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9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阿炳逝世70周年纪念 | 《二泉映月》、道家“小天师”,他的一生究竟有多精彩?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0-12-04 19:03

正文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小学课本上的《二泉映月》,里面对二胡乐曲的生动描述、对阿炳不屈精神的展现,曾赚走了很多人的眼泪。也让“瞎子阿炳”的这个形象,烙印在了数亿人的心中。
在中读音频课 《听吧!国乐》 里,我们还原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阿炳:

在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道士、长得一表人才被人誉为“小天师”、嫉恶如仇,擅长把新闻改编成歌词唱给人听......阿炳身上的这些精彩而坎坷的故事,也在等待着我们去聆听。

一转眼, 阿炳逝世70周年纪念日 即将到来,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且听我们为你细细道来。


以下内容出自中读精品课《听吧!国乐》
由“民乐皇后”、著名艺术家宋飞讲述
课程中还有更多正版纯享曲
点击文字查看


阿炳原是道家“小天师”?


华彦钧,生于1893年,1950年底去世。他是江苏无锡人,当地人亲切地叫他“阿炳”。

华彦钧(阿炳)

华彦钧真实的社会身份,据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户籍登记和身份证件,并不是居无定所、到处流浪的流浪艺人,也不是什么乞丐。而是一位住有居所、长期以在公共场合以演奏维持生活的无锡市民。

关于华彦钧的身世,据他的同乡人,也是从小就认识并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状况的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的介绍,华彦钧的父亲华清和(号雪梅)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华清和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在这环境下, 华彦钧年幼时就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延生镇宅,
无锡人都要请道士去做斋事

他8岁后被送到私塾读书,10岁时,父亲就教他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他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

华彦钧对二胡的学习更为用心。他演奏用的二胡,所用外弦比一般的弦粗得多,这对演奏技艺的要求也更高。

17岁时,他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由于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纪录片《阿炳》

华清和去世后,华彦钧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因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为了营生,华彦钧在做道士的时候,又参加吹鼓手的集团,在婚丧喜庆中演奏音乐,结果被排挤出道士的集团。

这样,他就在社会上谋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阿炳,生活穷困潦倒,又染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便于街头卖艺为生。

阿炳故居

于是,人们熟悉的不再是雷尊殿道士华彦钧,而是街头艺人阿炳。

但是,阿炳有自己做人的准则和骨气。

他背着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街头和惠山一带演奏,人家请他奏,他才奏,给多少报酬,不计较也不道谢。高兴起来,不给钱也奏唱。

他有创作歌词的天才 。每天上午听到的新闻,下午就在街上唱给大家听。在敌伪统治无锡的时侯,他唱了许多不利于敌伪的新闻,即使受到警告,也不理会。

比如无锡当地的恶霸强奸丫头、一个童养媳被迫害致死、国民党江苏民政厅长恃势占用雷尊殿养马,阿炳疾恶如仇,就将这些劣迹编成歌词到处演唱。从北伐、“四一二政变”、抗战到内战中的腐败,阿炳都自编自唱,揭露社会的黑暗。

雕塑《阿炳》钱绍武

在抗战中,他创作的二胡名曲《听松》就是据无锡惠泉山脚下的一个历史遗迹听松石,和相关的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作品。阿炳也借此隐喻抗日战争将必胜。从杨荫浏录下的阿炳演奏中,可以听到阿炳倔强的个性,以及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三首二胡作品和 《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三首琵琶作品。

华彦钧墓地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中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仍然以雷尊殿当家道士的身份,葬於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作品《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被改编成管弦乐合奏等多种音乐形式,在世界的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中国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名曲之一。


除了《二泉映月》,阿炳还有哪些曲目值得听?


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三部经典中的经典,却是你一定要知道的。

第一首是由阿炳作曲的 《听松》, 这首作品又名《听宋》。

其内容是描写宋代爱国将领岳飞的抗金事迹。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也倾注了岳飞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他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 全曲短小精悍、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堪称二胡音乐中的珍品。

1952年出版的阿炳曲集


第二首则是大众最熟知的二胡曲目 《二泉映月》 ,它是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纪录片《阿炳》

还有一首曲目是 《大浪淘沙》 。该曲原为琵琶独奏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录音及记谱得以保存下来。

1995年,在我的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中,我将此曲移植到二胡上演奏,并借鉴了琵琶的演奏语言及左右手技巧。

《大浪淘沙》宋飞移植的二胡简谱(部分)
来自中国二胡艺术官网

乐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细腻安静地述诉了他对人生不平和的感慨;
第二段用发展的手法,情绪逐渐高涨,富有推动力的音调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采用十番锣鼓《将军令》的曲调作为素材,以明朗铿锵有力的节奏,作为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演奏时我使用了低音胡琴来演绎,另有一番意境。
除了华彦钧,民间盲人音乐家孙文明也为二胡的实践和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他是将技巧的创新与音乐二者关系协调的最好的典范。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多关注一下他的作品《流波曲》《弹乐》《送听》《夜静箫声》等。
阿炳的故事就到这儿了,想了解更多关于国乐的精彩内容,请移步中读音频课《听吧!国乐》。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本课程

限时特价75元 原价129元

特价时间:2020年12月3日—2020年12月8日






课程介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