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ppsFlyer
全球领先的移动归因和营销分析公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ppsFlyer

MAMA 2019 回顾第二弹(视频) | 听薛兆丰教授讲述,从科技进步到商业转化的五大观察

AppsFlyer  · 公众号  ·  · 2019-07-03 19: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上周 MAMA 移动互联网高层峰会在三亚完美落幕,在这场科技、知识与洞见交汇贯通的大会上,重磅嘉宾的真诚分享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知名经济学者薛兆丰教授带来题为《从科技进步到商业转化的五个观察》的主题演讲,为观众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薛兆丰教授的全部演讲内容,一起来学习吧。



非常感谢MAMA邀请。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从科技进步到技术转化的五个观察》,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供大家讨论。


1.不以年计,而以十年计



首先,从科技进步到商业转化,实际上不是以年度为计算的,而是以更长的时间——比如十年二十年——做计算。由于季节的变化,还有日历年的存在,我们每年都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但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本身有它自己的规律跟节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 我们每年做预测的时候,往往会高估一年所能做的事情,同时低估十年能做的事情


以集装箱为例

它塑造了全球商业版图,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但实际上集装箱的概念早在两百年前的1801年英国人就提出来了,但是要等150多年以后,人们才开始采用这个概念,去实施集装箱运输。在那之后,人们还要花几十年的时间跟各种工会、行会、政府打交道,处理来自各方的阻力,历经数十年,集装箱才能成型,才能稳定下来,也才能赚钱。

以互联网为例

1950年代就有了构想,到1960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建立军用网络,1980年代大学之间建立了骨干网,到了90年代才向公众开放,又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互联网才成为我们日常离不开的基础设施。这个发展时间是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为单位的。

再以教育为例

教育可能是大家最关心,同时也是最顽固抵抗技术革命的一个行业。最早有了百科全书,有了函授大学,但函授大学没有改变我们的教育状况;后来有了电视,我们以为电视大学能改变我们的教育状况,但电视大学没有改变我们的教育状况;再后来又有了慕课大学,但这个成功机会也不是那么高;我自己在得到平台开了一个经济学课,今天订阅人数已经超过40万,但我明天还要飞去上海参加“得到大学”线下大学的开学典礼。他们做了那么久在线教育,还是要同时做线下教育。

我在美国求学时待过两所大学,一所是读博士的乔治·梅森大学,学校的排名不是那么靠前,尽管我所在的经济系里有两位诺奖得主;另一所做博士后的美国西北大学,这个排名更靠前。这两所大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们区别不在于房子,不在于设备,不在于周边环境,而是里面的人、里面的机会。

我到西北大学的头两个礼拜,就把我所知道的、佩服的而且还活着的经济学家都见了一遍,而在乔治·梅森大学没有那样的机会。区别就是好的学校可以把人飞过来,钱就用掉了,什么都不剩,但他们乐意这么花钱。所以,大学教育可能是最离不开言传身教的一个领域。


今天有人说人工智能很快会取代人,我觉得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人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首先人是怎么样思考的,我们对于这一点所知甚少。95%以上的大脑功能,我们并不明白且没有办法教给人工智能,虽然人工智能会下象棋,会有深度学习了,但其实仍有大量的人工干预。

机器对于意义的理解是非常苍白的。今天在座所有人记得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干什么,开一个MAMA的会,哪怕一个小朋友在这里也会有这个印象。但是你想象一下,假设一个机器人可以把现场每个人的状态、每个分子、原子状态都记录下来,这个机器人对于今天发生什么事情也还是一无所知的。它没有意义和概念,它不知道人们在做什么。

这是我所说的第一点,技术进步的速度可能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快。


2.不以点展开,而以面展开



第二个观察是,技术进步或者科技商业的转化不是以一个点、一条线展开的,而是以一个面全方位的展开。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回过头来看你会觉得很多预测很幼稚。我们其实不太知道技术会在哪个领域得到应用。

我看过五十年代人们预测未来的视频,有各种各样的预测,有些是对的,比如说他们预测未来人们吃的东西,大多数是从工厂来的而不是从农地里来的,这点是对的;有些是错的,比如他们预测以后飞机会非常大,这一点就错了。所有预测当中最有趣的一点,是他们从来没有预测过女性会大量地出现在职场里。在那些预测中,女性主要还是当家庭主妇。

电影《流浪地球》讲2075年的故事,50多年之后地球已经可以自己流浪了,但是主人公开的车还有一个球形的方向盘,那今天所说的自动驾驶在哪里?电影里面可以看到有人在地下城里面打麻将,我们至少应该戴VR眼镜玩吃鸡游戏吧?我们今天如果做什么预测的话,等过十年再回过头来看,也有可能是非常幼稚的。


199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95,我读过一本比尔·盖茨写的、讲他跟IBM分道扬镳的书。他说原因是大家对于新开发的操作系统有不同意见。IBM相信计算机是用来计算的,为了计算机稳定,他们推出字符集的显示方式;而微软认为计算机是给人用的,所以他们坚持以图形方式显示界面。然而在当时,以图形方式显示界面,计算资源非常有限、计算能力非常力不从心,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会抱怨蓝色的死机屏幕。但那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以前没想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会那么大。“计算机”,当时顾名思义,我们以为就只是用来计算的,但其实不是。


3.不以技术算,而以需求算



第三个观察是,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按技术的强弱来看,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性。 我们要从人的需求和人的本性角度理解和推测技术发展的方向。


空客A380今年宣布停产,它的商业运营只有12年,这显然这是一个失败的商业项目。这个项目成败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人们更愿意节省汽油,还是更愿意节省时间。如果人们更愿意节省汽油,那么他们的出行方式,将是大量的人聚集在一个集散地,然后坐这个大飞机A380飞到另外的一个大的集散地,然后再分散到各地。这样可以省汽油。


但人们其实要的是更方便地出行,他们于是选择了点对点的、直接的小规模飞行,虽然这样成本更高。空客A380判断错了,是因为它没有真正了解人们的需求。我们是要省钱,但也要方便;我们见到有些人很讲绿色、讲环保,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并不那么环保,这就是人性。


共享经济是过去几年非常热门的一个概念。当时,共享经济的概念出来之后大家都非常兴奋,觉得我们有了互联网技术,会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跟人家共享了。


结果几年下来,虽然有共享经济,但是大部分成功的“共享经济”,都是企业专门拿商品提供给人们的,而不是私人拿出物品给别人分享。汽车、相机、器材都是这样,很少见到有人拿自己的相机、衣服、自行车出去共享。


互联网之父Sir Tim Berners-Lee(TimBL)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庆祝互联网普及30周年。他谈到了互联网方面的负能量,比如说欺诈、仇恨、犯罪等等。在我看来这不是新鲜事,因为技术从来不能改变人性。如果以为技术可以改变人性,那就太天真了。技术只能改变人性的表现方式。当然,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用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我曾经在阿里巴巴做过好几年经济顾问,2012年,我刚开始做他们顾问的时候,淘宝公司的人跟我说,他们在疏理淘宝规则,因为当时淘宝的规则很多,而且这些规则之间是有冲突的,他们想要疏理一个完整的、绝对不互相矛盾的规则体系——在淘宝上有大量需要他们解决处理的纠纷。


我当时告诉他们,你们想在淘宝进行立法、疏理一个完全自洽的系统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你们是一个生态社会,就像任何国家不可能做这个事情一样。我建议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传统的英美习惯法、判例法的办法,利用具体的、局部的知识,让那些相关的人聚集起来做判决。结果他们推出了“大众评审”站点,利用陪审团员方式处理海量纠纷。


人性不能被技术改变,但是可以用技术办法处理人性出现的问题。


4.不以长板算,而以短板算



第四个观察是, 技术的转变不以长板算,而是以短板算 。网约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但因为跟很多利益集团产生了冲突,所以他们的发展并不如意,直到今天博弈还在继续。


另外一个重要的互联网技术,也跟个人隐私产生了冲突,没有人愿意自己被识别、追踪、记录、统计和分析。但是,如果我们无条件、无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的话,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潜在价值也会被抑制。


以Kindle阅读器为例。我们买一本 Kindle电子书,通过阅读器上显示的Highlighter 重点段落,我们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这本书看完。这个非常有价值。这就是利用人们的一点点隐私,就增加了很大的价值。无条件地保护隐私,与无节制地滥用隐私,都是不对的。 在保护隐私和利用数据之间,我们应该寻找合理的平衡点。


5.不以已知的算,而以未知的算



第五个观察是,展望未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任务。 未来真正的发展取决于我们不知道的因素,而不是已经知道的因素。


经济学喜欢区分两种未知。一种称之为“风险”。风险是“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一个骰子一抛我们不知道哪一面会朝上。另一种是“不确定”,真正影响未来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事情”。未来学家 Arthur Clarke 曾经说过,任何一位资深的科学家说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大概率是对的;而如果他说这件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么他大概率是错的,因为这件事情还有可能发生。

他说,所以真正带来革命的技术都是一种魔术,魔术就是不可思议,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人相信随着AI、大数据的发展,我们可以推测未来。有没有可能呢?一起来看一个三段论:


  • 第一 ,我们的知识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怎么想会影响我们的行动;

  • 第二 ,知识是增长的。如果知识在增长的话,一定会有一部分知识是我们明天才知道而今天不知道的——只有这样才叫增长;

  • 第三 ,明天才知道的知识会影响我们的明天行动,所以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从技术到商业的转化,先是慢的:我们要有耐心,要有全面的观念,技术是遍地开花的;我们不只看技术,还要顾及人性、政策、利益和道德的约束;但最后,技术到商业的转化,又是快的,快得我们根本认不得,面目全非,翻天覆地,是魔术。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魔术吧。



点击查看AppsFlyer最新招聘信息,加入我们吧!


AppsFlyer 知乎官方号 正式运营啦!更深度的归因知识分享、更热门的营销疑问解答、更多样的互动尽在其中!欢迎大家扫描关注下方二维码,与AppsFlyer相“知”相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