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杭州,循着“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蓝图,一步步地成就“现代化大都市新格局”。
然而,对于1100多年前的杭州而言,浩浩江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猛兽。正因如此,即便隋朝便有了州城,杭州一直是一座小城市。
直到五代时期,钱镠“降服”了钱塘江潮,不仅守住了百姓民生,也影响了之后千百年间杭州城的格局。
公元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然而,坐在王都杭州的他,内心苦恼不已——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
在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田亩被淹没意味着粮食产量锐减,百姓基本生活失去保障。换句话说,对于坐镇一方的钱镠而言,民生根基动摇无异于国本难固。
钱塘江何以对杭州城造成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呢?
原来,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钱塘江的大塘就是由老百姓自发修筑的,官府并不出钱。民间修筑大塘一缺资金,二缺专业技术,质量难以保障。钱镠在他的《筑塘疏》中就这样写道:“溯自唐贞观以前,居民修筑,不费官帑,塘堤不固,易于崩坍。”
公元910年,钱镠下定决心修筑捍海塘,一支由军民混编的“水利建设部队”迅速成立,浩浩荡荡开往江边。然而,钱塘江并不给钱镠丝毫面子,结果是“王筑捍海塘,怒潮急湍,版筑不就”,新筑的堤塘接连被潮水冲垮。
“版筑”是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就是将土夹在两块木板之间,夯实后形成墙体。这种筑造方法在面对钱塘江大潮时不堪一击,江水依旧淹没百姓家园。
于是,钱镠冲冠一怒——既然“潮神”如此不讲情面,那好,我就向你宣战!
作为一位武将出身的国王,钱镠的宣战必然是真刀真枪,于是就有了“钱王射潮”这一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公元910年,农历八月十八,一年中钱塘江潮最大的日子,也是中“潮神”的诞辰,钱镠召集500名弓箭手,在江边集结。
“为报潮神并水府,堤塘且借与钱城。”钱镠将送给“潮神”的“最后通牒”投入江中之后,等待着对方的反应。
然而,潮水咆哮依旧。
钱镠一声令下,弓箭手张弓搭箭,直射潮头。3000支箭射罢,潮头被逼得不敢靠近江岸。钱镠又下令追射,直教那潮头弯弯曲曲地向西南边逃遁……
之后,捍海塘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潮神”是先民的想象,用弓箭射退潮水,更像是一种近乎神话的演绎。对于这段故事,有当代史学研究者指出,钱镠兴筑捍海石塘的成功,其中包含了对潮汐知识的了解,这些知识,极可能被运用到射潮仪式中。
不过,一千多年来,民间艺人、文人墨客却对这段故事十分热衷,各种演绎使得“钱王射潮”越来越有浪漫主义色彩。
潮水是否为箭矢所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潮退人心聚,敢向自然争——在退却的潮水前,高涨的是军民们的筑塘信念。
在众多“粉丝”中,苏轼称得上是最“铁杆”的。他不仅写下了“三千强弩射潮低”的诗句,还在为表忠观碑写碑记时写下了“强弩射潮,江海为东”。看来,在北宋时期,官方认可了“钱王射潮”的历史典故。
直至今天,六和塔下的六和文化公园、西湖边的钱王祠等景点还展示着“钱王射潮”的故事,而在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高达28米的“钱王射潮”铜雕,彰显着钱镠以勇气和智慧治理钱塘江的功绩。
射潮体现的是钱镠治理钱塘江的决心与勇气,那他的治理智慧体现在哪里?
1983年,江城路公交工程施工时,人们发现了一段古海塘。
2014年6月5日至11月1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上城区基本建设,在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了更为完整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南起六和塔、北至艮山门,吴越国捍海塘的走向在一次次的考古发掘中被考证确认。
考古发掘还确认了一件事情:钱镠在“版筑不就”之后改进了筑捍海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石囤木桩法”。在位于九堡的中国海塘遗址博物馆内,人们就可以通过模型、三维动画等,看到以“石囤木桩法”建造捍海塘的过程。
所谓石囤,就是先取竹材编成竹笼,然后装入巨石。待退潮时,军民就将这些装满巨石的竹笼码放到滩涂。这些竹笼有多大呢?《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一书中介绍,江城路的捍海石塘遗址剖面显示,这些竹笼呈圆筒状,笼径0.6米,长4米以上。
所谓木桩,就是等竹笼堆好后,在其前后的滩涂打入木桩用以固定。
“石囤木桩法”其实并非“吴越原创”,它是由“竹笼法”演变而来。“竹笼法”是战国时期李冰修筑都江堰时采用的方法,而钱镠率领军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出了“2.0版本”。
北宋时期,一位杭州老乡解释了“石囤木桩法”的创新之处。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写道:“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也就是说,钱镠所筑的捍海塘外侧,还有十余行大型木材打入滩涂,这些大型木材就是滉柱。
滉柱根据潮水的特点排布,涨潮时,它们可以分散水势,减弱潮水对石塘的冲击。同时,它们能挡住潮水带来的泥沙,避免泥沙在石塘堆积。由此可见,钱镠和吴越军民是在抵御自然灾害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自然规律。
钱鏐与军民的智慧与心血,在筑就了南起六和塔北至垦山门的捍海塘,后来,钱镠继续组织建造龙山、浙江两闸,阻止江潮入河,防止海潮倒灌,变沿江卤地为良田。自此,杭州城的老百姓,再也不必惧怕钱塘江潮水为患。
钱镠建造的捍海塘,为杭州成为江南中心以及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捍海塘建成后,杭州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加,渐渐形成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繁华模样。
吴越文化博物馆
周边还有一条线路串联起
净土寺遗址、功臣寺遗址、功臣塔
等景点
一起跟着打卡
感受积淀千年的吴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