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提高抗洪能力对于降低城市洪水风险至关重要。然而,鲜有研究对城市群尺度下的抗洪能力进行长期、跨尺度的动态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为此,
“海卓天气”研究团队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
建立
了一种基于
“稳健性
-
抵抗力
-
恢复力”(
3Rs
)框架的长时期、跨尺度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
2
000
年至
2
020
年洪涝灾害韧性时空演化,并利用最佳参数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研究区洪涝灾害韧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图
1
是研究的具体方法过程。
图
1
洪涝灾害韧性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流程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洪水阶段下,北部湾城市城市群的洪涝灾害韧性应对表现有所差异
(
图
2
)
。洪水前,低鲁棒性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岸地区及其周边城市,鲁棒性总体呈现
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强的趋势
;洪水期间,低抵抗性区主要集中于钦州、防城港和北海等城市,抗洪能力与城市综合实力密切相关,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发达的城市通常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灾害。洪水后,低恢复力区的分布与低鲁棒性区相似,主要集中在沿海沿岸地区和内陆低海拔易涝区,而高恢复力区则分布在边缘山区和城市中心区域。总体而言,从沿海地区到内陆腹地,北部湾城市群的洪涝灾害韧性逐渐增强,整体呈现出沿海地区低、腹地地区高的空间分布格局
(
图
3
)
。洪涝灾害韧性低值区
(
较低和低
)
主要集中在钦州、北海、防城港市南部沿海沿岸带,阳江市东南部沿海地区和海南省西北部沿海地区。中等韧性区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崇左市和海南省的东方市、澄迈县等地。韧性高值区(较高和高)主要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广东省的茂名市和湛江市,以及海南省的海口市。这种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韧性低、城市腹地洪涝灾害韧性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降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腹地递减)、地形(由南向北海拔逐渐升高)、路网密度(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递减)和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图
2
洪水前、洪水期间和洪水后阶段三个“
R
”特征的空间分布
图
3
洪涝灾害韧性空间分布格局
上述研究成果
《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lood resilience in Beibu Gulf Urban Agglomeration
》
发表在
S
CI
期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
(
IF:4.2)
上,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生邓家丰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张锐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陈生教授为通讯作者,
合作者
包括澳门大学高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