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区村屯绿化
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11月,王凤山被调回区里,担任大同区大同林场场长,成为当时比较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在大同林场工作3年后,又被调到大同区林业局工作,担任林业局副局长,主抓造林绿化工作,这一干又是12年。如今,年过半百的他,早已爱上了林业这一行,他也欣喜地看到了大同区生态环境的巨大改观:大同区以植树造林为主的防沙治沙工作得到快速推进,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全区防护林建设基本形成了网片结合、多树种并进的良好防护体系。从2006年起,大同区连续5年被黑龙江省政府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010年,被黑龙江省林业厅评为“全省林业产业先进单位”;2011年,又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三年造林绿化会战先进单位”;2012年评为大庆市造林绿化标兵单位。
大同区属于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沙区自然条件不乐观,栽植林木的立地条件较差。历史上,大同区是大庆市防沙治沙重点县区之一,大同区以前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尤其是西北区域,那里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位于风沙严重区域的耕地,有很多地块春季很难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风沙大时,刚播下的种子一夜之间就被吹出地面,出土不久的小苗经过几场风沙后被连根拔起。
大同区道路绿化
王凤山担任大同区林业局主管业务副局长以来,跑遍了全区风沙危害严重的每一片耕地、草原和村屯,掌握了沙区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他以防沙治沙为核心,先后编制了大同区“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制定了长远防治目标,坚持规模推进防风固沙林的建设。采取重点区域重点规划的原则,加强风沙严重区域的治理工作。借助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林业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大同区防沙治沙林业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十多年来,大同区新造防风固沙林面积14.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3300个。在大同区西北部的林源镇、红旗林场建成了7万亩的市级防沙治沙示范区,近50万亩的农田得到有效庇护。防风固沙林的规模建设,不但建成了林木的“绿色银行”,在取得巨大林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
王凤山清楚地认识到,想要防风固沙林取得理想的防护作用,发挥出更大的生态价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规模发展固然重要,建设质量更为关键。2010年,通过查询相关技术资料,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学习,王凤山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要编写了《大同区沙地造林技术实施方案》。方案对整地、挖坑、选苗、浇水、栽植和前期管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提出了沙区造林中需要重点做好的3个关键环节:苗木在栽植之前,苗根要在水中立式浸泡24小时以上;浇好树木栽植前的“引墒水”、栽植中的“泥浆水”、栽植后的“保活水”;注重苗木栽植后的踏实扶正工作。相关技术措施在大同区防沙治沙林建设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栽植效果。
每年春季造林期间,王凤山都起早贪黑,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工作。大部分时间的工作是在植树造林的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每天跑下来的路程超过100公里。王凤山工作认真负责,对于发生不按照技术要求栽植的情况,不论是个人造林还是集体造林,都要求必须进行返工和整改。由于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沙区植树造林取得了良好效果。沙区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由以前的80%左右,全部提高到90%以上。
由于大同区多年规模造林,受造林用地等条件的制约,扩大防风固沙林规模已不具备客观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王凤山及时转变防沙治沙林业工作发展的思路,提出在尽最大努力增加防护林建设面积的基础上,创新栽植模式,发展防沙治沙项目,加强对现有防护林的抚育、修复和更新,提高林分质量,使其发挥出更大的防护作用,取得更大的林木经济效益。
大同区规模治沙造林
近几年王凤山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杨松带状混交模式,提高防护林的建设质量,减少和控制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几年来大同区共营造杨松带状混交防护林4200亩;二是不断推进和发展先进的林业工程项目,促进防护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国家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建设的推动下,全区共完成樟子松嫁接红松面积2000余亩,在防护作用不减的情况下,林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是制定现有防风固沙林的抚育计划和完善管护机制,不断提高林分质量,王凤山通过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了大同区现有防护林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抚育、修复和管护等措施。
王凤山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如今,他仍满怀热情地工作在林业生产的第一线。看到防沙林挡住的沙丘,看到一望无边的防护林,看到农民田地里郁郁葱葱的秧苗,人们就能够感受到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成效,也会想到为防沙治沙工作而努力的耕耘者。
本文选自《中国林业》
2018.6下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林业新动态,敬请关注《中国林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