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刻画
原创短视频节目,聚焦生活方式及艺术,致一切美好事物。
51好读  ›  专栏  ›  刻画

“华北第一道场”奶奶庙:有神就拜,没有就创造一个

刻画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08-09 11:01

正文



刘子骥行数十里,至山下,巉岩四裂,巍然不见其巅,因问:“此是何山?”路人云:“昔王莽作乱,光武帝狼狈至此。见一茅舍,中有老妪,相貌非常,疑有异。老妪曰:’汝即仆地,可救尔于危难。’遂以余米覆其面,状若暴毙。”众皆凛然,叹息良久,已找不到停车位矣。

                        ——《后后汉书·易县奶奶庙》

我们来河北省易县拍摄的那天,雾霾极大。出发得很早,北京还没有完全苏醒,我们已在车上近眺迷雾中的群山,目的地有一个很华北平原的名字,马头村。

马头村的村民有一部分还在种地,许多已经在不远处的后山上找到了新的生计来源。是的,这山就叫后山。后山的旅游业不靠门票钱,从山脚下到无路可走的山谷,全部免费。但是非常原始的农村厕所(建议还是不要自己脑补了)要一块钱,门口站着一个嗑瓜子的妇女。

原始的不只是厕所。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不是可笑,而是疑惑。为什么这样粗陋的造型和建筑,依然能吸引这么多的香众?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区县甚至包括北京都有很多人来这里,高峰期是三月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超过一百万人朝拜,流水达到好几千万元。政府用心打造的国家级景区也没见过这么夸张的情况,根据中国新闻网在2015年的一份报道,泰山在十一黄金周的时候总客流量也才37万。

我们试图做出深一些的解读:寺庙在建筑上的审美特征,和它实际在人们心目中的功能,是可以分开的吗?是不是人们已经摆脱了符号上的陷阱,认为只要“佛祖心中留”,就值得朝拜呢?

来这里的人们,意愿往往很直接,拜财神、官神、车神、考学神,求偶、求子、求和睦、求平安,需要什么,山上就会出现什么,人们似乎并不介意自己愿望之外的一切。

庙的密集度超过任何一座山。庙大都是由农民承包的,承包费视地段而定。香火最旺的三个地方,是半山腰的财神庙、更高一点的正殿、和更深处的后殿。承包费用也就相应更贵。“正殿”的地方原来挂着一个匾,上面用比较有书法感的字体从右往左写着“救苦殿”,农民不是很理解,后来就换成了黑体字的“正殿”。

这里的一切建筑、塑像、法器、壁画,都带有一种速度感。尤其是那些基本难以被称为庙的小棚子,就是用彩钢板搭的。这是建筑业里最廉价的材料,搭一个棚只需要一两天,寿命只有一两年。找一块地方搭个棚子,里面摆个成本几百块的像,再放一个塑料箱子——甚至连跪拜的垫子都是从旧椅子上拆下来的。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在半个月之内完成。只有完全放弃建筑和审美上的历史感,才能达到这个速度。

维持住这座山历史感的就是本文开头那个王莽追刘秀的传说。很多庙主都会讲这个故事,和你说这里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老奶奶是刘秀皇帝得救后封的神。我们也并没有在叙事上夸张,庙会期间,连离山很远的干涸的河道里都停满了车。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