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3
日,在由
IMT-2030(6G)
推进组等主办的“全球
6G
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作了题为“
6G
多场景目标要求适配之策”的主旨报告,非常精彩。
5G
公众号(
ID
:
angmobile
)注意到邬贺铨院士在报告中对
6G
无线接入网架构、
6G
多频段
/
优化频谱的利用(比如可考虑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划出专用频段
/
通感一体可用专频专天线等)、
6G
云化核心网架构、借助外部的配置解决
6G
特殊
/
小众场景的需求、以多样性的
6G
终端适应不同需要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对于
ITU-R
《
IMT
面向
2030
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提出的
6G
应用场景与多维度目标需求,
5G
公众号注意到邬贺铨院士表示特殊场景是时空小概率事件,对同一用户并不需要同时满足,也并非需要用同一终端来支持,还可以用不同频段来适应。
对于上述“多维度目标”,他认为“单体系”难以适应。
1G
到
4G
由于目标比较单一,发展很成功。
5G
的目标具有多样性,但用同一网络体系同一频段来适应“多目标”并不如意,用户体验未跟上。
6G
更是多维度目标,大众刚需与小众需求难以在同一网络架构和频段上兼容。
如何应对?从
2G
到
5G
频效提升约
125
倍,再增加调制阶数得改进将是有限的,而且手机尺寸也限制了
MIMO
流数增加。此外
6G
空口创新的着力点将转到基于
AI
对信道的精确匹配和对业务的理解优化波束权重、方向和层数,提示效率与性能。
5G
公众号注意到邬贺铨院士指出需要重视
AI
对
6G
系统的影响,但是不宜过高估计
AI
对
6G
频效和性能的贡献。由此看来,
6G
的无线接入网(
RAN
)与核心网的体系架构创新是值得重视的方问。
6G
无线接入网究竟用什么架构?
传统
RAN
架构紧耦合,专用软硬件,能耗低,成本也很低,技术成熟,维护责任清晰。而
OpenRAN /vRAN
采用透明协议,软硬件解耦,开放性好,支持云原生和功能升级
,但是成熟性不足,性能和成本短板明显。
对于
6G
的
RAN
,
5G
公众号注意到邬贺铨院士认为也将是
RU(AAU)+DU+CU+
云的架构,专用
RAN
与
v
RAN
的差异集中在
DU
。
RAN
将嵌入
AI
能力,需要使用原生计算能力的处理器芯片,
v
RAN
方案似乎占上风,但
RAN
的计算能力并不仅仅在
DU
,专用架构的
DU+
原生计算能力的云化
CU
也能很好适应
6G
的需要。
6G
与
5G
相比,
DU
将更为密集,小算力
DU+
大算力
CU
可能是常态,无论是专用架构还是
v
RAN
关键看
DU
的性能成本的优势。
他表示,对
6G RAN
采用何种架构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试验,还要考虑芯片的支持生态。
在
多频段
/
优化频谱的利用
方面,邬贺铨院士认为连接手机与连接物联网、连接地面网与非地面网、消费应用与工业应用等通常是不同的终端,采用同一频段并非合理选择。此外,低空通感需要地面基站天线调整仰角,占用频道而利用率不高,可考虑专用频点和专用天线。
5G
和
6G
是支持工业互联网重要手段,但主要是现场级应用,对低时延确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较高要求,而且工业大上行与消费应用的大下行在同一载频下并存会产生干扰,工业互联网适合配置专用频率。
5G
公众号注意到邬贺铨院士认为可以考虑大型企业可申请专用频率建设企业专网,中小企业可在运营商的工业专用频段上建设
5G/6G LAN
,享受企业逻辑专网。他指出,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划出专用频段,不仅可避免与公众通信业务间干扰,而且
6G
CPE
不必再按多频多模配置,可显著降低成本。他进一步认为,还可考虑为企业应用提供单独的上行载频,适应大上行的需要。
6G
云化核心网架构什么样?
邬贺铨院士分析,核心网功能分流到边缘云(
UPF
下沉),以扁平化网络提供低时延服务,方便客户组建
6G
LAN
,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以边缘云来承担部分核心网功能,实现智简网络。
对于
MEC
与
UPF
的对应,邬贺铨院士认为
MEC
与
UPF
集成部署可共享
NFV
电信边缘云及统一网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投资,但增加电信云的复杂性;而
MEC
与
UPF
分离部署有利于
MEC
服务多个
UPF
,但同时在边缘点建设电信云与
IT
云既挤占资源且利用率低。
对于,
UPF
与
RAN
的对应,工业企业
UPF
适于与
RAN
一一对应,而
toC
应用可考虑以一个
UPF
对应多个
DU
。
可借助外部的配置解决
6G
特殊的需求
邬贺铨院士指出,
6G
网络服务刚需为本,当前需要针对刚需应用提出合理的标准。而为了达到
Tbit
峰值速率、
Kbit
频效、微秒时延等这些
6G
的高标准,
5G
公众号注意到邬贺铨院士认为小众场景可通过部署
Wi
-F
i/
专网和
MEC
来应对,比如对于高移动速度,在高铁上部署车内
Wi
-Fi
;对于高峰值速率,室内可分流到
Wi
-F
i
,室外广覆盖高密度的场景概率很低,可在热点配置毫米波频段高载波带宽来适应;对于高可靠确定性,工业场景可以通过专频专网来保障,可以通过永远在线、多载频多波束冗余配置来提供高可靠和确定性通信;对于低时延,可就近通过边缘计算入云;对于车联网,可采取“单车智能
+V2X+
路侧云网”;对于低空通感,可考虑专用频段和专用天线;对于星地互联,内置卫星频段与天线的手机直连同步卫星,多终端直接上低轨星。
以多样性的终端适应不同需要
邬贺铨院士表示,场景大模型经压缩和算力提升可将
10
-
100B
参数的推理能力转到边缘
/
端侧,相比公有云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隐私、个性化优势,还可离线运行,有助于增强
UGC
能力,带动新型信息服务业发展。
全息通信、感官互联、
3D
沉浸体验、虚拟世界等能凸显
6G
的宽带水平,但非大众刚需。终端形式主要还不是手机,因为即便采用折叠屏,手机的屏幕大小难以区分
2K
和
4K
,不适合观看超清视频在运动状态或手持也不宜长期观看。
此外,“天空地一体”并不意味着所有终端直接上星,现在
5G
手机上星也是另加上星芯片与天线,地面终端可通过
AP
点及边缘计算宽带上星。仅在应急情况下,普通手持终端以低速率数据直接上星。车载终端和工业模组更是特定场景所需的终端。
6G
终端应该多样性,一般终端只需支持大众刚需类业务应用。而对于那些对频段、带宽、算力、低时延等有特定要求的场景,
5G
公众号注意到邬贺铨院士认为也可考虑利用星闪宽带短距通信技术获得身边的
PC
或
MEC
的计算能力,从而简化对手机终端处理能力的要求。高要求的终端芯片对国内来说还是短板,需要扬长避短。
以下是邬贺铨院士的报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