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直以来,美国高校的招生录取制度试图将学术能力、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与政治正确融合在一起。为了兼顾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招考官在审阅申请材料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族裔、居住地和家庭支付能力等等,试图以严格的配比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但事实证明,对校友和富豪子弟的偏爱,让一些学术能力更强的“寒门学子”难以得到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当高等教育完全沦为富人的游戏时,势必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最终也将对社会公正造成损伤。
——人民日报海外版《谈谈“650万美元上斯坦福”背后的“捐款”》
2.财富绝不该成为“作恶”的工具,相反,它理当让社会变得更美好。高价舞弊求学被揭穿,这其实给中国的富人上了一课,尊重规则和法治,纵然有天量的财富,也不能越过这一底线。
学会以现代的思维,文明的思维对待财富,运用财富,中国的富人才能获得自己同胞,以及外部世界的真正尊重。
——新京报《中国富翁花巨资买进斯坦福 也是为富不端》
3.对于年轻人来说,与其耽于“留学到底值不值”的争论之中,不如认清现实环境,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一条最合适的道路。如果留学者们都能抛弃盲目留学和“留学成功论”的观念,找准清晰的定位,为自己而留学,那么“留学归国后找不到工作”的抱怨,自然会少很多。
——中青评论《找准自身定位比争论“留学值不值”更重要》
4.事实上,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不公,都不是以行贿这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不公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法律制度未能充分覆盖到的“空子”里。如果说前一种不公是偶发性的不公,比较容易处理的话,后一种不公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顽固性,很难轻易消除。自主招生、特长招生等多元招生渠道都可能成为教育不公生存的土壤,但如果对这类多元招生渠道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又难免“伤及无辜”,衍生出新的问题。
对此,有关部门还需以审慎的态度,一边对各种隐蔽、顽固的结构性不公保持警惕,防范金钱侵蚀教育公平,一边想办法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拓宽招生渠道,改善评价标准,如此才能让公众对教育公平放心。
——中青评论《650万美元“买”进斯坦福,警惕金钱对教育公平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