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威
时事/政治/读书/文艺。上天下地,无所不谈,完全原创,可转发,谢绝其他公众号抄袭。喜欢的话,随手转发,即是施惠于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阳泉日报  ·  阳泉这大风,要刮到什么时候? ·  2 天前  
数字力场  ·  太多人准备好了给哪吒写悼词 ·  3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买手店Element招聘!(上海) ·  4 天前  
精读君  ·  「431:斜杠青年」 ·  4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浙江37岁女孩没结过婚没男友#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威

如何评价柏杨的资治通鉴

王威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26 10:25

正文


刚上知乎的时候,不了解知乎有一群个个自视史学家的大v名士风范,随手写了两篇表扬柏杨的文章。
结果被几个大v联手千里追杀。
也是够够的。
不过现在呆的久了,也就是知道哪些所谓的知乎历史大v,其实都不过是一些一本书都没出版过的货色了,也就只能在这小小知乎称雄。
以他们的度量,能容忍别人出一本书就不错了,何况是个台湾人出书,而且还一出就是72本啊。
所以,对于此等人物,从此敬而远之。
这些人的心胸,当然很大,大的就好比一颗黄豆啊。我上网十余年,交往众多,偶尔也会遇到这样一两颗大黄豆。
但真没想到在知乎一遇到就是一大群,而且他们会的绝活,不是和你正正经经的讨论,而是撕逼挂人,完全招架不住啊,彻底给打蒙了啊。
我还是太年轻了,太帅了,结果吃亏了,吃大亏了。
反正我现在是把当初的原答案删除了,合并了。
闲话表过。

关于这套书,我的建议只有一个。
如果没有买过的同学,建议购买,终身珍藏,传之子孙。
在我这一生中,因为我的推荐,至少有十几个朋友买了这套书。

这套书我买过两次。
一套是中国友谊社出版的,20多年前的版本了,72本才300元左右好像。
当年的编辑不像现在市场化后的编辑,所以质量非常的精良。
在入手这套书之前,翻过文言文版的《资治通鉴》,勉强读到五胡乱华时代就放弃了。
因为确实以我当时的年龄来说,要理解该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国别年号,实在是头疼。
购买这一套书,是因为读者杂志上的广告,然后从邮局汇款邮购的,这种经历也许是今天很多同学难以想象的。
然后又痴痴等了一个多月,才邮递到我就读的学校。
由此开始了三年反复读这套书的美好生活,看到陈汤的晚年的两条腿作废,会难过的哭。看到陈庆之纵横中原会非常的激动,以为他有可能统一中原。看到唐德宗的颟顸不悟,而李泌的鞠躬尽瘁,会恍然若失。
中国历史就是这么的让人着迷。
为此,我无比的感激柏杨,给了如此一个广阔的时空。他当然不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所以,他翻译的错误还是很自不少的(后面的版本修正了很多)。
但是,柏杨的文笔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就是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古文翻译既雄且壮,古风古意迎面而来。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所有《资治通鉴》的白话版本所没有的。
好的文笔,能让文章生色。为什么《二十四史》没有一部能够超越《史记》,原因就在于司马迁的文笔。
《资治通鉴》由于工程浩大,所以虽然是一代文宗司马光主持编撰,但是肯定是力气用尽了,文字上确实是比较难看的,以至于当时的北宋人都当成是催眠读物了。
可是柏杨翻译的文本,却能让我随时拿起来,一不小时就消磨了四五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当我离开家乡之后到了很多城市去工作,去了每个城市,总是惦念的再买一套,这机缘要等到前年才完成。





也是下面的这一套是万卷公司出版的版本,用纸不错,也很用心,是书会上半价入手的,1000左右吧。
这个版本因为有之前的几个大陆版(中华书局也是出过的),站在前人的肩上,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相信我,阅读这个版本,所获得的快感的延绵不绝,持续终身的。
楼上有些说各种尖酸刻薄的怪话的同学当然也没有说错,这本书确实有种种问题,他们的眼光都是相当独特而奇葩,据说这就是所谓天才的特征,而且是一直被埋没在民间终生不见天日的天才。
我们普通人还是不要向他们那个方向发展了。
毕竟,读书追求的就是快乐就是爽,而不是折磨自己。

当然,我们并不是就不去正视柏杨书中的错误了。
柏杨资治通鉴硬伤多,但是原著何尝硬伤少了。柏杨修正了好多《资治通鉴》的年号时间的错误,对应成现代人的直接可以推算过来的公历,就是大功一件了。
说起来,《资治通鉴》出版没多久,胡三省就搞了一本《注资治通鉴》,订正的谬误简直是多如牛毛,柏杨的这个翻译版本,把胡三省的史学订正成果也直接给整合到这个翻译版本里头,感恩啊。

很多人把《资治通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其实《资治通鉴》的错误有时候多到令人发指。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司马光书中用的干支纪日就是错的,而且这种错误整本书达到了几百个之多。
但是柏杨非常的耐心,一个日子一个日子的去帮我对,然后经常指出某年的某月根本没有丁酉日这个事实。这多省普通读者的心啊。

至于说柏杨的史学功底非常差,将汉成帝刘骜的死因居然说的是刘骜死于服食春药这种天大的硬伤怎么理解呢?
首先啊,柏杨并没有把这个硬伤弄到翻译的原文里头,而是用柏杨曰的方式,他讲的那个野史故事其实是出自后世的笔记小说。他只是想故事写的好看一点,弄点私货。
其实这种事情,只要是研究历史的,多多少少干过。
一个作者翻译久了,十年啊,无聊了,发挥点野趣味也是可以的。司马迁还写秦始皇是野种呢?
难道司马迁不会推算秦始皇的出身日期啊!司马迁就是不喜欢秦始皇,恶搞他。而且这样记载比较有趣味。
其实现当代的历史大家这方面犯的错误也很自不少,比如吕思勉也是错误一堆,秦桧都成为伟人了,岳飞变军阀了。
钱穆同学不用说,搜搜知乎就知道了。被一些知乎大牛扁的鼻子发青。
哦,吕思勉、钱穆这种历史学家错得,柏杨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就错不得了。
历史硬伤大家看到了,指出来就行了,非得攻击等级不断上升,完全否认柏杨这个翻译版本的价值,有意思吗?

其实是历史学术圈里头所谓的学者们多数作品根本没人去读,我天天下载知网的学术论文,各种错误惨不忍睹,因为没人看,谁管啊。
他们就是发表所谓的论文,都要花钱买版面费,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
他们出版的是正常人都读不下去的枯燥无味的专业书,都只能自费出版。
在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眼中,这些所谓的科班出身的学者,跟一条狗没多大区别的。

知乎很多历史的大v正常雄赳赳气昂昂的答题,以为自己的见识盖世之雄,其实你去检索一下,别看粉丝多如牛毛,正常都没出过书。
就他们的答案水平,怎么凑都没法凑一本书啊。体系既破碎,知识又零散,还自以为有评价柏杨的能力。

话说,这世界真正被管的作者,都是那些书店买的火的,大家才评论一下。
现在很多学者啊!占据了各大名校的历史学院,这群人自己一是写不出来,二呢,是文笔不佳,写得一点不好看,自然没人看。
但是就是这波人,还有这波人培养出来的徒子徒孙就只会各种挑错诋毁别人,以为这样就能证明他也有能力翻译《资治通鉴》,也能鼓捣出传世的作品。
说不好听,柏杨翻译《资治通鉴》,完全是力气活,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十年。批评的人放下所有的人生欲望,安心在书桌上埋头十年试试。
柏杨这样的人,就是鲁迅先生夸过的,真正埋头苦干的人,真正的战士。没有至为顽强的意志力支撑,没有拒绝一切名利诱惑的铁石心肠,是不可能有这套书的。
柏杨最牛的是他的文笔,我去,能把资治通鉴翻译的那么生动好看,这个版本啊,我都反复看了有四五遍了,原版也就通读一遍而已。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版从文笔上来说,就是个奇葩,他的那个纪年用的是很妖异邪门的用法,用的是木星纪年,起“著雍提摄格”,“尽玄黓困敦”,这都是什么鬼,完全是没事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
现在的很多学者,依旧是司马光的德行,活着就是为了给别人制造读书障碍的,看见别人读书读的很爽,而且读的不是他写的,就不开心了。
这种人,大家敬而远之就是了。反正世上好看好读的经典图书多的是。犯不着在他那一颗树上吊死。

此外,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的价值如何?我这里也不妨做个横向比较——其实要是相比下面的这几套书,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真的是良心之作了。

烂的离谱啊。贵州人民出版社的。


燕山出版社这一套更是恶心啊,简直是缺德没屁眼的人干的事。

你可能以为贵州人民社啊,燕山出版社这种社肯定是烂社出烂书。

对不起,所谓的中国大陆第一流的学术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的《白话资治通鉴》也是无比烂的。

我为什么入手这套书呢?
就是我已经买了柏杨版的,然后冲着中华书局的名头,想看看国内翻译的如何?
结果,恶心到吐啊。
更可悲的当年无知啊,还随手一起购入了同样是中华书局推出的《白话续资治通鉴》。



我太天真了。
总是想着完璧吗?
结果,一坨屎和另一坨屎在一起,就是两坨屎啊。



说实在的,国内翻译的文言文,只要上大部头的,基本上就是不能看。

同样的白话史记各种版本也是无比缺德。
唯有台湾版的白话史记本,才找回阅读的乐趣。


所以啊,中华文化在台湾,这话,不是台湾人吹牛,而是1979之后的中国大陆出版社各种不争气啊。
那么烂的次品都能出版了上市了,简直是骗钱啊。

当然,我不是什么科班出身,我的读书方法和心态可能对多数人而言,是相当不靠谱的。
这本书毕竟整套书下来书价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你在确定要买之前,也不妨阅读一下我的这一篇个人读书观点,如果你觉得和我的观点还算相近,那尽可放心大胆的入手。
大家还读中国古代经典么?都读什么? - 王威的回答
毕竟,我不希望大家花了钱之后,觉得买冤枉了,然后时不时的过来痛骂我一番。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柏杨的政治观点,确实是私货满满,相当偏激。
但是人家并没有写入翻译的正文之中,而是用柏杨曰的方式处理。你不喜欢,不读这部分就可以了。
柏杨最为人诟病乃是提出一个偏激的观点——中国文化乃是酱缸文化!!!儒家文化是独裁专制的渊薮!!!
对于这一个观点的对对错错,我以为是不重要的(虽然我个人也是不认可的)。
重要的是什么?
一个死去好几年的作家在几十年提出来的问题,依然有人在意。
就证明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是有价值。
作家里头永远有两种人——
一种是对人性充满绝望。
一种是对人性充满乐观。

他们努力让我们持续关注这一个千万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他们不断的变化出各种方式提问。
他们提问的时候,有些人态度温文尔雅,讨人喜欢,比如林语堂、梁实秋。
有些人的态度则是冷言冷语,使人如坐针毡,使人对号入座以至于恼羞成怒,比如鲁迅。
至于柏杨,我想,他说的对错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一圆桌会议会一直开下去,保持着热度。

我觉得,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