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看《
圆桌派》,主持人和嘉宾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未来10年20年,人类还将迎来科技的持续高速进步,那么
什么能力是人类最终极的武器
呢?
智力、体能(健康)、心智
,目前我们都认可这三项基本面决定了人的发展前景,智力以后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的发展和普及下,好像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而人体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则可以让人类的身体素质变得更加强大;而只有
心智
这件事,目前似乎是无法通过技术的发展甚至革命来解决的。
那么心智究竟指的什么呢?我粗浅理解的就是一种
控制自我情绪、对自我进行管理、自我激励的心灵智慧
,这样说可能有些模糊,我查了一些文件。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的文件把学生核心素养划分为
6个方面、18个要点
,把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自主发展很明确的告诉孩子们,要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套书,刚好匹配这个能力,是
米莱童书
的全新漫画系列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小学生心理学漫画》
之前也收到过不少这类主题的图书,但感觉过于碎片化了,当出版社的朋友给我推荐这套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时,瞬间觉得很惊喜!
这是一套通过写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帮助孩子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实现自我成长的心理学科普漫画书
,共4册。
内容包括近年学生心理困扰最为突出的
学习、自我和人际交
往三方面,以及贯穿所有问题的
情绪问题
。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借助漫画形式完美再现了孩子的心理活动与内心冲突,把悲伤、愤怒、快乐、恐惧等这些抽象概念,
用拟人手法画成一个个活生生的“角色”。
这些角色叫
神经元
,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外表和本领,有时得意,有时懊恼。全书的故事围绕着神经元代表
元元
和小学生
团团
的不同经历而产生。
比如头顶 火山的
愤怒
、太阳花一样的
快乐
、自带冰山效果的
悲伤
、喜欢裹紧自己的
恐惧
……
全书用元元的视角去讲故事,把抽象难懂的心理学概念,讲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探险故事,就像在看《头脑特工队》一样好玩。
语言保持童趣的同时,和漫画的结合也很到位,真正做到了
通俗易懂
,也特别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马上就要考试,老感觉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复习时的巨大压力!
交新朋友时被拒绝的尴尬
被父母误解时的委屈和愤怒
我本来担心孩子孩子对心理学的主题不感兴趣,没想到,看到里面的元元 因为不想练琴一直拖延,直接自行带入了自己练琴时候的墨迹,看的特别乐呵。
只能说,这套书把心理学的知识点和孩子的喜好都拿捏住了。
这是深耕科普漫画多年的米莱童书一如既往的图书风格,知识性和可读性都恰到好处。
作为父母,送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不是学区房,不是各种资产,而是让孩子
发自内心地理解自己,喜欢自己,不让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认可和评价之上
,即使面对挫败也能重拾勇气追求幸福的人生。
之前也看到过不少儿童心理相关的科普读物和课程,但一直没有推荐。
很大一个原因是觉得,心理疗愈是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相关的科学理论来支持,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
我希望传递给孩子的,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也不是针对个别问题的方法,而是从
底层核心认知、到关键问题的理解、再到具体应对方法的掌握
。
当孩子面对成长中问题和挑战时,能采取理性方法及时应对。
“难过时流泪是正常的情绪发泄”
“很容易情绪激动发脾气是谁在做怪”
“为什么写作业很容易走神”
……
它不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自我疗愈,而是围绕
学业、情绪、自我、社会
四大主题导致的关键问题来逐一找到应对办法。
比如《大脑爱学习》的目录框架,通过学习中出现的现象、产生的问题以及调整的方法,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比如,大脑中有无数的
神经元
,时刻在为我们工作。
神奇的
认知加工厂
,帮助神经元们加工外界信息。
当我们开始学习时,神经元之间也会通过
电信号
传递信息。
当我们碰到问题时,大脑是怎么处理的。
学习过程中的大脑活动以及大脑中的“知识”是什么样的。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之所以会影响
学习效率
,是因为当我们“一心二用”时,大脑里面的记忆链条会像即将搭好的积木突然倒塌一样,需要重新开始。
刚学的新知识,总是容易忘掉,那是因为大脑里的记忆链会出现松动甚至部分丢失的情况。
如果通过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了解了遗忘规律,按时复习的话可以加固大脑中的记忆链条,让学习到的新知识形成更加稳定的记忆链。
学习时要专注,但不能埋头苦读。在觉得疲劳或者陷入困境时,可以放松一会儿,让我们的大脑进入
“发散模式”
,休息放松的同时也能更好的
激发更多想象和创意
。
学校里的
课间活动、偶尔放空、合理的睡眠
等,都能让大脑的充电,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发挥想象的空间。
存在
偏科
的孩子十有八九,越是不想学的内容学起来更费劲。
那是因为,对所学的知识不够了解,把它想象得很难、很吓人。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可以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拖延症对所有人来说都很常见,事实上面对不想做的事情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大脑里的“
岛叶皮质
”在作怪,而之所有拖延的本质也是因为把一只蚊子想象成了一头大象。
书中也为孩子们提供了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先开始10—20分钟,痛苦就会消失。
同时,学会
目标拆分
也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减少任务压力。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
认识、态度和原则
,可以让孩子大方向上不跑偏,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心态。
除了拖延,《
大脑爱学习
》这本书里还讲到了碰到
陌生的学习领域怎么办、怎样提升自我效能感、怎样突破学习的舒适区
等内容,这些都是用孩子日常学习中会遇到的情境来引入,并通过带有悬念和趣味的脑内剧情讲述的。一旦看起来,根本就停不下来!
书中除了讲述“
大脑爱学习
”,还有
《情绪来帮忙》、《认识我自己》、《社交不迷茫》
另外三个主题。
《情绪来帮忙》围绕小学生的
情绪困扰
展开,背后由情绪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作为支撑。这本书想要帮助孩子做到的,就是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
《情绪来帮忙》的
情绪指挥部
,有四位个性鲜明的“情绪指挥官”。借助这样的具体形象,孩子可以轻松理解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其中有个生动的情景是,当主人公团团失去了心爱的宠物狗偏偏,悲伤的情绪越来越强,心理世界就逐渐结冰冷冻,就连快乐也被“冻住”了。
经过元元和悲伤指挥官的一番探索努力,最终开启“
泪水排放系统”
,冰块开始融化,元元和小伙伴们也认识到了眼泪的作用。
快乐得救了,小主人公团团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和缓解。
那么,面对嘲笑的愤怒,迎接考试的恐惧与压力,闷闷不乐时的郁闷,该如何应对呢?书中都有精彩的剧情和切实可行的解答。
情绪太多样了,碰到其他的情绪,书里还给出了
识别——接纳——表达
的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地认识和疏导自己的情绪。
《认识我自己》
围绕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展开,背后由人格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作为支撑。这本书想要做的尝试就是带领孩子开启自我探索的旅程。
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
自我探索园
,带领孩子开启自我探索的旅程。
关于
“容貌焦虑”
,借助
“形象官”
的讲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于生活中的
“
事与愿违”
,借助“爱好官”的投球实验,让孩子理解客观因素的变化可能会改变我们原本的计划,鼓励孩子尝试接受事情的变化。
通过面对挑战时的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输出了最为重要的价值观,那就是要塑造孩子的
成长型思维
。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大人也会常常受限于固定型思维,而孩子若能早早地理解并形成成长型思维,那他们将会受益一生。
《社交不迷茫》
围绕小学生的社交困扰展开,背后由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作为支撑。这本书是孩子应对同伴、家庭和社会关系的
“实用宝典”
。
《社交不迷茫》
里的社会交往中心,则是由
伙伴岛、家庭岛和社会岛
三大岛屿组成,刚好对应了孩子与同伴、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关系的社交场景。
透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场景,提供给孩子社交中可以把握的
底层认知、态度和原则
。
比如,在团团与同桌的互动中,这本书向孩子展示了恰当的社交礼仪。
当团团社交受挫后,在伙伴岛管理官的规劝下,扁扁懂得了
“尊重人与人的差异性,人身攻击最不可取”
的道理。
这些最日常的小学生生活学习场景,因其足够贴近孩子的生活,也就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共情与代入思考,从而帮孩子归正行为,塑造品格。
除了日常与同学、父母的交往,书中还直面了
二孩冲突、父母吵架、从众抉择、以及在家网课等常见的社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