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师的非建筑
感动你的,必先是感动我的。中国设计/艺术/视觉媒体领航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师的非建筑

建筑师爆改400年古村落的两处老宅,改造后的民宿别具一番风情!

建筑师的非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8-03 17:00

正文

供稿公众号:简然建筑

本文已获得授权


 “戴家山8号” 


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戴家山,是一处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村落、浙江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民宿“戴家山8号”,就坐落在这世外桃源的山村中,别具一番风情。 



880米的海拔,让这里有宛若北方的温暖阳光,

又有终年云雾缭绕、翠竹层峦叠嶂的景致。

生活在这里的畲族人,远离外界的喧嚣,

还保留着对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敬意,自然纯朴。



山居生活是这里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如何最大程度的将山居生活带入到民宿项目中

成为了简然建筑设计者们最关注的问题。



“戴家山8号”是村落中一座颇具历史保护价值的屋宅,位于整个村子的中心地带。近景有小溪和庭院,远景则是层峦叠翠的群山。


改造前的项目有两处屋宅——8号楼和15号楼(下图标红部分)。分割两栋建筑的道路、2.6M的首层标高差、封闭的一层庭院与西面紧邻的小溪,这些都促成了丰富的场地体验性。



简然建筑经过考察,计划将8号楼拆建,局部保留;15号楼因是历史建筑,做外部保留,内部改建。


△ 改造前人流方向看8#楼和15#楼


8号楼山墙正对人流来向,是打造品牌招示性的重要界面。同时,8号楼与15号楼场地有2.6M的场地高差,8号楼二层标高与15号楼首层高差0.7M,因此在入口设计上,增加了空间的竖向联系,打造出一个联动空间。



外立面保留了传统的黄泥特色,与原有村庄融为一体,同时巧妙利用先锋云夕图书馆这一视觉焦点,使“戴家山8号”的标识和云夕图书馆的标识在视线的同一水平线上,勾连起“异乡读者”的公共生活纽带。



由于历史产权原因,8号楼部分建筑需要留存,简然建筑将留存部分设置成民宿公共空间,外部的公共平台下方作为设备空间使用,最大化利用场地。


△ 8#保留部分改造前


△ 8#保留部分改造后


△ 8#外部公共平台


8号楼北侧是村子的广场,与村子的公共空间紧密接触,是项目的一个相对弱势,简然建筑巧妙设计了一个竹制表皮立面,强化建筑的木土性,既相对隔离了广场与客房,随机的矩形开孔又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对话空间,强调与广场之间村民生活的对话。


△ 广场竹立面效果图


△ 广场竹立面现场图


8号楼的沿溪立面则是项目的一大亮点,三层层高,每一层的观景体验不同,简然建筑将自然景观与居住私密性之间巧妙平衡,打造出不同视角的溪景房。


△ 8#沿溪面现场


一层受前排房屋视线遮挡,视野较窄,但同时私密性较高,将这部分设计成庭院空间,引入自然景观,扩大了居住者的山居生活空间。



沿溪面的长廊设计成了开放式餐吧,营造出一个临溪戏水、观景的空间,让入住者能够在各种角度接触到自然与乡土风情。


△ 8#沿溪餐吧实景照


项目的内部设计则没有采用过多的现代装饰元素,从接待区域到客房,都以自然怡人的原木气质为主。



15号楼的内部改建对原有木结构进行了保留,以突出当地特色。同时增加内部钢结构,以解决木结构隔音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内部高度空间,形成不同房型。


△ 15#原有木结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