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浙江舟山群岛海域,这里躺着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沉船。
关于它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知。
1942年10月,日军用“里斯本丸”号从香港运送1800多名英军战俘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失去动力。在船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所有英军战俘封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英军战俘奋勇自救,破舱逃生,却遭到日军扫射。
危难之际,目睹沉船的东极青浜岛等3个小岛的198位渔民迅速实施营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舢板从水中捞起了384名奄奄一息的英军战俘。
9月6日,讲述这段历史的浙产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登陆院线。制片人、导演方励携摄制组遍访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和舟山等,找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翔实的历史研究,揭开了这段湮没82年的往事。
方励说过:“拍摄《里斯本丸沉没》,是我们向这1800多位英军战俘和近200位舟山渔民背后加起来的2000多个家庭,许下的一份庄严承诺。”
2013年在东极岛,方励第一次听到“里斯本丸”号的故事。他难以置信也倍感唏嘘,“我竟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段历史”。而他把这份唏嘘化为了心中探寻历史真相的执念。他想找到这艘船,留下一些资料。
于是,方励花了8年时间,辗转多国,最终找到了380多位亲历者后代,把遗失在海底的碎片串联起来,拍成了一部122分钟的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在跟踪寻访亲历者的过程中,方励常常被打动落泪,他把这些都剪入了电影镜头里——
2018年,方励见到了“里斯本丸”盟军战俘幸存者98岁的丹尼斯·莫利。这位幸存老兵从未跟女儿提起过那场海上噩梦,“丹尼斯·莫利的女儿跟我讲,如果不是我去采访他爸爸,她都不知道爸爸身上发生过这么大的事。”方励说,历史就是这样,你不去动它,就尘封在那里。
也是那一年,方励找到了当年在里斯本丸号上被日军击中去世的波特中尉的儿子,70多年来,他才从方励口中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父亲最后的经历。
方励还拜访了一位遇难炮兵的孙女,她带他去了家族墓地。墓碑上刻着她爷爷的名字,墓碑下,没有遗骸,没有骨灰,只有一行小字“列兵,可能被淹死”。还有许多遇难者的墓地都是空的,墓碑上只写着一句话,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如何去世的。
电影人之外,方励的另一重身份是地球物理学者。他曾在地球科学、海洋科学领域从业41年。当从东极岛居民口中得知沉船故事后,他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带领专业团队两次进行搜寻,经过图纸比对,最终在偏离历史坐标36公里的海底找到并证实了“里斯本丸”的沉没及具体坐标。
为了这部电影,方励卖掉房子,资金链一度断掉,但从没想过放弃。
在不久前的北京首映礼现场,他说:“为了找到里斯本丸和发掘这艘船背后的那些故事,跑了很多国家,花掉了所有积蓄,掉了不少头发,人也老了不少,但走到今天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听到了太多动人的故事,也实现了很多人的愿望,那些盟军战俘的家庭终于知道了当年在那艘船上发生了什么,我们的中国渔民当年是如何冒死营救他们的先辈的。如今电影完成了,那800多个年轻人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了,而我也可以去为我的下一个目标——寻找马航370努力了。”
82年前,东极青浜岛等3个小岛的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实施营救后,在岛上生活条件还很艰苦,渔民们常年三餐不继、半饥半饱的情况下,依然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来,有人还拿出了珍藏的鸡蛋和鱼干,用来救援这些英军战俘们。此后,在日军登岛搜查时藏下3名战俘,并辗转一个月将他们护送往英国驻重庆领事馆。
在战争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段动人情谊,延续至今,永不褪色。
“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后渔民救援场景。
图源 潮新闻
从2017年开始,每年10月初,相隔万里的舟山和伦敦都会举办“里斯本丸”号纪念活动以寄托哀思,并纪念舟山渔民的壮举。在舟山,人们将白色花瓣撒向大海;在伦敦,人们为故去老兵献上红色花环。
2005年,87岁的幸存者查尔斯·佐敦曾回到东极,只为对当年的救助者说声“谢谢”。
2019年10月,“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来到东极镇。他们有的已白发苍苍,有的需轮椅代步,但仍不远万里,只为来看看先人长眠的海域,也为了感恩那些勇敢伸出援手的东极岛渔民。
今年6月,《里斯本丸沉没》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多位“里斯本丸”事件的亲历者后人也飞抵上海。此后,还赶赴舟山,在沉船海域寄托哀思,并踏上东极岛探望渔民后代,赓续着这段跨越时空的珍贵友谊。
那时,一位亲历者后人菲利普·格雷厄姆·班布里奇曾告诉有风君,他很感谢《里斯本丸沉没》的问世。他说:“我妈妈一直在等待她的父亲回家,守着父亲送的洋娃娃,等了一辈子。妈妈一度无法释怀,到处打广告,询问是否有人见过她的父亲,知道他的遭遇。她看到纪录片的粗剪版后,终于知道了父亲因为什么失去生命,释然了。”
跟进《里斯本丸沉没》期间,有风君也见证了一对老朋友的深厚情谊——她们一位是来自舟山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民间纪念活动组织者吴似真,一位是“里斯本丸”号幸存者莫利之女、来自伦敦的维尼太太。
双方因为2017年的一场纪念活动而结识。此后,她们常彼此问候,分享孩子成长照片,互赠生日礼物、新年礼物。
2023年影片在英国点映时,有风君曾带着吴似真一家专门给莫利的玄孙女露娜准备的生日礼物:一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簪和一幅合成的合照。当时,维尼太太也早早等在现场,特别准备了一份礼物要送给吴似真的儿子方正,并委托有风君带回舟山。
一年后在上海和舟山,维尼太太和吴似真再次因为《里斯本丸沉没》拥抱在一起。
跨越82年,这份情谊,在一代代人的纪念和交往中逐渐生出新的枝蔓,翻开崭新一页。
这段时间,《里斯本丸沉没》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舟山等地举行了超前点映。
在每一个放映现场,观众对这样一部真实客观记录历史、真诚挖掘呈现战争阴影下人性微光的影片,都给予了百分百真情实感的回应:“从头哭到尾”“感动,震撼,感谢导演记录下这段历史”“这是一部全世界都该看到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