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谷
生物谷致力于为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人群、生物医药产业界人士分享非常新鲜的生命科学研究资讯、非常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动态。在这里,趣味科普与行业干货齐飞,学术大咖与吃瓜群众同乐。还有更多精彩活动等着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9 小时前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谷

你觉得「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最新研究:5-10个月大的婴儿并不特别倾向于喜欢那些表现出助人行为的角色

生物谷  · 公众号  ·  · 2024-12-20 19:58

正文

相信大家小的时候,都背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经典语录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表达了古人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


然而,与之对立的观点同样深入人心——荀子主张的人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和贪婪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来培养美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立场,也引发了无数代人的思考:人类究竟是天生善良,还是必须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成为有道德的存在?婴儿是否生来就具备了区分善恶的能力呢?


为了尽可能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近日,一群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者联合起来,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多实验室协作研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团队希望揭示人类是否在婴儿时期就存在天然的“正义感”,从而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提供新的证据或挑战这一传统观念!


 

小小的实验对象以及实验流程


首先,本研究的主角是那些刚刚学会翻身、坐稳,甚至开始牙牙学语的——6至10个月大的人类婴儿。这个年龄段的人类幼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Ta们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世界的点滴信息。


研究团队从全球18个不同的地区挑选了567名这样的婴儿来参加这次特别的任务。每个实验室都按照严格的标准筛选参与者,确保所有的小宝贝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为了让实验尽可能公平公正,研究人员准备了一段预先录制好的木偶剧视频作为道具。视频中,两个颜色鲜艳的小形状分别扮演总是乐于助人的“超人”和喜欢捣蛋的“坏蛋”。通过播放这些短视频片段,科学家们想要看看婴儿们更倾向于感兴趣哪个角色。


图1:社交情境中帮助(左上)和阻碍(右上)事件的屏幕截图;非社交情境中向上推动作(左下)和向下推动作(右下)的屏幕截图


为了确保结果有效,每个实验室都有专业人士负责监控过程,仔细记录每一个细节,包括参与者的眼神移动、手指指向的方向等。并且,所有实验室都使用相同的设备和技术参数,比如用PyHab软件随机分配视频顺序,并记录婴儿们的注视时间和反应。


图2:选择阶段的示例图像


可能“人之初,并不知善与恶”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大型且多样化的样本中,研究人员并没有观察到婴儿对助人者有明显的偏好,换句话说,他们对待帮助他人和妨碍他人的角色的态度几乎是一样的。这一发现与原始研究以及以往的元分析结果不符。


图3:不同年龄选择辅助者/上推角色的概率


具体来说,在567名参与实验的婴儿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明显选择了助人者,这一比例甚至低于之前某些独立实验室的复制尝试。这个结果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之前的经典研究似乎表明婴儿在这个年龄段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评价能力。但是,这次多实验室协作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意味着早期关于婴儿社会认知的研究成果可能需要被重新审视。


图4:习惯状态图×选择辅助者/上推角色的概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因素,比如注意力、年龄、性别等,试图解释为什么各实验室之间存在差异。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他们最终并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来支持任何调节效应。简单而言,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实验,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人类幼崽对于助人行为的态度与使坏行为的态度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研究人员指出,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虽然婴儿确实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理解周围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天生就拥有成熟的道德直觉。相反,他们的认知可能是逐渐形成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等等。


小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经典“山丘”实验的大规模复制,得出了与预期不同的结论,即5到10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并不特别倾向于喜欢那些表现出助人行为的角色。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先前的研究成果,也为理解人类早期道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无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科学的进步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参考文献:

Lucca K, Yuen F, Wang Y, et al. Infants' Social Evaluation of Helpers and Hinderers: A Large-Scale, Multi-Lab, Coordinated Replication Study. Dev Sci. 2025;28(1):e13581. doi:10.1111/desc.13581


撰文|DD

编辑 | lcc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精彩推荐:

1、每天喝咖啡超3杯,肠道大变样!Nature子刊:常喝咖啡能塑造肠道菌群,这种菌水平是不喝咖啡人群的8倍!

2、你是家中第几个小孩?多项研究:「出生顺序」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的一生,从智力到社交能力,再到健康

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9 小时前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9 小时前
慈怀读书会  ·  你是个大人了,要活得开阔
7 年前
经管之家  ·  CDA就业班,你的未来,为你而来!
7 年前
中国经济学人  ·  李昕:《软埋》的哲学内涵
7 年前
宇宙解码  ·  科学家解开了太阳针状体之迷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