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评十句
努力追求理性,认真保持趣味,犀利洞察世界,温柔观照内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省邮政管理局  ·  雪花纷飞,寒意未减!未来三天这些地方雨雪持续…… ·  14 小时前  
山西发布  ·  2024年山西招商引资成绩单出炉 ·  2 天前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名单公布!山西23所学校试点五年制高职 ·  2 天前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名单公布!山西23所学校试点五年制高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真评十句

为了孩子上学,这些父母变成了“暴民”

真评十句  · 公众号  ·  · 2017-06-02 18:01

正文

【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过儿童节,同学群里为人父母的,都在聊孩子的话题,晒娃多才多艺,吐槽带娃上各种培训班的辛苦。不过,平时颇为活跃、什么热闹话题都不会拉下的 R 先生,却沉默整晚。

我觉得颇为意外,小窗问:怎么了?

过了好半天,他才回话:甭提了,今天上街去当了一回“暴民”。

R 先生是我的高中同学,这些年一直在广州打拼,家也安在广州,住在广州东部的凤凰城鑫苑。这个小区有将近 5 万住户,按 R 先生的话说,绿树环绕,生态优美,他是很满意的。简直算得上“中国最美小区”。

所以,他在朋友圈和群里晒的照片,很多都是和孩子一起在小区活动的场景。不是在踏青,就是在钓鱼,充满生活趣味。

而问题却也出在这个最美小区身上。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小区的教育配套如何,永远是比生态环境、比绿树红花更加重要的东西。 R 先生说,凤凰城鑫苑有自己的配套小学,这也是当年他买房时考虑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就在自己的孩子即将上学的关口,他和其他业主发现,今年小区里的适龄入学儿童,将有四分之三都无法在小区的小学就近读书。

按照 R 先生获取的官方资料,凤凰城鑫苑配套的永宁街二小,今年计划招生 7 个班,提供学位 315 个,而本地段的 6 周岁适龄儿童居然有 1266 人。这就意味着,四分之三的儿童无法顺利就读。



2016 年,实际招生数是 360 人,适龄儿童是 715 人。一年时间,招生计划没有增加,适龄儿童数量却增长了将近一倍。原因是教育部门将其他小区划入,更多的适龄儿童卷入了学位争夺战。

R 先生和凤凰城鑫苑的很多业主都坐不住了。

在他们看来,永宁街二小就是自己的小区配套,是小区物业的一个部分,分摊的建筑面积和物管都由小区业主分摊。在学位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理应优先保证本小区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权利。教育部门罔顾小区内适龄儿童不断增加的现实,不仅不增加招生规模,或是调配临近学校的学位资源予以缓和,反而继续划入其他小区的适龄儿童,让在家门口就近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天经地义的事,变成了可望而难及的小概率事件。

难道,上学要和买车一样摇号吗?

学位资源挤破头的情况下,感觉利益受损的本小区业主,和成功获得永宁街二小学位的其他小区业主,矛盾也在不断激化。本小区业主认为,这间小学位于封闭式小区之内,每天早晚其他小区接送孩子的私家车涌入,也会对小区造成交通压力,发生事故的概率大增。



特别是今年广州地区多次大雨淹水,小区交通命悬一线,外面接送孩子的车辆,简直就成了让整个小区陷入瘫痪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业主们拉起横幅,在永宁街二小门口聚集起来。



他们的口号是:

“业主公摊设施要求业主优先入读!”

“凤馨苑还小朋友一个有书读的家!”

“义务教育,安全第一,就近入学!”

还有,“公示最后录取名单,接受审核监督”,显然,在学位数和适龄儿童数量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大家对于教育部门的分配机制已经失去了信任。

应该来说,这些为了孩子上学而走上街头的父母,表达意愿的方式,还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过激的举动,也没有采取堵塞道路桥梁之类对公共秩序影响巨大的手段。只不过,作为群体事件,它还是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关注,警察、保安环伺,目不转睛,寸步不离。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关注和环绕,让做了半辈子老实“良民”的 R 先生很不习惯。尽管他没有站在队列前面,他还是叹着气对我说:

这次,我真被逼成“暴民”了。

“刁民”也好,“暴民”也好,尽管心里打着鼓,这样的意愿表达不是自己所情愿的,但除了以这样的办法引起关注,他们似乎没有别的办法。

因此,这群内心忐忑的“暴民”,聚集在学校门口,无用。转战地区教育指导中心,谈判,无果。目前正准备向教育局进发,是否能有个令大家满意的结果,尚不可知。



广州离我很远。但是,我也有个准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设身处地想,这件事似乎离我又不太遥远。

我所在的学区,倒不存在无法就近入学的问题,但是,和北京的很多家长一样,近一段时间,随着教育部门以改革为名一会一个路数的折腾,学区合并、拆分,学校合并、新设,九年直升,大派位,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升学之路,似乎也一会儿光芒万丈,一会儿坎坷重重。

设想一下,自己孩子要上的小学,本来可以九年一贯直升,升入一个初中,素质不错,离家也近,小升初的这道坎儿就这样顺顺当当过了,想想就心情舒畅,空气都是甜的。

结果,突然有一天,上头一纸通知,告诉你小学的直升取消,需要在一个大区域内电脑派位,对应好几个中学,有的离家很远,有的名声不佳。而如果不愿意把孩子的前途交给不可预知之命运,就只有从小给孩子加倍施加压力,搭上一个家长,参加各种培训班,从各种奥赛、才艺中,杀出一条初中择优的血路。

更何况,还有比这种“稀释”式的手段,更加直接粗暴的,直接改变学区的划分,原有的优质小学变成了普通小学,或者原来可以直接使用的入学资格,被补充设置了一堆条件,要么得住满多少年,要么父母都得是北京户口,而且得在一个户口本上,诸如此类。

对于在上一轮房价高峰,三代啃老、砸锅卖铁抢来学区房的年轻父母来说,这简直是灾难性的打击。

虽然说,政府从来不会承诺,学区的划分永远不变,能上好学校的永远都能上好学校。

但是,让人在这种遭遇面前心平气和,这是不符合人性的。

如果这时候,小区里有人振臂一呼,拉着横幅到教育局说理去,你家的小孩也要上学了,你会不会有下楼加入队列的冲动呢?




人是自私的,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尤其如此。当然不能说我们这个年代的父母,关于教育的种种诉求,都是合理的。但是,关于教育、关于孩子的种种矛盾,成为各类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主导因素,恐怕会是一段时间的“新常态”。

特别是在这个大家都开始担忧阶层固化的年代,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几乎成了很多人规避下一代阶层滑坡坠落的希望所在,在哪里上学,上什么样的学校,也就成了年轻父母们内心焦虑的主要来源。

焦虑导致情绪紧绷,紧急事件爆发,素来温良恭俭让的父母成为街头聚集的“暴民”,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同的教育性群体性事件,其实原因是不一样的。像我的同学 R 先生遭遇的这种,家门口有学上不了的情况,究其缘由,还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是学校和学位资源的增长,和房地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脱节了。

这些年各地卖地、盖房、卖房的速度一日千里,各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大,城市化加速固然是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但作为城市化品质重要一环的教育配套建设,其中是否有重视程度欠缺的问题呢?

这是教育规划的滞后,也是教育真金白银投入的不足。

R 先生的凤凰城鑫苑几公里,有个小区叫合生湖山国际,这个小区同样身陷教育维权的浪潮。据该小区业主讲, 2015 年,小区开发商拉来当地政府、广东名校华师附中举行了隆重的公立华附增城学校奠基仪式,承诺购房赠送公立学位,引发楼盘热销。结果到了 2016 9 月,这个承诺中的学校,并未按期开学。 2017 年业主开始维权,结果政府确认,开发商与华师并未签订任何办学协议,属于虚假宣传。

这样的事件,在其他城市也曾发生过。相比之下,急功近利的意图更加明显,甚至不惜直接动用虚假宣传承诺的手段,这就更等而下之了。

应该说,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整体投入有了很大的改善。长期被人诟病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不足 4% 的问题,在 2012 年终获解决,并且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线之上。

不过,在总量改善的同时,有几个问题还是要予以持续关注:

一是被撇在义务教育之外的学前教育,受到关注和支持的力度仍然不够,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的问题,还相当普遍的存在。

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上学原则,究竟如何实现,特别是在大城市如何实现,目前各地都在尝试,想了很多办法,甚至今年试一招,明年再试一招,却总是免不了为人诟病,甚至还因为政策多变引发额外的抱怨。

三是人人眼热的优质公立教育资源究竟如何分配,这是很多教育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焦点。

从逻辑上说,教育资源的“优质”是个相对概念,优质资源永远都有稀缺性,永远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分配的原则应该是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的。纵使不能让所有人得遂所愿,至少应当看上去是足够公正、足够透明的。

教育是天大的事,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民族的未来。在教育问题上的民众诉求,也会越来越多的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能量来源。

作为同学,我希望 R 同学面临的上学难问题,会有一个好的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