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
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
政商内参
。
By政商内参 (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 微信号:
zsnc-ok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足的王朝,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定下了尊重士大夫的规矩。两宋时期,公务员队伍浩浩荡荡,待遇好到了荒唐的地步——宰相月薪约合人民币60万元,低级公务员的工资也达到了2.5万/月!福利更是没得说:衣食住行几乎全都照顾到了。不仅如此,离休老干部们居然还能“升官”!
然而,这样真的好吗?
文 | 陈忠海 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来源:瞭望智库,微信号:zhczyj
从赵匡胤的神秘规矩说起
陈桥驿兵变两年后的某一天,已经贵为大宋皇帝的赵匡胤下令,让人在太庙寝殿的一间密室里立了块石碑。
密室被遮蔽得严严实实,钥匙由专人保管,平日里任何人都不得入内。只有太庙举行祭祀或者新皇即位时,才允许两个人进入观看:一个是天子,一个是引路的太监。
更耐人寻味的是,获准进入密室的这个引路太监必须是文盲——不能识字!
人们猜想,这块石碑上一定刻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直到靖康之变后,金人占领了北宋都城汴梁、打开这间神秘的屋子,谜底才被揭开——这块高七八尺、宽约四尺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三句话:
“
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
”
*赵匡胤的江山是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取的,按一般规律,应将柴氏赶尽杀绝以免后患,但他很够意思,不仅自己没这么干,还要求子孙照顾周全;
*一介武夫赵匡胤,发扬了“刑不上大夫”的古风,对知识分子很尊重;
*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
后来,这块碑被称为“誓碑”,这三句话史称“勒石三戒”。
赵匡胤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已经平定了天下,你们这些人就不要再折腾了,都安安心心抓生产、搞建设吧!
宋朝公务员的美好时代由此展开。
官员很嚣张,敢挑衅皇帝
赵匡胤当皇帝之余,喜欢拿弹弓打鸟。
一次,老赵正玩在兴头上,几个大臣说有急事求见,只得收起弹弓。
可是,他一听就火了:你们说得十万火急,可汇报的都是些小事,还耽误老子打鸟!
皇帝怒了。按套路,底下人那必须迅速跪下谢罪,慢一拍都可能脑袋搬家!但宋朝的公务员不按常理出牌,由于带头大哥的长期“宠溺”,他们很牛,敢顶嘴:
“臣以为这些事情不是小事,最少比打鸟更紧急吧?”
老赵这火气一窜三尺,也不说话,顺手抄起边上一把斧子,用斧柄打掉了那位大臣的两颗牙。
这位大臣也没喊疼,马上趴到地上找牙。找到了,直接揣进兜里。
老赵仍不解气:“你揣个牙想干嘛,难道想留证据去告我不成?”
这位被打得满地找牙的老兄,不慌不忙地回答:
“我不告你,但我要拿给史官看看。他们可能把你打掉我牙这事写进书里。”
老赵懵了,不但赶紧道歉,还赏了一大笔金银布帛加以安慰。
实际上,不仅太祖皇帝对知识分子礼敬有加,他的继任者们对这条贯彻的也很好。
科举大扩招,当官很容易
在宋朝,想当官很容易,机会很多。
唐朝贞观年间官员总人数约7000左右人;明朝洪武时期官员队伍较为壮大,但也只有3万人左右。
宋太祖时,官员总数约为5000人,宋真宗时增加到9000多人,宋仁宗时有17000多人,到宋徽宗时,高达48000多人!
官员人数大幅度增加,意味着科举大扩招。
唐朝时每年大约录取进士30多人,明朝约100人/年,清朝还不到100人/年。
宋朝是多少呢?两宋319年,合计录取进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
有的皇帝把录取标准放得更宽,如宋太宗,在位21年共录进士约1万人,平均每年约500人。
换言之,在唐朝,想考中进士当官,必须考进全国前30名;生活在宋太宗时期,只要考进前500名就行。
不仅如此,宋朝还搞了一个“特招”,用来照顾那些久试不中的人,俗话说就是“矮子里拔大个”。通过这个渠道成为进士的,多达50352人,每年平均157人。而且,朝廷对这些拔出来的“大个儿”很好,待遇与普通进士一样
有人说,几万人的官员队伍,不算多啊!
这里说的只是“官”,不包括“吏”和“役”,在古代,这三者是有严格区别的:
*“官”是朝廷在册登记的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察举、科举等“正途”;
*“吏”是没有品级的公务员(《水游传》里的押司宋江、步兵都头武松、押牢节级戴宗、步兵都头雷横、押狱杨雄、马兵都头朱仝、都头李云、六案孔目裴宣等人的身份都是“吏”);
*“役”低于吏,通常在官署中干一些杂活。
宋朝时,一个大县不过四、五个“官”,小县只有二、三个,而吏、役则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不等。
按这个比例,稍微算下就可知,宋朝的公务员阵容浩浩荡荡!
官太多,岗位不够分了怎么办?
想当官的人太多,而岗位是有限的。
宋朝全部官位都是实授,经常出现几个人同时守着一个职位(不同于有些朝代实行的“出缺制”,即一个岗位只有位子上的人离任了后面的人才能补上),当官的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个现象在宋朝十分常见。
于是,朝廷想到了增设职位,因人设岗。
宋神宗时有个官员叫王珪,他的全部工作是:上殿等着“取圣旨”,皇帝做了决定他来“领圣旨”,退朝后告诉下面的人去办,称“已得圣旨”。因此,人送绰号“三旨相公”。
增设职位解决不了大问题,那就增设机构。
魏晋以来,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是“三省六部制”,宋朝在此基础上新设枢密院掌兵权,又设三司掌天下赋税。
地方上的机构更多。开始全国只有相当于省一级机构的15个“路”,后来陆续增到26个,每增一个行政区域,就要增加一套班子。
“路”这一级的班子,分别设置了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等4套,互相平级,分掌兵民、财赋、司法、救恤。
而且,官员的考核也很松。
每4年考核一次,只要合格就能升职。宋仁宗以后改为3年一次,这意味着大家升官的速度更快了。
待遇好到了荒唐的地步
宋朝高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大体上是汉代的6倍、清代的10倍!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收入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
构成
|
名称
|
发放形式
|
基本工资
|
俸料
|
货币
|
实物福利
|
衣赐
|
绫、绵、绢、罗等物
|
生活补贴
|
禄粟
|
粮食
|
此外,每个月还可以领到数额各异的“餐补”以及柴禾、干草。
举个例子,宰相的基本工资每月大概300贯,福利发绫40匹、绢60匹、绵100两、罗1匹,另加粮食100石。
按宋朝的一般物价折算,他的月收入为500贯,也就是50万文钱,在当时可以买上等的好米12万斤。
按现在稍微好一点大米价格(10元/公斤)计算,宋朝宰相的月薪加上福利,约合现今60万元人民币!
级别比较低的官员,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最低一级官员基本工资20贯,相当于现在月薪2.5万!其它两项差距不大,最多只差4倍左右。
不仅在位时拿高薪,退休后,这些老干部们还能领全额工资!
并且,逢年过节,政府有关部门还要上门慰问,都不是空着手去的,要带着“岁赐”。
此外,宋朝有一项空前绝后的“退休干部升迁政策”:官员在退休后还可以在家坐等再升职。当然升的不是实职,而是变相的退休福利。
有个叫张存的礼部侍郎,退休十五年,从“退休的吏部副部长”升为“退休的礼部部长”,拿部长的退休工资。
高薪养出了“贪官天堂”
按照“高薪养廉”的道理,宋朝官员拿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薪,廉洁奉公似乎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