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胶卷迷俱乐部
胶卷迷的聚会场所~这里有关于胶卷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摸摸艺术书  ·  我不是你的造物 ·  3 天前  
旅拍誌  ·  冬 日 女 友 王 楚 然 ! ·  6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新书《马格利特传》一次超现实主义图像之旅 ·  5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Flavr:测评100种不同胶卷的参考工具书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胶卷迷俱乐部

短文 | 徕卡M相机用新镜头,还是老镜头?

胶卷迷俱乐部  · 公众号  · 摄影  · 2024-12-06 22:59

正文

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今天放我的好朋友俞俞镇楼




如果是一般的日本相机厂家,恐怕没多少人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如果能在最新的微单相机上使用新式镜头,没有人会吃饱饭没事做去装个老的双高斯结构镜头。尽管有个别朋友的确会在微单相机上转接一些手动镜头,但是对于数码大军的大多数朋友,当然是希望使用性能更好,哪怕是背光都给你对比,分辨率清清楚楚的超级镜头。

而微单相机的镜头也的确进入了“超级镜头”的时代,越来越夸张的光学材料,越来越复杂的光学设计,非球面镜片从高端变成了白菜,当然,镜头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甚至连50标头都跻身过去85/1.4才能享受的“黑大粗”的称号。

然而,这些作为常识的内容在徕卡M镜头上就成了困难,而且这种困难甚至是徕卡官方自己都说不清楚。


在最近的采访中,徕卡公司官方也承认现在在SL相机上徕卡投入了更多力量而M相机的投入有所不足,但M是徕卡的灵魂是不可能放弃的。

而徕卡官方给我们造成的困难在于他们官方复刻镜头,而且还卖得贼贵,这侧面表现徕卡官方似乎也鼓励徕卡M相机的用户,尤其是数码M相机的用户顶着你4000多万像素的传感器来感受一下徕卡的历史积淀,来使用下面这种性能的镜头(复刻50/1.2)。

甚至还有人专门把复刻徕卡老镜头这件事情做成了生意,回想起来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好几年前了,我也没有去看后续如何。

其实所谓的老镜头的味道,说白了就是“把毛病当味道”,“把缺陷当味道”,如果你要体会老徕卡35mm镜头的味道,你根本不用花这么多钱,2000多块买个二手不发霉的COSINA福伦达35/1.4,要旋转给你旋转,要奶油给你奶油,镜头结构都是八枚,也可以叫八枚玉。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另一个方面——徕卡M镜头从历史发展来看,它的底色究竟是保守的,还是超前的?

也就是说,从1954年开始,这漫长的70年来,M口的发展究竟是如何的?

可以说,超前都是保守的,徕卡M镜头的发展是激进的,徕卡M镜头不仅毫不保守,恰恰是从70年代到微单时代以前,最为激进,最喜欢炫技的一个镜头群……

没有之一。

如果谈民用光学水平,你硬要说以前徕卡厉害,那你真应该多看看我的公众号了,虽然现在更新慢了。徕卡的民用光学水平在战前是完全排不上号的,和蔡司,福伦达,施耐德没办法比。在战前,蔡司制造了SONNAR 50/1.5镜头,而徕卡造不出来,1936年为了在L39相机上也有超大光圈镜头,请了施耐德设计了SUMMARIT 50/1.5镜头,这支镜头也保留到了M镜头最初的序列中。在35mm和广角镜头开发上,徕卡也非常落后,他们的35/2推出的时间要晚于尼康的35/1.8镜头,在M3上本来都用不了35的头。21的镜头用的是施耐德的超级安古龙,蔡司则有传奇的BIOGON 21/4.5。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二战结束后,那些传统德国光学大佬要么分家了,要么跑东德去了,这给徕卡充分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M相机的商业性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1960年代,日系单反的强势崛起让M相机愈发困难,到了70年代甚至连在德国的工厂都要开不下去的地步。

就在这段时间里,M镜头却在不断发展。

虽然在35mm镜头上一开始吃了亏,但是1961年徕卡就推出了35/1.4镜头。这枚镜头的指标在那个年代是独树一帜的,在135领域堪称传奇。

就在35/1.4问世后不久,徕卡在1964年开始了一项更加疯狂的计划,将当时只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民用非球面镜头制造出来。这枚镜头虽然只有6片镜片,但是却有着4片在当时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镜片,首尾两片各有一面是非球面,贴合结构中各有一片折射率1.9的镜片,这四枚镜片都无法直接使用制式玻璃,需要重新制作。



即使M系列不行了,M5遭遇惨败,德国老家都丢了,徕卡M镜头反而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想法。

在加拿大时代(其实加拿大工厂早就有了,很多M3都是加拿大装配的),徕卡折腾出了50/1.0,虽然没有非球面镜头,但在光圈上依然横霸当时。

在那个时代,徕卡M还有一枚有名的镜头,1980年开发的75/1.4,在旁轴的中焦上开发光圈这么大的镜头,可见M镜头群的魄力。这枚镜头一直生产到2007年。


80年代中期,伴随资金的注入,徕卡M6的发售,徕卡公司突然就活过来了。

然而, 比起技术简单的M6相机,徕卡M的力量几乎全部在M镜头群上展现出来,1980年代末到2010年前后,是徕卡M镜头群横着走的年代。

徕卡M镜头的大部分指标在80年代末都进行了更新,在90年代开始全面非球面化的革新。徕卡的这场革新一方面是应对胶卷技术的升级,另一方面也是在机身本身面对日系自动相机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的另类超越。

尤其是1997年设计的非球面35/2,它的性能在那个年代是很惊人的,以至于10年后蔡司设计的结构非常复杂(但没有非球面)的35/2的性能还是赶超不了这枚镜头。

进入新世纪后,M镜头在2000年-2012年更是练练发力,徕卡让很多摄影爱好者了解到光圈是可以大于1.0的,50/0.95替代了经典的50/1.0。

徕卡还让大家第一看到了在50mm这种指标上施展APO技术+非球面技术会带来如何惊人的成果。50/2AA是一枚12年前,为笨重无比的第一代黑白M数码机开发的,它的性能放到今天也是顶级的(价格也是顶级的)。

此外,在21,24和28上,徕卡先后实现了1.4光圈。

当年我们很多朋友喜欢把ZM镜头系列徕卡M镜头系列对比,虽然ZM性能也不错,但是它的主要镜头和徕卡M是有代差的,要知道2015年的ZM 35/1.4在使用了2枚非球面,体积严重膨胀的情况下,也才勉强超过了1994年设计的徕卡非球面35/1.4。


虽然说2015年后,徕卡自己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了其他系统,现在主要是SL系统,在上面开发了很多超高性能镜头。然而在M镜头上,也推出90,75的炫技之作,以及应对COSINA 35/2AA的徕卡35/2AA镜头。

所以,从徕卡M镜头的底色来看,徕卡显然是鼓励用户更多使用新镜头的。


当然,另一个问题是,徕卡的老镜头和VM福伦达的新镜头,那该用哪个?这的确是个问题,你是花1,2万,买一个50,60年代性能的镜头,还是花个7000,8000买VM之灵魂AA?

我觉得这取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如果是数码相机的用户,现在徕卡M的像素已经非常高了,性能更好的镜头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画质,激发传感器的更大潜力。选择也不必这么极端,因为许多高性能M镜头也不贵,比如35/2,28/2.8之类,很多都不过万。

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是“玩老味”的话,很多镜头都能玩出来,如果花很大价钱买徕卡镜头,很多时候会让人失望的。(不过你只要不乱用,可以在卖出来,徕卡M镜头还是相对保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