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EO智库
中国商界第一领袖社群,百万级CEO人脉圈子,商业管理第一号,商业、商学、商道、商圈,尽在CEO智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投资人不等IPO,开始搞BD了 ·  昨天  
高绩效HR  ·  降本增效的12条策略 ·  昨天  
HR笔记本  ·  HRD薪酬绩效能力图谱 ·  2 天前  
湘微教育  ·  小心入坑“山寨证书”!指南快收好 ·  4 天前  
湘微教育  ·  小心入坑“山寨证书”!指南快收好 ·  4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汇丰大震荡:员工奖金成谜 求职潮汹涌来袭?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EO智库

估值80亿到800万,这个中国工业制造的神话经历了什么?

CEO智库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5-27 20:14

正文

关注后回复 礼包 免费领取 【8G总裁班视频+100本经管畅销书】

◈编辑: 智库君

◈来源: 中国先进制造技术论坛


近日,中国工业制造的神话小米疑似宣布要做“年轻人的第一辆摩托车”了!


但今天我们来说说另一个神话


它就是 嘉陵摩托,因创新而成功,因守旧而衰败。


楔子


它曾经是中国工业制造的神话。


用30多年的锤炼,从一个单一的兵工厂,蜕变为国家级大型企业,促成中国成为摩托车第一大消费国。


它累计向市场投放 1800多万 辆摩托车,产品出口全球 70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辉煌时品牌价值高达 8 0亿元


如同过山车一般,从峰顶迅速跌落。如今它已连续8年净利润为负值, 2015年末,净资产余额仅为794.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0.42%。



敲出中国第一辆摩托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所有的兵工企业都面临“军转民”的重大课题。


党委书记兼嘉陵厂厂长孙寿彭大胆提出生产摩托车的想法, 摩托车当时是一个 技术复杂的高档产品 全国产量不到5万台,且几乎全是军品。


现实没有浇灭孙寿彭的决心,不久之后,嘉陵厂成立了一个7人摩托车筹备小组,先后赴南斯拉夫、日本等国考察。


南斯拉夫工厂的合作条件苛刻,对方提出摩托车的心脏——发动机必须用他们的,中国摩托车不能进入有他们销售点的市场,除了巨额技术转让费外,还要另付1.5%的技术提成费。因为两国断交20多年, 对方甚至无知的问“中国有没有自来水”、“中国人不是只会骑自行车吗”


考察团之后启程去了日本,参观了本田和雅马哈的工厂,日本摩托不但质量好,而且品种繁多,经过对比最终订购了3辆本田PA50车型。


1979年4月,嘉陵开始组建摩托车研究所,誓要用5个月时间造出第一台样车,为1979年国庆献礼。 无图纸资料、无专用设备、80%的材料不对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芦画瓢”式的测绘仿造。


“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说发动机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塑料、橡胶跟不上,职工就把自己的旧凉鞋拿来做原料。”


4个月后, 中国首辆民用摩托诞生。这款被命名为CJ50型的嘉陵摩托车,车重 1 00斤,时速六七十公里 “孙寿彭非要亲自试骑摩托车,结果因为过于兴奋,操作失误,摔掉了门牙。”当年国庆,5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场骑行,引起极大轰动。



摩托之王


如果说嘉陵CJ50型是入门级车型,那么 CJ70则真正让嘉陵名扬四海


1980年,嘉陵开始着手摩托车批量化生产,为了尽快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嘉陵确定了 先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再自主开发创新 的发展战略。


于是,嘉陵选择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日本本田公司进行合作,首先对嘉陵自己开发的CJ50车进行技术改造,本田的技术人员通过检测,理出了CJ50车型的140多个毛病。


在核心部件化油器和磁电机的技术上,嘉陵通过反复研究和测绘,终于掌握了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通过改造,CJ50的升级版CJ70横空出世。 在80年代,谁家有辆嘉陵CJ70摩托车,就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跟现在宝马奔驰一 1989年CJ70全部实现国产化,油耗数据低于进口件,成为名符其实的“节油王”。



重庆“摩帮”


跨行业组织专业化大协作 是嘉陵当时另一个重大决策。


为了打开销量,嘉陵不得不把 成本3000多元一辆的摩托车定价为600元 ,所以在最初几年,摩托车销售一直是军品补贴。


拿CJ50摩托车举例,全车有1560个零件,仅仅加工一个弹簧,成本要10多元,全车19个弹簧成本就要100多元,如果把全车弹簧交给专业厂生产,价格会控制在40元以下。


于是,嘉陵展开了跨系统、跨行业的零部件配套工作。 从最初5家发展到后来的100多家,在嘉陵的带动下,众多摩托车企业在重庆诞生,成就了重庆“摩帮”的美誉。大家都围绕着“嘉陵”这个香馍馍赚钱,形成“经济联合体”, 一些嘉陵的配套企业,资金雄厚起来后开始向整车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宗申和隆鑫。


嘉陵也迅速扭亏为盈。从1981年第一批2500辆嘉陵摩托车开始,此后长达14年时间,嘉陵产销量一直位居行业第一。1995年嘉陵在上海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摩托车集团。


神话破灭


1995年,对于嘉陵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一年嘉陵也到达了发展的最高峰。


摩托车销售收入达 46.53亿元 产销量达 110.85万辆 ,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产销量首家突破100万辆大关的企业。


企业大了,想法就多了, 之后嘉陵集团开始了对外投资和向外发展的道路 ,先后在海南、广东、上海、哈尔滨和山东组建摩托车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嘉陵集团投资或合资组建的摩托车生产企业。


另外,嘉陵集团还投资了部分零部件企业,如成都的压铸件、化油器等。在香港、越南、印尼和美国迈阿密也有嘉陵的销售公司。甚至“不务正业”的在重庆、海南等地涉足房地产和酒店行业,搞起了多元化经营。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在那时,辉煌的国企也意味着承担更大责任,卷入更多的纷争。当企业做大时,国企机制就成为了一种制约, 员工不思进取,企业体 质繁琐,市场反映迟钝,产品创新不足 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国企想超凡脱俗,像民营企业一样经营也是不实际的。


之后,人人都开始趴在嘉陵身上吸血, 嘉陵摩托开始迅速下滑,直到2006年,嘉陵集团净利润已经达到-2.58亿元。


嘉陵大败局


落后的管理机制和龙头企业的负担,是嘉陵摩托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但除了这些所谓的“国企病”之外,嘉陵在市场上的失败还有几个原因。


1、没有创新,吊死在一颗树上


嘉陵摩托因为创新而成功,因为守旧而没落。


市场上许多摩托新星,最开始的确竞争不过嘉陵,但是它们走侧翼市场路线。 比如珠峰摩托等走中国高端摩托车路线,潇洒木兰等抢入女性榻板市场,小太阳等将自行车与摩托车结合,推出了电动自行车。


嘉陵在后期顶层设计有严重问题,固守主业,根本没有想过向运动摩托、健身摩托和轻便摩托等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依靠一个单缸车,嘉陵卖了几十年,一些核心技术还不是嘉陵自己的,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2、定位失策,摩托不只是交通工具


在很长时间里,嘉陵摩托把摩托定位成运输工具 ,它们更关心摩托的运输功能,比如生产方便农民运输生猪、蔬菜的加重型摩托。


嘉陵摩托作为领导者,眼光不能太局限。不仅要去占领销量市场和形象市场,还要占领既不能上量、也不能出利的结构市场。虽然这些市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能增加销量和利润,但却可以 增加其品牌的时尚感、运动感、身份感和尊贵感 ,强化其领导者地位。


只有拥有完整的市场结构,才能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摩托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而已,思维不能停在“只为解决温饱”的消费观念,在第三次消费升级来临,摩托车还有更多体验性功能待开发。



3、后院起火,农村市场被偷袭


除了把摩托车定位为交通工具,嘉陵还一直走的是低端路线,主力于农村市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企业家杂志  ·  投资人不等IPO,开始搞BD了
昨天
高绩效HR  ·  降本增效的12条策略
昨天
HR笔记本  ·  HRD薪酬绩效能力图谱
2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汇丰大震荡:员工奖金成谜 求职潮汹涌来袭?
5 天前
环球资讯+  ·  特朗普时代美俄关系走向拐点?
8 年前
轻松读书人  ·  你的善良,不吃亏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