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争议,人教社称,新版教材不再出现《爱迪生救妈妈》等争议文章。专家指,教材故事“真假难辨”争议暴露教材编写选用机制存问题
爱迪生救妈妈的阑尾炎手术太超前?华盛顿砍的樱桃树并不存在?小学语文教材文章的事实真实性多次引发争议。出版该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发布公告,称今年9月将使用新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爱迪生救妈妈》不再出现。
人教社称,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专家编写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此前,新版一年级教材已于2016年9月启用。明年后,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部更换为新版教材。在新版教材中,不再选用上述争议文章。
引发争议的《爱迪生救妈妈》一文刊登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中,讲述七岁的爱迪生用镜子聚光帮助医生在家帮母亲进行阑尾炎手术的故事。但近日有争议指出,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出现在1886年,比爱迪生七岁时的1854年晚了32年。
人教社回应,经核查,该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已出现,并于2002年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
此前,人教版教材中《华盛顿与樱桃树》、《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也因存在史实错误而遭受争议。
“小学生本来就分不清真伪,缺乏足够判断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财新记者表示,失实的课文混进教材,易造成小学生认知障碍,“甚至现在已经长大的人,还可能把假的课文当真”。
教材课文若涉失实,该由何人负责?储朝晖告诉财新记者,目前人教社的教材编写和管理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除名家名篇外,一般不会注明作者和编者,“责任由编委集体承担,于是在追责时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
教材虚构名人故事引争议
人教版小学教材还有其他课文在事实上存疑义。如二年级上学期课本《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中,幼年的华盛顿砍倒家里的一棵樱桃树,因主动向父亲承认错误得到原谅。但《纽约时报》2008年的报道指出,美国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而五年级上学期《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故事背景设置于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并未发生地震。
“编者篡用虚假名人故事给学生讲道理的案例,多年前就已经有教师指出,但情况一直存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出现失实的原因在于,部分教材编写者认为,只要讲的道理能够激励学生向上,材料不真实也无碍。
人教版教材使用甚广。从2002年至今,《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已出现在众多小学生的视野中。
课文“真假难辨”影响孩子判断能力
道理都对,事实却不靠谱的故事,可以放进教材吗?
熊丙奇认为,课文里的故事不能“无中生有”。“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批评、质疑;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熊丙奇称,“必须杜绝编造虚假故事”。
熊丙奇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观念先行的问题,“只要观念正确,是否讲逻辑,有无事实依据,变得其次”。如此教育下,学生在表达观念、想法也有不真实处,“作文有不少是套话、空话,高考编造名人名言也能得高分”。
教材编写选用机制应受约束
熊丙奇指出,几篇课文的替换不是问题关键,要防止“假课文”出现,应对教材编写和审查建立制约机制。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单位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因此学校无法自主选择教材,“不能自然淘汰质量差的教材”。
熊丙奇建议,应该建立更加开放的机制,给予学校教育自主权,“不好就不要”,促使编写者提高教材质量,才能让教材更符合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