几人的眼光,都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是桌旁唯一的文科生。


我想了想,试图组织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但最后还是说:“这个还真不好说,即便说出来,想必也不是理科方式的表达。”


他无意追问,或者本也没多大意愿了解,话题于是很快又天马行空起来。


那么,文科生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所谓的文科表达又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


概括抽象,自然是理科生所长,世间万物,千头万绪,都能找到极简的公式来表达,这个的确玄妙精巧。而所谓的文科方式,却是相当自我,世上若有二十亿文科生,那么大概有二十亿种表述方式。大概没有一个文科生可以描述出一个世界来,然后告诉天下人:嘿,大家快来看,这就是文科生的世界。


更何况,将人分为理科生和文科生,本来就简单粗暴。


那么,从今天起的一百天时间里,我将引用其他的文科生所采用的,在我看来比较文科的方式,来展现所谓的文科生的世界。




到后来,我的所谓《文科生的世界》系列当然没能坚持下来。写着写着,便开始觉得无聊起来。


是啊,这本来就是无用的事情,大概也只有文科生,会干这样的事情。


不过,虽然有的时候被人嘲讽文科生思维,有时也曾羡慕过理科生。但说到底,我并不以身为文科生为耻,有的时候,觉得正是文科的一些思维方式,让我更感性更敏锐地感受着这个世界。


是啊,时至今日,我一直记得我人生中的一些场景,一些感受。那些感受,有的是亲历,有的来自于其他一些东西所带给我的冲击。我记得第一次看W.H.奥登的《葬礼蓝调》的颤抖,记得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时候内心的平静与抚慰,记得第一次听到女声吟唱版的《夜莺》所感受到的婉转飞扬……至于最近的一次,我记得是李小多老师给我推荐的秋田弘的《曾经的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那一次,几乎突然之间,眼泪就无声地奔涌而出。安静,但无法遏抑。


有的时候,我们就这样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如同有着敏锐的传感器,敏感地收集着这个世界传达给我们的许多信息,无论是愉悦,还是痛苦,都可能因为我们的敏感而被放大,也因此,我们日复一日,默默地感受着愉悦所带来的幸福,也承受着痛苦所带来的伤害。


虽然到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对这个世界越来越钝感,内心里也越来越难以有那种颤抖和飞扬。看着零差评的《摔跤吧,爸爸》的时候,除了感概阿米尔汗神奇的体重,和能将摔跤这么无聊的运动剪辑地如此扣人心弦之外,心里也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波动。


据说到最后,大多数的理科生都成为现实主义者,而相当数量的文科生都因现实中郁郁不得志而自怨自艾。


但我仍然无比珍惜那些颤抖,无比珍惜那些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时光,无论是兴奋愉悦,还是沮丧痛苦。无论它们在他人眼里看来如何地一文不值,但那依然是属于我自身的财富。


而至于作为理科生的你,我想完全不必为此而忧虑。语文不好,其实没什么大关系,对文科知识不感兴趣,也没什么关系。相反,在现实社会里,我觉得你倾向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带给你更多的收获,而那可能是像我这样的文科生,穷其一生都都无法寻求到的东西。


到后来,我们到底还是得学着接受自我,接受”不羡慕的生活“。


PS:前几天和朋友吃饭,聊到W.H.奥登的《葬礼蓝调》。其实那首诗用理科的表达方式,大概一句话就够了:他就是我的一切。


但没办法啊,还是喜欢奥登的句子:


他曾是我的东,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

我的工作日,我的礼拜天。

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吟。

我以为爱可以不朽:我错了。


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颗都摘掉,

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阳,

倾泻大海,扫除森林;

因为什么也不会,再有意味。




---


"池塘之底"是上海市珠溪中学朱春华老师在学校开设的读书会和微信号,朱老师希望用这个项目鼓励在校的学生写周记、利用学校的休息时间观看TED演讲、推荐MOOC课程学习、针对各种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等。我们都有问题,或多,或少。但那并不能改变,我们原本都是掩藏在尘埃中的珠玉这一事实。我们虽然孤单,但仍可伸手相连。愿所有成长的困难与苦痛,最终都能烟消云散。


如果您对以上的故事感兴趣,或者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那么请来信,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中间来。关注微信号“池塘之底”(chitangedu),或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END-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说话 | 舒适区 | 清单 | 自律 | Excel

情商 | 影单 | 书单 | 读书 | TED

持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