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而想要孩子拥有一颗强大而充盈的内心,就少不了父母的情感支持和无条件的爱。
来看看以下这7层爱孩子的方式,相信你就会有答案。
第一层:
《奇葩说》辩手席瑞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小时候,席瑞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每次去超市,他都全程低头看地板,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渴望。
长大后,虽然通过努力摆脱了贫穷,但童年留下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
去消费场所,如果没带超过三倍的钱,就会感到万分焦虑;
如果有人对他好,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欢欣雀跃,而是觉得“我不配”……
可实际上,就像清华教授彭凯平说的:
“贫穷感的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
相反,适当地满足孩子的一些小需求,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贪得无厌,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
作家秋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出去玩时妈妈总会给她买些小东西:
有时是一瓶饮料,有时是散装的零食,还有时是一小瓶指甲油。
多年后,她已记不清这些礼物的细节,但被爱的感觉却一直印在她的脑中。
让孩子吃饱穿暖,适当满足他们的一些小愿望,孩子才能不被匮乏感捆绑,拥有快乐而充实的童年。
第二层:
被誉为“华人家教典范”的刘墉,一双儿女都格外优秀:
儿子不仅是哈佛心理学博士,还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曾获得《我是演说家》第二季的总冠军;
女儿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三年后,又凭全奖进入沃顿商学院学习。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特别是儿子初到美国时,因为种种不适应与同龄人的排挤,他一度变得胆小、自闭。
为此,刘墉常常带儿子去野外徒步,和儿子一起挖虫子、种植蔬菜,还会定期跟儿子比赛跑步、投球等。
正因有父亲高质量的陪伴,儿子才逐渐打开了心门,重新试着与人沟通、交流。
有句话说得好,
童年得到的爱和陪伴,是未来生活的光。
一次游戏、一场比赛、一次对话……亲子之间这些温馨、愉快的时光,最终都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能量,成为他抵御风雨的铠甲。
第三层:
一项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喜欢父母的行为中,“总是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比”稳居第一:
“你看隔壁的xx又考了第一名,你学学别人啊!”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再看看你自己,干啥啥不行!”
“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你怎么差这么多?”
……
作比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破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还会挫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曾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妈妈陈美龄就坚信,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自我肯定,让孩子认识自我,喜欢自己。
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一母所生、一起长大的孩子之间也有很大差距。
所以,她从来不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也从来不会说“要向哥哥学习”。
正因如此,她的三个孩子才能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各自精彩:老大富有正义感,老二具有艺术气质,老三沟通能力强。
不比较,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就是爱孩子的第三个层次。
与其逼迫孩子在他人的身上寻找成功的影子,不如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赛道,活出独一份的精彩。
可以发脾气,情绪能被包容
有个9岁的小朋友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天上的云生气了,脸黑得跟锅底似的;雷电生气了,暴躁地敲响手中的大鼓;妈妈生气了,把我一顿臭骂;我生气了,大家都告诉我,好孩子不该这样。”
孩子发脾气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但不允许孩子发脾气,坏情绪并不会因此消失,只会被埋藏在更深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了横在孩子心头的一把刀。
实际上,
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好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4岁的儿子总是发脾气,爸爸越是制止,孩子的怒火就越猛烈。
一天,儿子又一次大发雷霆,爸爸突然蹲了下来,朝儿子大喊:“我需要一个拥抱!”
儿子愣了一下,爸爸再次喊道:“我需要一个拥抱!”
儿子彻底懵了,停止了哭闹,走上前别扭地抱了爸爸一下。爸爸则反手将儿子揽在怀里,过了好一阵儿,爸爸说:“谢谢,这正是我需要的。”
儿子颤抖着嘴唇,说:“我也一样。”
比起一句简单粗暴的“不许哭”,一个大大的拥抱更能激发出孩子好的一面。
从今天起,面对孩子的坏情绪,多一点耐心,多一些理解。
看到孩子脾气背后隐藏起来的委屈和难过,他们才能走出情绪的泥潭,成为情绪的主人。
能表达主见,说的话被重视
一位妈妈曾上网咨询,因为她感觉女儿越来越不听话。
安排她周末学奥数,她非要和同学去科技馆;建议她多看书,她说自己更喜欢纪录片。
就连吃饭穿衣的小事,她也很“挑剔“,对妈妈的安排表示不满。
为了这些鸡毛蒜皮,母女俩天天吵架……
对此,很多家长指出,孩子这是有主见了,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还有专业人士说:对选择权和掌控感的需要是每个人的天性。
只有做事的主语是“我”,生活才有意思,人生才有意义。
如果硬逼着孩子听话,他永远做不了自己的主。
你咨询他意见,他说“随便”;你给了他选择,他说“都行”,你把机会摆他眼前,他说“无所谓”。
这样的孩子,看似省心,实则最可怜,最令人心疼。
当你用爱为孩子都兜底,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鼓励他们表达自己时,你就会发现:
孩子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任性、不懂事。
当孩子被看见、被尊重时,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有主见,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六层: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这话一点不假。
撒手不管的父母,固然是不负责的。
但事无巨细管控着孩子一举一动的父母,亦是一种灾难。
一位咨询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小阳今年上高一,每天起床困难,经常迟到。
为此,妈妈每天亲自盯着他起床、洗漱、送他上下学,甚至把家搬到了学校后面的小区,可即便如此,小阳还是常常迟到。
经过了解,咨询师发现,小阳对任何事都不在意,包括迟到这件事。
后来,小阳告诉咨询师,自己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学后一群人一起回家,无论是走路或搭车都行,总之不是被妈妈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