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
的第二届中国县镇金融发展论坛
日前圆满落幕
。
本届
“中国县镇金融发展论坛”汇聚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学者、金融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的智慧,
旨在探索新时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道路,开辟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结合的新模式
取得诸多成果。
中央多家主流新闻媒体热议本
届
论坛
本次论坛刚刚落下帷幕,
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
日
报报业集团、农民日报社,金融时报、
《中国证券报》、
新浪网、
中国财经网等等中央新闻单位和在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以及四川县域经济网,山东热线等地方媒体纷纷深入报道此次论坛。
尤其是本届论坛的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
尤其成为
众多媒体记者们解读剖析的焦点。
央行直属的金融时报社农金周刊则用整版篇幅报道了此次论坛,
还特意
发表题为《县域金融机构亟待通过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评论
员
文章。其
下属网站中国金融新闻网
也转载了本次
论坛的盛况
。
新华社
的新华网除聚焦报道嘉宾精彩观点外
,特别报道了
县域金融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转型与创新。
报道了
山
东济宁高新村镇银行与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新模式、
河南宝丰豫丰村镇银行以及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的
数字农贷和
京东的
“互联网+乡村”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
。
新华社的
中国证监
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
《中国证券报》以及下属《中证网》
网站及时报道了本届论坛盛况。
光明日报的光明网则聚焦报道了
本次论坛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专门成立的中国县镇金融智库
和在专题论坛上,参会嘉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各类型机构服务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科技服务举措等先后结合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县域金融与统筹城乡发展、县域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发表的真知灼见。
经济日报不仅刊载了本次论坛的会议盛况
,其下属的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唯一
国家经济
综合新闻
门户网站,
中国经济网也转载本次论坛。
经济日报
报业集团主办的以
农村金融
领域
新闻报道为主的报刊
《农村金融时报》
则在第一时间以《如何用金融手段助力乡村振兴那些观点可以参考》为题目,
聚焦
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副主任
李春生等嘉宾观点。
农民日报
则在该报显著位置报道了本次论坛的召开的消息。
新浪网
则图文并茂,大幅度及时全面报道了本次盛会召开的消息和出席嘉宾的发言观点。
除此之外
中国财经网,四川县域经济网,山东热线
等等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此次论坛。
村镇银行
亟待通过科技手段转型升级
成为共识
如今,跨界融合、Fintech已经成为金融界高度关注的热词。村镇银行如何跨界融合?如何拥抱Fintech?这正是本届论坛上的热点话题。
李春生
指出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应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应明确国家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
加强其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合作与支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之间的信息互通,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地助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可以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经验,在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构建相应的合作金融体系,并以合作组织为平台和着力点,
加快金融创新,最终构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合作金融网络,实现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作金融的有机结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纪敏
对村镇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亟待
通过科技手段转型升
级谈
了
自己的观点。他说
“鼓励
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
向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组合运用信贷、直接融资、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工具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
健全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评级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多样化、分层次的金融服务;多元化、可持续的市场主体;功能化、竞争性的政策支持;差异化、针对性的能力提升。
”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针对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政策性投融资支持与机制创新谈了他自己独特的观点。
贾康表示,
第一,农业的投融资需以市场化、专业化、对象化为取向
, 并纳入配套改革与全球化潮流。 第二, 农业的投融资需匹配合理、可持续的政策支持。 第三,农业及相关事项投融资需推行机制创新。
事实证明,锦上添花的商业金融的本性难以解决普惠金融
雪中送炭的融资需求,如何提供雪中送炭的金融服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商业金融服务边界,也需要在政策性金融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包括
ppp,社会众筹等等。
应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不能由财政单独承担;项目选择要阳光化,规范和专业化;双轨运行中限制社会寻租,绩效导向下的约束;制定理性管理解决方案,应对具体的复杂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
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金融服务创新要突破人和传统网点假设,打造数字经济型数字银行。利用大数据风控,打造在线交易平台(提高客户参与度),降成本、增效率、覆盖长尾;
金融机构要围绕乡村振兴进行持续创新;
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创新需更多利用互联网手段。一方面强化自身互联网特性;另一方面要与互联网企业联姻,促进乡村信息化、社区智能化。
来自山西榆次融信、河北围场华商、山西襄垣融汇等村镇银行介绍了村镇银行
“
以科技信息建设为先导,引领了全行业务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利用
科技支撑、产品研发实现
战略转型发展目标,缩小了同现代化商业银行服务及科技水平的差距,为构建金融服务新模式提供了平台。
抓
机遇,
跨界融合
村镇银行
才能发展
成为共识
自去年开始,息差缩小和金融脱媒导致诸多商业银行利润下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种趋势已经开始蔓延到了村镇银行领域,存款难,贷款更难,抓住机遇,跨界融合,才能稳健可持续发展。
李春生提出,面对
这样的形势供销
合作社作为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从供销合作社实践看,
合作金融搞得比较好的地方,也基本是依托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基层社和农民合作社作为最基层单位,开展内部资金互助与合作,
各级联合社则注重对基层的带动、协调、服务,通过多种手段支持基层业务开展,形成发展的合力。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黄道新认为,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通过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能够有效解决长期制约乡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让传统的农业农村有了造血功能,从根本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发展动力。
从国际经验看,
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共同构成了一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均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有三个显著特点,
金融与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政府鼓励扶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合作金融内部建立了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出台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管理办法,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
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规范化建设,帮助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农村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农村合作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防止“脱实向虚”。
山东济宁高新村镇银行董事长陈详秘从该行经营实践介绍了,
该行通过与当地供销社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赢的探索。通过与当地供销社的合作模式体现了村镇银行四大创新。
第一,共同加强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
供销社着力打造功能强大、全程服务农业的为农服务中心,向村镇银行推荐服务能力突出、经济效益显著、持续发展力强的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村镇银行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突破传统“抵押担保”单一模式,推行“光伏贷”、“即时贷”等信贷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探索封闭运营等模式。
第二,共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尝试推进“互联网+供销社(所属企业)+村镇银行”服务模式,依托供销社连锁实体店,突出地方特色商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第三,共同打造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双方逐步整合各自网络、品牌、客户等资源优势: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特色农产品购销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农业生产资料、日常消费品购买等功能。二是以电子渠道为重要手段,通过上门发卡、业务办理费用全免、定期存款利率优惠等措施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和实惠,让农村客户享受到“足不出村”的一揽子普惠金融服务。
第四是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发展。
充分发挥供销社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开展系列化服务。
谈到参加本届论坛获得的成果时,来自村镇银行代表们表示;
“
服务“三农”,科技是促进县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重要推手。要把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科技引入“三农”领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拓宽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解决“三农”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问题。
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每一个重大转折点上的重要发展,无不与金融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未来县镇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村镇银行在政策红利逐步消退、自身刚成立不久就面临经济持续低迷压力的最大的一次历史发展机遇。
通过参加此次论坛,我们村镇银行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必须看清形势,抓住机遇,跨界融合,才能稳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