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能否触底反弹?
通用汽车最新发布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总计亏损29.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净利润21亿美元。大幅亏损的背后,是超过50亿美元的特殊费用计提影响。此外,全年60亿美元的归属股东净收入比上年下降了40.7%。
上个月,该公司表示,对表现不佳的中国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产生逾50亿美元的减记和重组费用(持有的股权价值减少26-29亿美元),再加上Cruise自动驾驶业务终止产生的相关费用。
通用汽车官方表示,2024年在华零售销量超18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全年销量近半,同比增幅超50%。目前,上汽通用正在通过采取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及降低固定成本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业务重塑。
而按照新车上险交付量统计口径,2024年通用汽车在国内市场两家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合计交付154.87万辆,同比下滑9.73%;其中,上汽通用交付新车56.4万辆,同比大幅下滑35.4%。
在新能源车型方面,2024年上汽通用品牌交付新车10.38万辆,同比增长54.23%;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交付新车68.79万辆,同比增长51.09%。按照计划,未来三年,上汽通用汽车计划推出12款全新车型,100%为新能源车型,兼顾纯电、插混、增程,覆盖轿车、SUV和MPV的不同车身形式。
2024年对于上汽通用汽车来说并不平常,“这是上汽通用成立27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内部称之为至暗时刻。”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新任卢晓曾这样描述上汽通用汽车的2024年。
按照计划,上汽通用汽车将以全新一代超级融合整车架构为基础,在2025年将实现三大技术域的迭代升级,包括奥特能2.0多元驱动平台、全新一代智能座舱平台以及全新一代智能驾驶平台。
实际上,这背后是该公司在过去几年本土化进程缓慢,无法跟上中国同行的步伐。
比如,通用汽车是国内头部高阶智驾系统提供商—Momenta的股东;早在2021年9月,通用汽车就向后者投资了3亿美元。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支持通用汽车加速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下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投入应用。
时任通用汽车中国总裁的柏历,也曾公开表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快速接纳电气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消费群体。”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Momenta的方案早已经在上汽智己交付,还拿到了多家合资品牌的项目。
此前,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也曾在公开场合承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直到2023年11月,上汽通用汽车才宣布成立中国软件及数字化中心,将泛亚原有软件研发团队,调整到新的组织架构中。从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上汽通用和泛亚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
同时,上汽通用汽车所有车型的数字化功能,100%由上汽通用本土的软件及数字化中心进行开发,智能化功能会更符合中国客户需求,升级速度也会更快。这也是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市场一线合资品牌自救的唯一选择。
这也被合资品牌视为:合资2.0时代。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交付2292.12万辆,同比增长8.54%;其中,合资品牌(含外资独资)交付新车914.27万辆,占比39.89%,同比下滑约10个百分点。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过去几年时间,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跟不上自主品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速度。“下一步肯定要针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去积极做出我们的改变,”这是去年11月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相关负责人的表态。
而作为索尼-本田(Sony-Honda)合资公司的负责人更是警告称,日本汽车制造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非常害怕”,如果它们不能更快地创新,就有可能成为“跟随者”。
“我希望这是我们最后的冬天。”东风日产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坦言:“今年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们已做好准备,迎接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春天。”
就在广州车展上,该公司首发新能源架构下首款纯电车型N7,并搭载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高阶智驾功能。这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车型计划来看,明年开始,包括大众、丰田、通用、日产、奥迪、奔驰等一线合资品牌都将开始陆续在中国市场交付配置全场景NOA的新车型,其中,绝大部分也将是新能源版本。
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2025年的市场竞争无疑更加白热化。由于智能化升级的同时,又叠加了终端车型价格战的不确定性因素,最终车型的智能化标配率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对于一向以利润为中心的合资品牌来说,压力不小。
比如,目前,在中国市场,硬件成本相对较低的高速NOA,标配车型的价位已经进入10万元区间。而城区NOA标配车型价格则已经进入20万元区间。同时,部分自主品牌已经开始进入智能化降本周期。
以小鹏汽车为例,去年首发上车的AI鹰眼视觉方案,摄像头在业内率先采用单像素LOFIC架构,有效提升暗光、逆光和大光差场景下的视觉识别能力。公开数据显示,这套视觉方案的感知距离提升了125%,识别速度提升40%。
按照公开资料显示,AI鹰眼视觉⽅案和激光雷达⽅案可实现同等智驾体验。其中,自研的云端大模型通过大参数量(多达80倍的车端参数量)的训练,能够尽可能地穷尽智能驾驶中的长尾问题。
此外,研发架构的调整也是降本增效的关键举措。从过去“感知”和“规控”两个部门,合并为“端到端”体系。按照业内人士的判断,从经典架构到端到端,总的代码数量会显著降低,核心竞争力也开始从算法转向数据和算力。
相比而言,目前,绝大部分合资品牌都无法实现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自研,更多则是依靠第三方供应商的能力来实现落地。这意味着,对于底层技术的掌控,合资品牌仍是落后多个身位,这也进一步影响降本空间。
“我们已经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对价格敏感的市场,你必须削减成本,”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表示,“这对我们的工程技术开发和制造的传统模式构成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