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北京城里,合艺术中心是一家极其年轻的艺术机构。
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当代艺术圈里,赵半狄是一位成名很久的艺术家。
2018年的晚秋,他们相聚在紫禁城脚下一片别有洞天的苏式庭院,以一场当代夜宴PARTY,致敬他们心中最可贵的东西,探索他们心中艺术的意义。
如何在一个小时内画出《韩熙载夜宴图》?答案是绝无可能。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一定沉淀着丰富的时间。
画家之所以支起画布,而非拿起相机,就是因为他要捕捉的,不是表面的形象、定格的动作或偶然的神态,而是太阳的脚步、风的温度、高墙外木叶的芬芳、PARTY上真实迸发的情感、华服下造就人格的经历以及逝者如斯的时光。
如果说摄影是用二维的焦平面,对四维的时空截取了一个精准的切片;写生则一直致力于用画卷的温度与颜料的深度,承载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从透视法、到光照派、到洛可可、到印象派、到画后脑勺的毕加索与画格子的蒙德里安,西方古典主义大师与现代艺术先锋,都在写生。
从顾闳中,到王希孟、张择端、宋徽宗,到郎世宁,到傅抱石,写生的长卷连接起中华文明的灿烂长城。
技法在进步,理念在发展,但写生永恒。因为人类对于突破维度限制的追求,永恒。
缘会终须离别,PARTY的意义不在相聚。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宾朋才是PARTY的主角。
天涯若比邻,杯酒遇知己,PARTY是主人致敬宾朋的艺术品。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短暂的PARTY因为宾朋的风雅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古今中外的文人高士,莫不喜爱PARTY,达人智者,又不留恋PARTY。因为人们知道,PARTY的意义,在于时代精神的汇聚,在于人文精神的传递。
合艺术中心的苏式庭院,唤起赵半狄对《夜宴图》的回忆。然而李煜的南唐,却并不是个值得怀念的时代。
人类岂非总是在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间,获得进步?
五代末期,礼崩乐坏,但仍有韩熙载的风霜高洁、矢志不渝。当代中国,和平昌盛,却淡薄了中国自古以来“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
在封笔十载后,赵半狄又重新拿起画笔,便是要以十年的探索与反思所得,对当代社会进行更深刻的介入。
在文化艺术机构林立的当代中国,合艺术中心仍要独树一帜,便是要以自身实践,传承中华文明沉淀千年的宝贵精神——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士大夫精神。
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这样一个安静的院子里,这样一场不过百人的PARTY,或许承载着许多深沉的情愫,或许将开启一段全新的道路。
合艺术中心坐落在故宫东华门外车水马龙的南池子大街上,一座静谧的苏式庭院之中。
如果说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顶峰,苏式庭院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合艺术庭院的建设者们,秉持“传承、融合、创新”的原则,遵古制、循古法,又因地制宜。前后倾注十余年心血,在距江南千里之外的北京,唐宋千年之后的今天,复现了这座四合院落。
为什么要在北方选择苏式的风格?这是因为明清皇家建筑与岭南民国建筑成型很晚,且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只有苏式建筑,自唐宋起一脉相承,是悠久的华夏文明——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历史见证。
传承,起始于对古人的尊重,接续以热情的付出,其目的在系于统地学习祖先的智慧与经验。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古籍甚少,仅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和民间《鲁班经》三册。大量技法散落在民间匠师口耳相传的个人经验之中。这使得合艺术庭院建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古典营造技法寻找、收集与学习的过程。
习得古法,仅是开始。中国古典建筑技法历经数千年的打磨,既科学、严谨,又繁琐、复杂。将语言文字上的方法转化为物理空间上的建筑,不仅需要非凡的工艺,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仅以木材为例。新开出的大料,要泡三年、晒三年,做成建筑的骨骼后,再风干三年,方始能够上漆。上漆时,捉缝灰、扫荡灰、使麻、压麻灰、中灰、细灰…“一麻五灰”,每道工序耗时3个月以上。每一步又有细致的要求,捉缝要匀、通灰要直、粘麻要快、压麻要薄、中灰要顺、细灰要齐……最后磨细钻生,更要一气呵成。
院中一物既已如此讲究,则物物必同此细致。故凡瓦、栏、门、顶、木雕、斗拱、雀替、窗棂、假山、湖石……无不竭尽所能,传承古意。
融合,是今人智慧的体现。中国人的建筑观,始终讲究天、地、人的完美和谐。如何尽天时之便,极地利之能,而宜于人居,是中国建筑设计的首要命题。
将苏式庭院从南方迁至北方,两地纬度、湿度、日照、气候差异甚大,建筑规格上就不能一味泥古。为此,学习北方建筑特点,将瓦檐收短,弱化挡雨效果、利于吸收日光,便势在必行。此为南北的融合。至于利用现代工具开料、加工、施工,以至房间高度电气化、控温控湿等等古今中外的自然融合,更随处可见。
梁思成先生说:“每个时代的特征总是一部分继续着前个时代的特征,另一部分发展着新生的方向。”可见合理的改良与融合,是传承的延续,也是传承的目的。
创新,不是对历史经验无知的破坏,而是在规矩与格律之间,展现出无穷的意趣。这一方小小的庭院里,人们诚心正意,理水、叠山、造景、修园。以情驭景,借景怡情。足不出户,而见山、见水、见人、见天。
山看山势,水看水文。
假山的原石,先取自安徽群山,后置于江南河道。经年冲刷,形成窝、沟、洞、榭;堆叠而起,方显痩、皱、露、透。坚韧刚毅,如男人的风骨。
院中的水系,方塘连着港汊,石间隐现涧溪。喷泉、瀑布、细雨、水雾,既是古人求之不得的奇景,又是园内空气循环的补充。上善若水,广利万物,是女子的柔情。
危乎高哉,不可摘星辰;清且涟兮,足以映日月。智者入此园中,见山见水,豁然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苏式的园林,讲究移步易景。同一处山石花木,透过雕花的窗子看去,是一幅工笔特写;绕到门前,凭栏而望,又成了写意的丹青。庭院的花木,展现时空变幻。山上有松,山间有梅,山下有竹,水中有荷,房前有柏,屋后有枫。花谢花开,年年更迭;缘起缘灭,念念相接。
这片极具匠心的庭院,为合艺术中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地利之便。合艺术中心的艺术活动,则为庭院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文活力。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前沿,在波光云影里、草木更迭间、人来人往中,相遇、相合,迸发出时代的力量。
合艺术中心是一所强调空间介入的艺术机构。合艺术中心主张:空间让艺术更美好,应是当代的人与艺术深层交流的媒介。
合艺术中心试图引导艺术与空间对话,强调艺术精神,从而放大艺术对生活的介入、启发、反思与沉淀。
合艺术中心在紫禁城边复现了一座代表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苏式庭院,作为其对空间与艺术探索的载体。庭院外示方正,规矩合度;内彰华彩,雅淡合宜。水榭亭台,隔池相映;湖石窗棂,移步换景。水落石出,坐观时空沉浮;修身养德,始知人天相合。
合艺术中心发起的所有文化艺术活动,皆以“合”为最高理念:
与天合,务必具有当代意义;
与地合,务必与空间产生深入交流;
与人合,务必体现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度并收获国际影响力。
绘画、建筑、装置,音乐、舞蹈、戏剧,时尚、珠宝、设计……
各种具备当代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我们皆以一方庭院纳之,以共同理念合之。
| 微信编辑:庞边 |
AM 新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