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局财经
大格局下的经济和商业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跳崖了 ·  昨天  
Java编程精选  ·  为什么不建议用 equals 判断对象相等?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大S走了,两任老公争遗产式撕逼表演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网传大S去世前三天的超详细节 ·  昨天  
芋道源码  ·  裁员天花板:全员降薪40%,“闲置员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局财经

不婚不育只上班,每天工作10小时?国家开始出手“反内卷”了!

解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8-17 16:00

正文

来源:格致君(ID:Yourgezhijun)
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
累,可能是所有中国打工人的 “基础病”
为什么会有这种话都懒得说、脑子也懒得动的疲惫感?因为中国是全球公休日较少的国家之一, 只有11天。

与之配套的是, 工作时长领先全球。


工作时长冠绝全球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中国7.37亿打工人,联手打破了近20年来的纪录,创下平均工作时长的新高: 49小时/周。


也就是一周工作五天, 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全年加起来,高达2450个小时。

如果有打工奥运会的话,那么在全球167个国家中,中国代表队有绝对的夺金实力。

不仅工作时长创新高, 工作时长的增长速度同样越来越快。

2022年,中国打工人的平均全年工作时长是2395小时。 仅一年时间,中国人均就多干了55个小时。

如果按8小时工作制换算,相当于多工作了6.88天, 这一不小心就多干出了一个国庆长假……

可“超长待机”换来的,并不是超额收益,即便是996、甚至007、年假不敢休,依然有随时被“毕业”的可能。

不过,时代的大潮要转向了。

就在刚刚结束的全年最重要的“以研究经济工作”为主的政治局会议上,释放重大信号:

“反内卷”,被写入会议通稿。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要知道, 越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内卷就会越严重。

因为新的增长动能尚在培育之中,而旧的产能则面临过剩、淘汰以及迭代的转型。

而大会将“内卷”定性为恶性竞争,显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从行业来讲,从卷成血海的新能源汽车到用仅退款把商家逼疯的电商,很多行业都在赔本赚吆喝。

而从个人来讲, 大家都活得太累了, 但还赚不到钱,所以根本没钱没时间去消费、去生娃养娃。


内卷, 已经从过去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变成了阻碍经济结构升级、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绊脚石”。


自带内卷基因

由于生活在人均资源匮乏的地界,所以中国人生来就自带内卷基因。

因为在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你不努力很可能就会饿死。 这是由客观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自汉朝开始就一直由儒家思想主导,信奉成功学,追求成为“人上人”,喜欢逆袭的剧本,充满了入世的积极性。


相较于欧美人活得自我,东亚人身上的担子明显要重得多,比如父母的期望、别人的看法、亲朋好友间的PK,以及自己的面子……

在这些传统价值观的“熏陶”下,我们从小就被指明了唯一一条成长路径: 不能不走寻常路、不能搞“旁门左道”,大众认可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有面子+有银子 才是王道,说别的都是废话。

为了实现这些世俗目标,中国人上学时寒窗苦读、玩命刷题,上班后又主动加班、不敢休假,不断被成功逆袭的故事洗脑。

如果不作出一番事业,不完成领导下达的KPI,简直有辱江东父老。

但奔向体面的路并不宽敞,事实上是相当拥挤。

据此前某社交平台发起的问卷调研显示, 有46.37%的2022年本科应届生将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视为好的工作机会 ,比例远高于互联网大厂、世界五百强企业、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


今年还被爆出, 一名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应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萧县乡镇公务员 。而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和岗位的对比 ,更是夸张到了 66:1。

为了一张稳定、体面的长期“饭票”,全员都在考公考编。
就业取向的高度趋同,则造就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人都在一个赛道上卷到飞起,完全自愿地进行自我剥削。

这不仅让个人幸福感大打折扣,整个社会也存在着劳动力分配不均的结构性失衡压力。

廉价劳动力的红利消失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内卷”还与经济发展模式相关。

中国改开40年,经济的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我们今天享受的便利生活与经济实惠的商品,无不是建立在一线工人辛勤付出的基础上:

流水线上的厂妹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工地上的厂弟冒着患“矽肺”病的风险努力搬砖;

困在算法中的外卖小哥顶着似火骄阳日行12个小时……

无论是60年代的韩国,还是改开后的中国以及当下的印度和越南,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得益于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正好满足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能的需要。而伴随着外资的进入,这些亚洲国家的 生产力水平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

而这便是 人口红利。 但不可否认的, 每一笔红利的背后其实都一笔人口债。
过渡消耗廉价的 劳动力 资源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在达到峰值后进入拐点,谋求经济发展模式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战后的日本到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再到如今的中国,都走过或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周期,迎来了劳动力的大幅减少,和随之而来的老龄化和少子化。

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 较去年同比减少49.8万对。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千万,2023年出生人口仅902万人,创下历史新低。

劳动力总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样明显, 从2015年至2022年,已经减少了2067万。

一旦劳动力优势不再,依赖人力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将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如果科技革新没有同步跟上,经济增速放缓乃至衰退在所难免。

更多的工作时长≠更高的效率
中国曾试图以延长工时来提升生产力,但事实证明,这并非长久之策。

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工作时长为2555个小时,按照每年工作250天(扣除节假日和双休)来算, 平均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

德国则是工作时长最短的国家,仅仅只有1356个小时,但其所创造的人均产值,却是中国的5倍。

换句话说, 中国人的人均产值仅是德国人的五分之一。

这背后与劳工们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大的自主权脱不开干系。

而从德国的整个经济结构来看, 机械制造、汽车、电子设备、化工制造 是德国经济的四大支柱。

100年来,德国从不把房地产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仅是将房地产作为具有福利性质的服务型产业;
也不玩金融泡沫,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即便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德国金融也处于相对不发达的地位。

反观中国, 长时间工作会引发许多健康问题。

近30 年来,我国整体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从 1990 年的 205/10万,增长到 2019 年的 322/10万,每 10 万人死亡率是 30 年前的 1.6倍。

另据梅斯医学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到54.4万,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位居全球之首。


与此同时, 心理备受荼毒。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 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9500万人。这意味着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身心状况越差,工作产出就越低,效率也就越差、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也就会随之更差,裁员降薪比比皆是,整个社会预期转弱、暮气沉沉、保守主义喧嚣尘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