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鸦预告片  ·  前无古人!《哪吒2》要冲160亿了! ·  22 小时前  
微同城本地便民  ·  8.1分《长安三万里》看点全揭秘,这是你在电 ... ·  昨天  
微同城本地便民  ·  8.1分《长安三万里》看点全揭秘,这是你在电 ... ·  昨天  
南京日报  ·  呀,哪吒“露馅”了……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呀,哪吒“露馅”了…… ·  2 天前  
l 看齐 l  ·  成龙,突传消息! ·  3 天前  
l 看齐 l  ·  成龙,突传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停播,下架,争议太大!央视豁出去了!和她一比,内娱大女主弱爆了!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8-27 12:24

正文



1997年,某天,一个胖胖的满脸忧愁的女人,走进了罗湖火车站的厕所。

她发愁,愁自己找不到选题。

没错,选题已经缺到了要到茅坑找的地步。

1997年的罗湖火车站

突然,一些歪歪扭扭的文字,像针一样扎进了她的心里。

当时罗湖火车站女厕的木门上,上面写满了字。

但不是当年盛行的色情相关或者代孕,而是一字一句:

深圳我爱你,你给了我梦想,深圳我恨你,你夺去了我的灵魂。

今天晚上我没地儿去,妈妈我该怎么办?


一行行,一列列,歪歪扭扭的稚嫩的文字。

异乡人在白天的无法诉说的苦涩,全都落在这块潮湿的木门上,每刻下一个字,仿佛是一声急切的叩门,但命运不响,无人应答…

张越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她真正想要关心的人,这就是罗大佑所说的:

西门町汹涌的人潮,每张脸背后的故事。


这就是《半边天》真正的开端,而这个胖胖的女人,正是张越。

张越的外形,在当年看来,这是很不符合当年标准女主持人形象的。

胖胖的,戴眼镜,留着1厘米超短发。

根据刻板印象,她还被分到央视的美食节目,跟着大厨学松鼠鳜鱼呢。


1994年,联合国决定在北京举办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

即将退休的的中央台高级编辑寿沅君发现,央视成立四十年以来,为农民,工人,军人,少年,儿童开办过节目,但从未为占据一半人数的妇女开过一档节目。

1995年1月1日,《半边天》应运而生。


虽然叫半边天,但这并不是一个只讲女性故事的节目,张越的开场白可见一斑:

过得不容易,可还算努力,烦着也高兴着,女人都这样,其实男人也一样,半边天,我们共同的家。


性别只是一个切面,关键是透过这个切面看时代,看中国,看世界…

比如《繁花:中国打工女性纪实》,几乎是以纪录片的厚度来做的,从打工妹的梦想与现实,原生家庭,还乡问题,儿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纵深报道…


他们做的采访,是非常扎实的,比如《公厕重地》对北京西单商业区的27个公厕的面积,坑位,如厕时间进行了详尽的统计…

有的话题现在放出来依然热门,比如“教师保姆有弊无利”。

现在教师行业已经从之前的尊师重道,变成了服务业,不少教师调侃,自己原来是服务员。

但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圆了真的好吗?


还有的人,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韩红。 是的,韩红也上过《半边天》,当时的她还没火。

1997年,张越在北京一家酒吧喝酒时,遇上了一位同样胖胖的女生,倾诉起来:他们嫌我长得不好看!不给我拍MTV,说我把脸遮上了身上胖,把身上遮了脸胖!


结果张越一听韩红唱歌,好家伙,惊为天人,这是天上的声音啊!


后来,这期《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大火,韩红后来登上央视,一炮而红…

多年以后,提起这事,依然很感激张越…


当然了,这是之后的名人,而《半边天》更多记录的,是这片土地上默默无闻但极具生命力的女人们。

比如杨东凌。

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吉术镇西李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妇。

但同时,她在村里是一个时髦的存在。

不管出不出门,每天都要化妆,大家还叫她杨三换,每天要换三趟衣服,还爱穿旗袍。


不止穿旗袍,她还写诗,写的是活灵活气:

柜门敞开着,棉的,单的,薄的,厚的,长的,短的。

我把它们全都搬了出来,于是粉色的床上,全是衣服们乱糟糟的思绪。

是该整理了,我要尽快让它们恢复平静。


要是晚上太冷,写不了诗,她就说: 诗都压死在梦里了!

她的文字是如此生动,她写生活,写农田,写土地,写琐事,写得灵气逼人,仿佛就是土地上长出来的文字…


比如现在依然被称为大女主的叶深。

1999年,和丈夫结婚五年,模范夫妻。

叶深准备考研,边工作边考研,差点脱了层皮。


结果就在考试前几天,丈夫当场对她出轨。

还带回整整一本相册,里面都是小三的照片,丈夫带着天真的自豪,邀请妻子共赏…


但你以为这里就要撕逼了,却 没想到,叶深说:

长得挺漂亮的,身材挺健美的。


第二天,叶深的考试不受影响,依然考上了研究生。

没想到,那位被他们称为“小朋友”的小三,也考上了研究生。

好家伙,怎么以前当小三这么卷的吗,害得卷个学历?


但你以为,两人就要撕起来时,这两位女人,进行过两次对话,竟然聊哭了。

叶深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波澜不惊并非完全是坚强,也并非清醒大女主,而是一种不在意。

一直以来,自己对丈夫的感情,总是淡淡的,这让她自我反思,自己真的足够爱丈夫吗?还是只是一种陪伴?

自己远不如眼前这个女孩这么爱自己的丈夫,是两个人先有了缝隙,才有了第三者。

坚持下去还有意义吗?


当时有一部电视剧大火,叫《金婚》。

但是那样的金婚,坚持个50年,60年,好像面子上挺好看的,但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她决定出走,离开。


直到现在,如果你关注她的微博,会看到她早已走出婚姻。

她成为了那个“硬气独活到高龄”的女人,头上长出白发但依然时髦地date…


比如邵玉珍,55岁,北京顺义区沙子营村村民。

种了一辈子的田,被邻居家的闺女,叫去学摄影。


那是他们杂志社里的活动,给DV机,来学摄影,拍片子。

丈夫鼓励她:这机会多好,还能管饭吃,去!能学点东西也挺好的。


于是,她还真去学了三天,带回来一台DV。


一开始她还挺社恐,不敢拍。

但DDL就在眼前,不拍出一个片子,不就对不起主办方了吗?

朴素的价值观战胜了社恐,她开始举起DV机,对准村民。


有藏族女孩卓玛的跳舞,也有村支书为了包地而展开的激烈开会,还有路过的村民…


DV机仿佛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像长出的眼,伸出的手,好奇地张望这个田野之外的世界。

当村民们问,拍这干啥?

她说:拍着玩儿呢!


玩是一种特别个人的行为,只为本我悦我,不为任何功利目的,游戏与游戏下的自我,终于在这一辈子为丈夫为儿女为田地的农妇身上,轻盈而茁壮地长了出来…

不善言辞的她,为了拍摄,也和村民们越来越多地交流起来。

因为记录的契机,走出自我视角,从而与他人产生真正的链接,是多么难能可贵…


在这个还没有短视频的时代,这些不被任何人关注的偏僻村庄里的村民,被邵玉珍认真地记录了下来。

他们不再是田野土地庄稼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她最后甚至拍出了两部纪录片,还获得了一等奖…


邵玉珍依然在耕田,只不过是另一片田地与天地…

这小围巾一戴 气质都不同了

而不少话题和人,时隔多年,到现在依然被关心。

比如2022年翻红的的农妇刘小样。

她被困在农村,却爱读书,她和周围格格不入, 但她依然红着眼睛说: 我宁愿痛苦,不要麻木。

这一段之所以拍得特别远 是因为当时张越同吃同住了几天后差点就要采访失败了 最后闲聊才聊了出来 幸好被远处留心的摄影师收音到了 不然就什么都没有了 也是惊险的采访经历

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在2022年翻红,而且时至今日,依然不断传播?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农妇的故事。

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与现状无法达到的痛苦,这是一个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关于远方与生活,关于满足与空虚,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无望的未来与不止不休的当下之间的永恒矛盾…

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击穿了时过境迁但同样困顿却依然想睁眼的人们…

那节目播出后,刘小样怎么样了?现在,她怎么样了?


她尝试出走。

她走到县城,卖新潮的衣服。

她学东西很快,还能算账,甚至看起来文气的她,学起了推销。

推销这个大家看不起的职业,在她看来,却是和外面人说话的最好机会,她终于知道,这些和她一样年纪的县城女人,喜欢买什么时髦东西,心里又在想什么,甚至聊久了,对方还和自己说起家长里短,说起孩子的教育,学习,说起这些在村里的红土地上,永远听不到的话…

到后来,商场不幸倒闭,她去了贵州。

再到后来,她去到老家附近的学校做老师,再后来,到江苏打工…

终于,那个困顿的女人,越走越远,走出家乡,走出书本,走向未知而崎岖的世界…

图源:人物

再到后来,她回家了。

43岁的她,只能在工厂的食堂寻得一份工作,恶劣的工厂环境,辛苦的打工生活,微小的报酬,让她绝望,哪里还有看书的时间,哪里还有自己的位置?

城市依然对她冷漠地关上了曾经打开的门。

这不是一个苏敏式一直出走永不回来的爽文故事,这是一个农妇出走后无处收留的残酷故事。

一个人的婚纱照丨图源:人物

她回来后曾经痛苦过,曾经的书烧掉了,写下的东西也不再看…

出走多年,仿佛也没有出走过,我和这些永远待在农村里未曾探出头的人,有什么区别?

但似乎,有些东西改变了。

她知道有电影院,于是,想看什么电影,她都会去电影院看,因为这样更有仪式感。

在庭院里,原本是一片红土,破败不堪,但现在她选择种上花,村里人都说没用,但这是她在城里的公园看到的,只要有花,心里就会快活很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