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2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如何在初次见面时拿下CRUSH丨印象分提升宝典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你的高效率,正在拖垮你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4-27 11:51

正文


太爷这几天写文写得有点多,身心颇感疲惫,于是乎便打算找个剧换换脑子,毕竟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看《人民的名义》?不不不,这种口碑甚好的电视剧,是要留着慢慢品味的。

太爷挑的,是年初开播,刚刚播完的《新射雕英雄传》。


说来凑巧,就在补剧之前,有同学在知乎上私信了我一个问题,“太爷,常听人说‘多线程’工作,就是同时展开好几项工作,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其实,这种所谓的“多线程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工作原因,太爷偶尔会接触到一些商务精英人士,他们常常一边打着电话高谈几百万上下的生意,一边手里不停起草着ABCD轮的融资协议,旁边还站着两个下属在絮絮叨叨汇报工作。每当此时,我都会由衷地慨叹道:丫实在太忙叨了……


那么讲真,在心理学领域,是如何看待“多线程工作”的呢?


很遗憾,在心理学实验中,所谓的“多线程工作”,根本就不存在。



一、“多线程工作”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


大概在十年前,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名词,“中枢瓶颈”。


“中枢瓶颈”指的是由于神经机制的限制导致通道容量的不足,加以认知能力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形成注意的选择性。


这些研究人员安排了一项实验,要求测试者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比如当提示音出现的时候敲击对应的按钮,或是当视觉刺激发生的时候发出对应的声音,同时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快速采集大脑特定区域的瞬间活动情况。


结果显示,“中枢瓶颈”是由于同时处理两个任务的侧前方和额叶前部大脑皮层,以及额上皮层不能发挥功能所导致。当两个任务以小于300毫秒的间隔速度“同时”出现,第二个任务的中枢反应会被延迟;而如果两个任务之间有1秒或1秒以上的时间差,没有发现延迟现象。


也就是说,当我们以为自己在“同时”处理两件任务时,其实这两个任务是分先后完成的,只不过这个间隔短到以毫秒计。


说白了,我们的大脑是串行结构,而非并行结构,你永远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注意力同时放在两个任务之中。


数码爱好者们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卓手机从配置来看远超同时期的苹果手机,可是越用越卡呢?


因为运行机制不同。


如果你运行了一个APP之后再运行第二个APP,iOS系统会默认将第一个APP放置在系统底层休眠,然后耗尽全力去运行你正在使用的APP,而安卓系统则会在你剩余的内存下,勉力运行你所使用的APP。


也许在你切换回第一个APP的时候,安卓系统要比iOS系统表现好,可是,随着你的任务越开越多,安卓系统的表现,就越来越逊色于iOS了。


手机处理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大脑?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工作者从A任务切换到B任务后再去完成B任务的效率,远比非任务切换条件下完成B任务的效率要差,这种效率差,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切换代价”。


当然,又想干活好,又想费时少,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


“多线程工作”者在多个任务中的不断切换,或许能够赢得时间,但最终损失的,却是效率。



二、“多线程工作”必须建立在极端熟练的基础上


或许会有人问了:那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放着背景音乐听歌,也并没有影响我写作业的效率啊?


是的,前提是,那是“背景音乐”。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教授特奥·康普诺利在其著作《慢思考》里,将脑系统分成了三个部分: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


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思考脑慢而成熟,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


唯一可行的“多线程工作”,就是特定任务上和反射脑配合,由反射脑下意识地习惯性地做某件事,比如听歌——因为这根本不会影响到思考脑的注意力。


《神探狄仁杰》第三部里,李元芳大战铁手团十大高手后筋疲力尽,龙风放火想要烧死元芳,元芳侥幸得活,却从此失忆。不过失忆之后,他一身功夫却还在。


李元芳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记得我会武功,就像我会用筷子吃饭一样,有什么好奇怪的。


高手便是如此,他们能够将所掌握的技能练习得像用筷一般熟练,像吃饭一样成为本能。


对于高手而言,他们的技能已经熟练到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不需要注意和意识就可以完成。一旦这些技能完全由思考脑转移到了反射脑,“左右互搏”也便不足为奇了。


1979年,心理学家Lynn Hasher曾经指出,长时间的练习可以使技能变为自动化加工,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加,技能所消耗的注意力会逐渐消退。这一理论尤其适用于动作性的技能。


但是,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练习


如果你真的执着于“多线程工作”,或许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做法——虽然我很怀疑,这种极度耗费时间的“多线程工作”,最终对你的效率是否能有提升。



三、“多线程工作”是焦虑情绪的必然产物


我们的大脑结构,决定了“多线程工作”的不可能,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为此趋之若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