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北京时认识的姐姐跳槽了,从媒体直接跨行业去了证券,工资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脱离搬砖的苦海。
她原本已经做到很资深了,再熬两年换一家媒体可能就是主编备选。前段时间她刚在微博上庆祝自己33岁的生日,我就在想:30岁的时候,我还会有勇气,走出舒适圈吗?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32岁怎么就高龄了,无论是媒体还是互联网公司,大多数员工吃的是青春饭,熬夜加班拼到最后都是拼体力,一旦过了30岁,工作晋升的速度和新陈代谢一起减慢,拖家带口生活,全身心留在公司拼业绩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会在30岁之前早早找好养老型单位,安稳地过完下半辈子。
说实话,我心中可能也是这么打算的,工作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大部分人每天上班并不能实现财务自由或者阶层跃升,不如……继续想下去,可能有些人真的要回家养老了。
直到这两天看到一条热搜,“近8成人工作10年月薪没过万”。如果是大学生,工作10年,也就是大学毕业22岁到30岁人生最黄金的十年。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微博,让大家报自己的年龄、坐标和收入,当然里面有很多人很励志,年纪轻轻就赚到了钱,但大多数人的工资确实平平,即便工作了好多年,可能也抵不上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不能,他们可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也朝九晚五地在努力上班,回家之后还要伺候老婆孩子,收入的大半要用来还房贷和各种开支,一份稳定的收入不仅要用来养活自己,更是生活运转的重要发动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一个现象,你很少看到30、40岁以上的人会到大公司来面试,他们要么直接走进了领导的办公室,当上了领导,要么还在自己的工位上纠结:万一辞了这份工作,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么办?
都说女人到中年的三大梦想是减肥、暴富和换老公。其实不止她们想换老公,谈恋爱超过3年的年轻女孩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再这么恋爱下去,我就要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了吧?磨合了这么久,就是在一次次吵架过程中开始认命: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就是互相忍耐,到最后哪有什么浪漫、惊喜和浓情蜜意。
但换一个又会是什么样呢?换一个人,还是一样要从相识到热恋再到平淡地“痛苦磨合”,我会不会经历比从前更伤心难过的恋爱时刻?最后可能还不如前任?换一个人,我这么多年的付出又算什么呢?
所以,他乱扔的臭袜子,他日益发福,都还可以再忍一忍。
人都是这样安于现状的吗?安于自己普通的工作、普通的收入、普通的恋人?换掉一切,从头再来,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我时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直到我打开了浙江大学博导戴俊毅老师的行为经济学课,原来我们安于现状的心理,它在行为经济学上也有解释,叫“现状偏差”,不想改变,就是怕失去现有的利益或者好处,叫“禀赋效应”。
所以真的到了做决定的时刻,换工作还是分手,都需要从经济学上来衡量。戴俊毅老师在行为经济学这么课程里详细地教了大家如何衡量得失,做出最佳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