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自我赋权”其实是“关系赋权”,因为仅靠个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行为是无法实现增权的,互联网关系网络中的注意力和影响力众筹,才是成就了这些个体地位与价值的“无形的手”。
在现实经验和技术逻辑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对“关系赋权”做一个开放式的界定:它是互联网技术向与社会的协同演进中出现的群体性现象,发生于社交媒体建构的嵌套性关系网络中,互联网用户在大规模的内容生产、传播、交互、共享中自发地协同合作,个体的力量在无限连接中聚合、放大、爆发,为社会中相对无权者赋予话语权和行动权。
2.群体协同:内生秩序、自我演化的自组织运动
自组织是关系赋权的基本单位和结构性驱动力。自组织之所以能够使关系网络“无中生有”地涌现出某种奇特的结构与景观,主要在于它有着与“他组织”截然不同的结构与功能:
①活的结构。与大脑、免疫系统、昆虫群落等结构类似,关系网络是一种“活的结构”,它的生命力来自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鼓励用户在系统中生产传播内容和交互分享,用户基于简单规则的生产与协同行动是系统进化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②自我生长。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自组织的发展是在无外界特定干预的自演化,也就是说,它的进化是靠生长,而不是靠控制。用生物逻辑而不是机械逻辑来看待关系网络,就能理解为什么,关系网络的发展演化受到了最少的外界干预,却能涌现出人力所不能及的现象。
③适应性异质个体。关系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作用的适应性、异质性个体。适应性是协同默契的基础,而异质性则让学习共享具有意义,使自组织群体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创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价值。
④非平衡状态。混沌芜杂的非平衡态通常意味着不确定性和紊乱,也意味着勃勃生机和新物种的孕育。关系复杂、权力错综的社交网络是处于非平衡态或临界状态的系统,关系网络中某个微小的变化或者个别事件有时会启动系统内部的自催化机制,激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一旦突破“临界点”或“阈值”,就会引发大范围或高强度的现实影响。
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中的用户协同机制是建立在简单规则之上的自组织运动,大量具有适应性和异质性的用户在内容-关系网络中交互、共享、合作,使关系网络在最小的外界干预下呈现出惊人的秩序和能量,这是互联网中新质权力涌现的基础。
3.赋权机制:网络事件中的议题传播与社会动员
《纽约客》专栏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引爆流行》指出,流行的引爆有三个重要法则:一是附着力因素法则;二是关键人物法则;三是环境威力法则,指酝酿流行风潮的社会氛围。基于以上分析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观察,本文认为赋权机制的引爆有三个结构性要件:
①事件本身的感染力
互联网中的内容芜杂冗余,注意力是最为稀缺的资源,这注定了只有极少数议题能够进入公共视野。在关系网络中,有一些特定的议题比其他议题更容易传播蔓延,议题特征、建构策略、情绪倾向作为网络事件的关键属性,共同影响着网络事件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a.议题特征:争议属性与负面属性
网络事件的宏观特征主要涉及议题的外显框架。李彪对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议题的宏观特征与微观属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理论阐发,对2009年和2010年的522个网络事件的考察显示,网络热点事件的议题主要往往涉及公民权利、利益分配、社会公平、官民关系等,在不同阶层中存在分歧较大的争议,因此最能触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引起民间话语的啸聚。
b.建构策略:合法性建构、框架策略与话语风格
每个网络事件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开放性的“活的结构”,各方力量在这里表达立场、争夺舆论,引导事件走向。一个事件在公众视野中活跃多久,除了议题相关性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议题的合法性建构、框架策略与话语风格。
c.情感动员:消极情绪更易传播,积极情绪利于动员
社交网络是人与人交互的平台,情绪的交流、唤起和共振是网络事件传播的重要动力之一,情感的动员与投入,也是集体认同实现的必要条件。从客观属性来讲,网络事件所呈现的主流情绪倾向,在某种情况下会加速或抑制信息、思想、行为的传播。从主观能动性来看,情感是推动网络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众多网络事件中,几乎每一个案例都有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其中、推波助澜,甚至成为事件突破阈值的触发点。
②动力引擎:关系网络的节点互动
基于社交媒体的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自组织群体,它们与“他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进化的动力来自网络内部的用户协同,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干预控制。异质性、适应性的用户作为关系网络的节点,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推动网络事件发展的源动力。那么,不同用户群体在网络事件影响力扩散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a.中心节点:网络意见领袖群体
本文基于研究目标,将网络意见领袖简要界定为“在网络事件中扮演信息流和影响流关键节点”的核心用户。在网络社会中,他们不仅担当了信息源和信息桥的角色,还具有相当的舆论影响力,成为社会信息与舆论的双重来源。互联网关系网络的结构遵循幂律法则,少数中心节点往往拥有较多的社会连接。
网络意见领袖就是拥有高辐射力、高到达率和强社会影响力的中心节点,他们通常在现实社会中就拥有权力地位和优势关系网络,不仅将现实社会关系嵌入社交网络,还承载了大量“弱连接”的接入与转出,成为群体协商与合作的关键节点。
b.群体智能:庞大的普通用户群体
开放、连接的社交网络将分散、异质的个体连接起来,聚集为各种各样的自组织群体,个体之间的交互、协同、互补形成了“群体智慧”,并激发共享和利他行为。在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中,每个个体的力量是微小、孤立和偏狭的,但关系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使这些“散户”在共识和信任的导向下分工明确、有效激励、相互校正,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智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个体影响力和价值聚合为巨大社会权力的效率大大提升。
c.信息与舆论之桥:传统大众媒体
互联网技术的进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是传统媒体不断向网络媒体让渡受众与影响力的过程,传统大众媒体独领风骚的媒介霸权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不容置疑的是,传统大众媒体在信息流和影响流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信息传播方面,官方渠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网络媒体所不能企及的;而在影响舆论方面,大众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及其对线上线下、官方民间舆论场的耦合功能,也是社交媒体所不能取代的。
③情境威力
a.关系网络的不确定性与非平衡态
互联网条件下,伴随着连接的演进和社会资源配置规则的转变,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向开放性、弹性、非平衡性的耗散式结构转变。这种非平衡性源于宏观关系场景与特定关系场域的复杂性、交融性与流动性。关系网络的非平衡态是网络事件孕育的温床,也是新的权力涌现的基础。
任何一个网络事件的出现都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心理原因,目前社会的一个基本情境就是社会转型期的官民对立、贫富差距、资源不均、信任缺失等,争议与冲突层出不穷,社会场域时常处于紧张敏感状态,一旦旧的关系场景被扰乱或打破平衡,就会推动事件快速、激烈地演进,事态往往一点就着、一触即发,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
b.关系网络的自组织特性
外界环境变化达到极限,信息和舆论的传播积聚到达一个峰值,关注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或质量,或者社交网络中的某个中心节点一举发力,都会使处于非平衡态的关系网络到达“阈值”或“临界点”,从系统中涌现出新的结构与功能。网络事件发生于关系情境之中,通常是在与社会心理、社会记忆、普世价值、主流情绪等深度连接与共鸣下产生、酝酿、升级、聚合,在互联网用户的协同推动下向临界点趋近,从一个层次上升到更高层次,最终突破临界发生质变,引发了社会权力的涨落与突变。
④关系赋权的演化路径:渐进与突变并存
在对网络热点事件的主题风格、传播节点和情境特征进行了以上分析之后,关系赋权的演化路径开始浮现。从总体趋势来看,互联网关系网络对相对无权者的赋权是一个渐进的、可以预测的过程,在基础价值层面和权利意识方面,底层群体无疑是在知识、信息、话语平权中受益最多的,个体得以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社会生活,然而在高层次的价值和影响力形成方面,由于需要主体能力及环境条件的保障,在社会中已经掌握了一定权力的群体反而受益最多。
从孤立的网络热点事件的演进和偏向来看,关系赋权的不确定性是主流,与行政赋权、资本赋权等权力模式相比,信息技术对于无权者的赋权是参差的、流动的、纹理错杂的,由于关系网络的庞大规模和复杂性,人们难以完整预测某一个事件的临界点或阈值。但这不排除在权力的涌现中存在一些可以推及的规律,热点事件的引爆通常在主题风格、建构技巧、场景借力和关键节点驱动方面存在某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一些机构在有意识地设置议题、引爆热点时重点关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