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
嗯,基本上,爱因斯坦说的都对。秉着拿来主义的原则,我们可以用这个名言来“鸡娃”和“自鸡”。
既然说到爱因斯坦,说到家庭教育了,我要引用几位青年科学家的养娃公式:
时间管理+数学思维+历史思维=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名言,咱们上学时抄写名人名言时应该抄过不少,此处不列举。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对论,
质能方程……但他曾经自学欧几里得几何,自学高等数学,狂热爱好数学。
爱因斯坦的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极高,对犹太人历史有很深的研究,曾发表过大量关于犹太人历史方面的文章。这不仅是犹太人历史,也涉及人类的生死存亡、爱恨情仇、信仰救赎、自由平等与正义和平。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三位中国科学家爸爸为孩子写的思维训练书,分别是:
南京师大计算机教授、中科院博士
昍爸
《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
清华学霸,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导
祝磊《给孩子的历史思维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访问学者,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辉《给孩子的时间管理课》。
点击封面抢先购买↑↑↑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1.先说数学思维,数学是科学之母
对于中小学生家长来说,数学有多重要,看培训机构的火爆程度就知道。
关心数学成绩和提分方法没什么不对,比如,常规的方法是教孩子刷题,这是提分绝技。但刷题并不能培养出数学思维来。
科学家爸爸在乎的却是孩子数学思维的建立。因为他知道,数学思维在科研工作中究竟有多重要。
《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的作者昍爸(昍,xuan,念一声,这个汉字里还有数学知识呢,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是南京师大计算机教授、中科院博士,中学时曾获得过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江苏赛区第一名,热爱数学,并把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儿童数学教育、数学思维的研究上。
他把当年奥赛拿大奖压箱底的解题秘诀、多年来研究儿童数学思维的心得全放进了这本呕心沥血之作中。
期待能帮助家长、孩子避开数学学习之路上的误区,扫除盲区。
科学家给孩子们讲数学,这件事情容易吗?并不。因为数学讲不好就容易枯燥、晦涩。
昍爸并没有从高深的数学概念切入,而是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入手。他认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比如,他从切生日蛋糕来给引导孩子理解递归思维,同时也教会孩子理解了一道经典的数学题—一一块蛋糕切3次最多能把蛋糕切成多少份。
比如,他从
六把钥匙开两扇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理解概率思维
。从班上存在两个同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现象,引导孩子理解生日悖论。
(图片说明: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案例,逐层深入,引导孩子建立起概率思维)
比如,他从字典排序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有序思维。
(图片说明:有序思维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家长自己建立好有序思维,对工作和生活的掌控能力也将大大提升)
比如,他从折叠立方体、玩七巧板培养孩子几何与空间思维。
讲完立体图形和观察物体的方法就算培养了几何思维吗?当然不是
,昍爸还以江苏常州人民养鱼为例,讲了线思维养鱼法、平面思维养鱼法、三维思维养鱼法。
生动有趣,循序渐进地让思维升级
。
比如,他从一些有趣的汉字对称现象引导孩子理解对称思维,也理解了几种对称方式: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
……
有心的读者一定还能发现,书中其实也覆盖了九年义务教育中部编版数学教材的数十个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闰年、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图形对称、工程问题、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观察物体”)
在《给孩子的数学思维》中,为建立空间思维,昍爸先从常见的数学题型入手:
但是讲完题后,一定要引导孩子
学会复盘方法,重新复述一下解题过程
:
接着昍爸再次通过立方体这个知识点,进一步训练有序思维和空间思维:
很多读者喜欢问这本书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读?
如果是独立阅读的话,以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生为主(如果是数学爱好者,不限年龄)。
如果是亲子共读的话,小学低年级孩子、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能理解书中部分内容的。因为本书重在讲数学思维培养,也是为家长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生活中运用它来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
2.为什么要重视培养历史思维
科学家爸爸《给孩子的历史思维课》听起来很新鲜,有木有?
科学家打破学科壁垒,用理工科思维引导孩子学习历史。
本书作者祝磊是清华学霸,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导。他
通过《资治通鉴》故事来帮助青少年训练辩证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等,其实这些思维能力都是理工科必备思维利器。
So,虽然学科跨界,学习方法和思维工具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再想想文章开头讲的爱因斯坦公式,就对了。
下面来说说培养历史思维的重要性。这位科学家爸爸对中学历史的课程标准和北京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卷做过一个科学分析
(前方高能预警:中年老母亲老父亲打起精神,拿出看论文的素养来)。
结论如下:
1.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基本都是材料分析题
2020年的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道题共45分,基本都是材料分析题,完全没有死记硬背的题。比如这道:
就需要发散思维,把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有机联系起来,《历史》课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
第二部分干脆就叫材料分析题,4道大题共45分,其中的压轴题,是这样的:
分析试卷,就会发现所有的题都需要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答案,而且对于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考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根本就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2.《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还是材料分析
为什么试卷是这个样子呢?
因为《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要求:
强调的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明确地指向了一件事,从具体时空条件下的证据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翻译成白话就是“材料分析题”。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训练思维,独立思考
这个《考试说明》又是怎么来的呢?
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制定的。
经过这一番调查研究,中考历史试卷的逻辑很清晰了。而且《标准》给出了培养材料分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
归结起来就是要训练思维,独立思考。那这个思维又具体是指什么呢?
4.历史思维——必须经历的训练
在《标准》第三部分“课程设计思路”第4点里,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历史思维”,而且强调了是“必须经历”的。
所以,最终答案就是训练历史思维。
因此,要取得历史科目的好成绩一定要在训练历史思维上下功夫。只有具备历史思维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就算考题的材料千变万化,但历史思维却是有章可循的。
这份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最终成为了科学家爸爸祝磊创作《给孩子的历史思维课》的源头和切入点。
该书取材于《资治通鉴》,通过16个重要历史人物串起浩瀚中华历史,运用数学建模、思维导图等理工科工具解读历史。每一章故事都意在训练一种历史思维能力。
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讲述武则天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到唐高宗李治的妃子、皇后,到武则天自己称帝又退位的漫长一生,引出一个问题“武则天取代李唐皇朝自己做了皇帝,你觉得是好还是不好?”目的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从培养历史思维的角度,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
运用了数学建模、思维导图等工具来辅助理解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因素,启发思维:
鸿门宴的故事,傻傻分不清谁是谁的人吗?苦苦记不住事件过程吗?来,思维导图帮到你:
赤壁之战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争案例,那么,你知道曹军和孙刘联军双方兵力到底有多大差距呢?来,柱状图帮到你:
3.时间管理能力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时间管理能力是什么?
这个能力虽然不是提升语文成绩、数学成绩的直接工具,可没它还真不行。有人说,这就相当于少林寺的易筋经,好像不是具体武术套路和绝技,但练好它,可以使你的武力值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