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www.huanqiukexu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果壳  ·  地铁换乘的路为什么不能短一点? ·  18 小时前  
知识分子  ·  结婚使人远离抑郁?丨一周科技 ·  昨天  
科普中国  ·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来自航天技术?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科学

1.08米的古人类带来的启示:人类也能向“霍比特人”演化吗?

环球科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1-17 22:00

正文


原文作者:Freda Kreier

肱骨化石为偏远岛屿上的“霍比特人”——弗洛勒斯人——的快速演化带来了线索。


这枚小小的肱骨,属于大约70万年前生活在弗洛勒斯岛上的成年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来源:海部阳介

在印度尼西亚岛屿上发现的一段70万年前的骨头,为弗洛勒斯人的演化带来了见解——这是现代人类的远古亲属之一,因为体型小而被称为“霍比特人”。


这块臂骨的碎片只有88毫米长,属于迄今所知最小的古人类。论文于8月6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这一发现支持了一个观点,认为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的祖先在到达遥远的弗洛勒斯岛(位于今印度尼西亚)数千年后就演化成了一个小得多的物种。


动物在岛屿上与世隔绝,演化出较小的体型,这一过程称为岛屿侏儒化,在演化历史上经常发生。但在2004年报告发现弗洛勒斯人之前[2,3]“没有人认为这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研究共同作者海部阳介说,他是东京大学的人类学家。


这项研究认为弗洛勒斯人的祖先在抵达岛屿后极快演化出小体型,“令人惊奇而且很让人激动”,他补充说。

岛屿效应

困居岛上的物种经常会发生重大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猛犸象、鹿等动物在岛上的体型也缩水了——可能是因为食物少,或者来自捕食者的威胁少,海部阳介说。


科学家怀疑弗洛勒斯人的祖先身上可能发生了类似的过程。一个理论认为一组古人类(可能是体型较大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在海啸或风暴后被冲上弗洛勒斯岛。第一个发现化石留存的弗洛勒斯人遗址可以追溯到约60000年前[4],距离该物种灭绝只有几千年。但这个岛上发现的工具表明古人类到达的时间要早得多,大约在100万年前[5]


早期定居者的模样(包括身高)多年来都是一个谜。更古老的弗洛勒斯人可能也很矮小,这些线索在201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对另一个遗址的挖掘发现了特别小的颌骨和牙齿,可追溯至约70万年前[6]。但从体型推断牙齿或面部骨骼不够完善,美国中西部大学的古人类学家Karen Baab说。为了得到更可靠的测量,研究者需要肢体或其他部分的骨骼。

臂骨碎片(左)和6万年前的弗洛勒斯人骨骼的肱骨比例相同。来源:海部阳介

2015年,研究有了突破。研究团队在实验室里重建骨骼碎片,发现有些碎片属于肱骨——连接肩和肘的骨头。这块化石两端缺失,但仍能提供一些线索,表明它所属古人类的体型。

成年个体的骨头

这段肱骨的大小表明它的主人很小——但它有可能属于一个儿童而非成年个体。在新研究中,海部阳介和同事在显微镜下检查了一份骨头来调查这种可能性。骨头的结构表明,它属于完全成年的个体。


这段骨头比6万年前的弗洛勒斯人标本细小9-16%,证实它的主人和后来该物种的成员“至少一样小”,Baab说。研究者估计,该个体身高不超过108厘米。


这些发现表明,在祖先到达岛屿的30万年里,弗洛勒斯人演化得更矮小了。弗洛勒斯人的的颅骨化石表明,他们的大脑也在这一时期缩小了。新体型的迅速出现,表明了人类演化可能的许多路径,海部阳介说。“我们认为[人类]变得更聪明是注定的事。”他说,“而弗洛勒斯人表明,人类还有其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Kaifu, Y. et al. Nature Commun.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649-7 (2024).

2. Brown, P. et al. Nature 431, 1055–1061 (2004).

3. Morwood, M. J. et al. Nature 431, 1087–1091 (2004).

4. Sutikna, T. et al. Nature 532, 366–369 (2016).

5. Brumm, A. et al. Nature 464, 748–752 (2010).

6. van den Bergh, G. D. et al. Nature 534, 245–248 (2016).


原文以Tiny arm bone belonged to smallest ancient human ever found标题发表在2024年8月6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4-02548-6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4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自然系列”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在看】,及时接收我们的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