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NE文艺生活
ONE·文艺生活,每天都将在这里为您推荐一篇文章。它或许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我们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App和您文艺生活的延伸——文艺路上,有你不孤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哪吒的牙为什么破破烂烂的 ·  昨天  
深夜书屋  ·  世纪经典,普通人逆袭必读!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ONE文艺生活

国产剧,没有穷人的“乌托邦”

ONE文艺生活  · 公众号  · 美文  · 2021-05-03 13:47

正文


“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小男孩在台上含泪控诉,将一部鸡娃剧推向高潮。

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台下小男孩的妈妈心碎崩溃。

这不是发言,是发刀子
内卷这个词,🍑都说腻了,但它无处不在,年轻人内卷,996成福报,教育内卷,鸡娃成常态。

承担着反映社会现实展示时代风貌功能的影视剧,又抓到了新痛点。

急当代父母之所急,将镜头对准小升初家庭,奉上了聚焦教育问题的《小舍得》,赞助商是推崇奥数是王道的学而思网校,缘,妙不可言。




无论是剧名还是题材还是卡司阵容,都像是对标汪俊的《小别离》《小欢喜》小系列。

但和后者温馨为主,鸡血为辅的基调完全不同,《小舍得》上来就是鸡飞狗跳,一顿突突不带喘气。

第一场家宴戏,就在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交代了多方信息。

占据了道德高地的亲闺女宋佳,是“快乐教育”的践行者,女儿刚刚拿了歌唱比赛冠军,打心眼儿里看不上鸡娃那一套。


鸡娃家长杰出代表田雨岚 ,信奉“爱拼才会赢,赢在起跑线”,说话夹枪带棒,擅长捧一踩一,反手就把自家孩子拎到饭桌前背圆周率2000位。

每个人的童年都躲不过的才艺展示

如果内卷是剧场前排的观众都站起来,导致后面的观众也不得不站起来,田雨岚就是剧场里站得最高,喊得最欢,还总拿斜眼睥睨老实坐着的观众的那种人。

说话阴阳怪气,处处想争一头,偏偏自己妈是个破坏别人家庭,后来者上位的主,在长辈作风这个致命问题上田雨岚落了下风。

一张桌子上,有亲爹、亲闺女、后妈、后妈闺女、一个学霸,一个学渣,能peace就是想peach。

逢聚餐必吵架的中年小时代

这还只是第一集的内容,当你硬着头皮往下看,会发现精彩内容陆续登场:

疯狂鸡娃把娃逼疯有;
培训班老师辱骂学生有;
出轨小三婚外情有;
原生家庭导致自卑有;
为加名一哭二闹全家暴跳有;
重组家庭饭桌指鼻子对骂有;

饭桌撕逼名场面

集齐国产剧几大爆款元素,一切剧情为冲突服务,本质还是撕X。

十多集的篇幅里杂糅了自带讨论度的种种社会现象,愤怒的、奇葩的、焦灼的、感同身受的,不同观众总能找到一个点去投射代入,妥妥的热搜话题预备役选手。

《小舍得》像一部焦虑贩卖机,年轻人还在为房子的首付一筹莫展时,又被按头直面成人世界的残酷物语。

这还不是最窒息的。

最让人窒息的是,剧中的父母不是营销总监,就是知名设计师,要么是年入百万的生意人,为了突显人文关怀,特意加了贫困的米桃一家作为镜像对照组。

一地鸡毛

然并卵,整个故事还是聚焦在两个中产家庭上面。

宋佳的房子240㎡,市值1200万,25万的车和老公一人一辆,拎9万的包戴6万的表。

蒋欣夫家年入几百万,每月房贷对公婆来说是洒洒水,有房有车有户口,为一个培训班名额出动多方力量,每学期几万块的培训费用不带眨眼的。


龙生龙,凤生凤,中产的孩子必须优秀

发现什么了吗?

中产阶级全面占领国产剧,人均精英高层,满眼北上广深。

在国产剧里扔一块砖头,10个中能砸到9个总裁、总监、公关、设计、律师。普通人只有靠边站的份儿。


这些带着阶级限定属性的痛苦和焦虑,普通人甚至够不到,看上去总有一种空中楼阁的荒诞感。

近几年的国产剧里,也鲜少有刻画普通人生活的题材,偶尔出现,要么是像《小舍得》里的米桃一家,是充满着精英阶层俯视的镶边角色。


要么是《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是不自量力妄想改变自己阶层的“捞女”。


再或者刻画成蔡菊英、田雨岚这样的小三和继女,是出身良好的原配嘴里的“小门小户,上不了台面”的代表。

《毛尖: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 》

20年前的台剧还能借杉菜的嘴巴喊出“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猪头四、寄生虫”的口号。

20年后的国产剧却明里暗里对富人阶层全面滑跪,带来的是普通人集体消失,无产阶级在当代国产剧的全面失语。




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现在电视上几乎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

最常见的答案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谁还想看自己那些鸡零狗碎?

但把普通人的生活和鸡零狗 碎乏味不堪 画等号,再得出不好看、没人看的结论,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我们也曾经有过非常优秀的平民剧,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一家八口人挤在转不开身的小平房里,晚上睡觉梦里都是满屋桌子腿, 弟弟大国哭着说毕业后要上内蒙古和新疆,那里地广人稀,再也不用在几平方米的蚂蚁窝里憋屈。


一家人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生活上捉襟见肘,但张大民的处世哲学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让老婆孩子住上独立的小屋,张大民抡起袖子就是干,结果挨了邻居一板砖,拼了命抢来一个圈着大树的小房子。

我脑袋有铜,屁股有铁,姥姥!

为了给孩子买进口奶粉,给老婆买炸鸡腿,主动报名去危险的喷漆车间。

打击一个接一个,老妈得了老年痴呆症,妹妹患白血病过世,接到医院电话时,张大民正止不住打嗝,连悲伤都不让你痛快,这就是生活。

最后一集张老太太又犯糊涂,把孙子小树当成了张大民。

絮叨着爸爸被开水烫死了,以后妈走哪儿,你跟哪儿,坚强了半辈子的张大民也哭了,哭完了,生活还得继续。


苦吗?当然苦,每一集都能品咂出生活的沉重和辛辣,但这只是这部剧的“表”。

“里子”是时代转变下每个个体面临的人生困境和面对苦难时自我化解的承受能力。

所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虽然苦,却不会让人心慌焦虑,反而给人一种不服输、就是干的劲儿。


另一部封神的平民剧是《东北一家人》,每集20分钟,一共120集,讲述了东北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

牛大爷退休前是劳模,退休后依旧咸吃萝卜淡操心,一腔热忱,爱管闲事,牛大妈啰唆唠叨,负责日常收拾牛大爷。

南方孩子的东北话启蒙

三个孩子一个离婚一个下岗一个待业,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寒酸琐碎却不失真实。

没有出人头地和功成名就,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奋力挣扎地活着,热热闹闹的,看完总能让人对生活生出多一点期望。

类似的剧还有《家有九凤》《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炊事班的故事》等等。

去年的大热剧《装台》演绎的也是磕牙拌嘴的市井生活,酸甜苦辣,人性温暖,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光和热。


年底发布的收视率排行显示,《装台》收视率仅次于《安家》,充分说明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并非没人愿意看普通人的生活, 而是现在的创作者大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刻画普通人。

角度匮乏,先入为主,所以总是把平民阶层塑造成唯利是图、工于心计的负面形象,能好看就见鬼了。


盛产偶像剧的台湾有描述眷村几代人生活轨迹的《光阴的故事》,豆瓣评分9.3,不仅观众爱看,某国影视创作者也看并“借鉴”;

社畜文化大国有《凪的新生活》,讲述普通人和过去诀别寻找自我;

美剧除了纽约小时代,也拍了底层人民在夹缝中生存的《无耻之徒》。


纵观影视圈,仿佛只有咱们放弃了“下沉”题材,逐渐成为没有穷人的乌托邦。

整个大环境充斥着拜金和慕强,再也没有人愿意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原著作者刘恒一样,用“显微镜”去观察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渺小的个人命运。

让人想起脱口秀演员杨蒙恩说的段子,遍地都是帝王将相,只有赵晓卉一个工人子弟。

很好笑,但当段子成为国产剧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就笑不出来了。

60多年前的一场工作会议上,毛主席说:

文艺平部门,戏曲、电影方面也要抓一下推陈出新的问题,戏剧要推陈出新,不应该推陈出“陈”,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家丁、丫鬟。

时隔半个世纪,我们的影视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得而知,但是拜托了,别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成为工人阶级最后的狂欢。





作者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