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双选会专刊 | 参会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  3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传奇完成回购万达剩余股权 ·  4 天前  
张小北  ·  也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20241015161602 ·  4 天前  
张小北  ·  -20241012143242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学术资讯 | 身体的空间实践:城市在移动媒介时代重生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6-15 08:12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致开幕辞。 


当我们谈论城市,我们在谈论什么?“实体的城市是我们可感知的表面的城市,它由步行道、建筑物和车行道等组成,是活生生的个人体验的‘真实的’城市;它是身体的、空间的,关注‘身体主体’,传播的意义在于人的交往。而再现、想象的城市,那个由文字、声音、影像、流行文化、集体记忆支撑的‘虚拟的’城市,其传播的意义在于大众媒介的呈现与建构,文本、话语的呈现,关注‘意识主体’。然而地理媒介使得地理成为媒介、媒介成为地理,空间的两重性、实体与虚拟的区隔渐趋消失。”2017年6月10日,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媒介、城市与记忆”圆桌会议上,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有关《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微更新和城市记忆》的主题演讲,以著名媒介文化学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Scott McQuire教授去年年底出版的新书《地理媒介》的理论视角,展开她有关上海城市记忆与传承的学理思考。


图为中心研究员孙玮教授作主题演讲。 


McQuire教授认为地理媒介有四个重要特征,一是无处不在,也即媒介接触与固定地点脱离;二是地理定位,人的移动印迹通过设备抓取,汇聚到媒介平台上;三是实时反馈,媒介化与即时性之对立的消失,形成众人对众人的多维传播;四是多元融合,如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融合带来的各种新型文化实践的涌现。孙玮教授以此为理论起点,阐释了上海城市微更新的丰富意义,如“露天博物馆”为城市实体空间中展陈的历史文化地标、遗迹等添加可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公众藉此获得这些物品的语音说明,移动终端因此成为带领身体游走实体空间的引导者。在这里,移动媒介重新生产了身体与地理的多重关系,达成实体与虚拟空间的高度融合,呈现了激活社区价值、丰富公共生活、实践“全球城市”目标的重要价值。孙玮教授还提及McQuire教授这部颇有新意的著作已由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译成中文,将于下半年正式出版。

 

图为中心研究员谢静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心研究员谢静教授的研究聚焦《告别“乡愁”:重新绘制移动媒介时代的新社区感》。在主题演讲中她分享了基于近期社区传播研究的全新思考。在她看来,移动对于社区的意义往往被视为负面的:由交通与信息传播技术所带来的移动性,摧毁了社区传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地方感。然而,随着移动媒介、定位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重建身体与地方的关系。比如,用运动轨迹绘制、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城市报纸的手机APP查阅社区新闻、生产新闻并参与社区活动,等等。在这种情境下,社区是否有望获得重生?由移动界面生成的新型人地关系中,人们的社区感有何变化?谢静教授认为,社区在移动时代的重生并非回到过去,不是重新拾起“乡愁”,而是建立新的人与社区的关系。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围绕城市生活中身体的空间实践与移动媒介、定位媒介使用的经验材料,探讨移动界面如何创造新的社区体验。

 

图为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的主题演讲《草地音乐节与公共文化生活》以2017上海草莓音乐节为个案,用丰富生动的一手材料呈现了Pogo这一青年摇滚文化中重要的身体表达——身体摇摆、拉圈、跳跃、冲撞、肢体和长发甩动如何与草莓音乐节的高度商业化构成一种实体空间的紧张关系。围绕户外草地音乐节中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有些甚至相互矛盾的个体身体表达,以及这些身体表达在社交媒介上的二次展示,陆晔教授认为,地方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参照国外经典案例的“城市更新”对文化空间的想象,正在经由对实体公共空间的改造和建设而开始形成新的城市地标。这些地标既代表地方政府的政绩,也藉由进入其中的公共艺术和公共参与而体现出一种商业和独立个性的混杂。结合现场观感、草莓音乐节标签之下新浪微博发帖关键词的系统梳理,以及对草莓音乐节粉丝的深度访谈,可以看到音乐节开放式空间作为一个线索、一种暗示,积极推动参与者四处游走的、多中心的身体展示和相互观看成为溢出上述文化空间想象的替代性另类表达。

 

图为苏州大学曾一果教授作主题演讲。 


苏州大学曾一果教授的《真实的幻境——第六代导演的“城市记忆”研究》以价值取向是“寻根”还是“无根”、记忆对象是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成长、传递的是乡土记忆还是城市记忆来区分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阐释了第六代导演对中国1980年代小城镇记忆的打捞、再现、美化等再生产过程及其意义,并对记忆再生产的疏漏、记忆被商品化、在全球消费逻辑下的记忆旅行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

 

图为苏州大学杜志红副教授、华昊博士作主题演讲。 


苏州大学杜志红副教授的《从消费空间走向新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实践中的“健身步道”》从健身步道与新城市主义实践的关系、健身步道作为身体展演的舞台、健身步道与创新型城市的关系、健身步道话语建构的媒介机制四个方面,讨论了作为新公共空间和时代隐喻的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如何打破过往以消费性、封闭性、控制性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局限,重新生长出新的意义。华昊博士的《文化记忆与都市社群精神的新媒介重构》则通过对以人为本的城市社群精神的理论追溯,立足于文化记忆的精神实在性及其作为都市生活中的共同视野,探讨当下这个万物皆媒介的时代,公众的知识、情感、体验如何在互动书写中复活城市记忆的共享互惠逻辑,进而重构城市社群精神。这些研究和思考,与我中心城市传播的理论路径和研究展开,形成了积极有效的学术互动。

 

图为圆桌会议点评嘉宾、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潘忠党教授发言。


圆桌会议点评嘉宾、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潘忠党教授认为,城市究竟是什么,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界定方式,传播学者的关注点与都市文化人类学者比较接近,都将城市看成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相遇的十字路口。在传播学意义上来接近城市、理解相遇,会更关注媒介——有些是面对面的,这是公共性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有些是被中介的,有媒介作为物质的基础设施,有符号的再现,也有身体的在场。潘忠党教授提出以中介化视角来理解今天的媒介,界面(interface)或可成为具有较强阐释力的概念,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技术、城市之间的关系。


 

圆桌会议之后,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主任助理廖圣清教授及中心学术团队与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院长助理曾一果教授等学者一同实地考察了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参观了江村费孝通纪念馆,并与镇党委书记查旭东等基层干部座谈,讨论七都镇如何以老太庙文化广场这一由著名建筑师登琨艳参与设计改造的实体空间,汇聚群学书院、太湖大讲堂等多个文化项目推动当地城镇建设,以及如何借助太湖生态资源以中医、国学吸引长三角老年人群,以太湖迷笛营面向新一代青年的文化意义。

 

图为中心学术团队实地考察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


注:


中心学术团队三位学者的主题演讲将陆续形成论文正式发表。读者在正式刊发之前若需引用,请按照会议论文格式引用。参考格式如下:

 

孙玮(2017)。《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微更新和城市记忆》。媒介·城市·记忆圆桌会议。苏州:2017年6月10日。

 

谢静(2017)。《告别“乡愁”:重新绘制移动媒介时代的新社区感》。媒介·城市·记忆圆桌会议。苏州:2017年6月10日。

 

陆晔(2017)。《草地音乐节与公共文化生活》。媒介·城市·记忆圆桌会议。苏州:2017年6月10日。

 

也可将本文作为文献来源引用。参考格式如下: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017)。《学术资讯 | 身体的空间实践:城市在移动媒介时代重生》。X年X月X日取自“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fudancics。


关于我们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


推荐文章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双选会专刊 | 参会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3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传奇完成回购万达剩余股权
4 天前
张小北  ·  -20241012143242
1 周前
酱子工厂  ·  2017年这小姑娘要火了
7 年前
指尖阅读  ·  好的婚姻,都很会拍马屁
7 年前
青春安财  ·  二十四节气 | 今日谷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