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树乡谈

制裁中国造船、加征汽车关税、强迫劳动法案,谁才是真正的目标?

大树乡谈  · 公众号  ·  · 2025-03-28 22: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计划每周对一些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汇总解读,本周集中谈美欧可能针对中国的做法,说“可能”,是因为 相比美国 2021 年通过的《涉疆法案》明确针对中国, 欧盟强迫劳动法案 至少在法条上一视同仁, 虽然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仍然遵循了基本的正当性和程序正义。

小镇甚至猜测,欧盟在去年11月最终通过这项法案,潜在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应对特朗普冲击,为美欧贸易战准备工具,注意法案是在特蓝谷胜选后不到2周通过的。

毕竟全球主要国家,美国强迫劳动最为猖獗。建议看看新华社2022年发布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实施强迫劳动的事实真相》。

第一件事:美国加征 25% 汽车关税

一句话概括: 针对日韩德等车企,利好中国汽车。甚至有点像美中联合绞杀其他国家汽车产业。

美国这一做法,主观上是希望外国汽车企业到美国设厂,从而实现制造业回归,正如特朗普所说“ 汽车关税将会是永久的,如果在美国制造汽车,则无需缴纳关税 ”。

但客观上却是帮助中国汽车加速完成对德、日汽车的超越,希望特朗普一定要坚持加征,并且尽快把加征幅度提高到 50% 甚至 100% ,就算 200% 200% 也无所谓。

原因很简单,美国一直阻挠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跟关税无关。以美国市场汽车的高昂售价,只要美国允许中国汽车进入,就算加征 50% 甚至 100% 的关税,中国汽车仍然具有竞争优势。

美国主要通过其他行政手段阻挠,包括技术标准,要求中国车企必须投入高昂成本进行适合美国本土的技术改造和测试,还有国家安全审查,尤其是数据安全审查。就算在墨西哥进行整车组装也无法避免,因为美国已经加强了原产地规则审查,要求汽车的核心部件在北美生产,尤其针对中国生产的核心部件。

目前在美国很难看到中国汽车,相对比较多的也就是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当时出口美国也费了很大劲。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在墨西哥开设的配件工厂,主要是出口南美洲。比亚迪副总裁李柯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比亚迪在墨西哥的工厂主要服务墨西哥本土以及拉美市场,从未计划进入美国市场。

正是因为美国通过种种行政手段阻止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导致美国汽车市场陷入比烂,于是日系汽车在美国的配置远低于在中国,但售价至少翻倍,甚至还得加钱才能买到。又因为美国本土制造业衰退,所以美国传统车企陷入困境,也就特斯拉还强点,如通用、福特、别克等美国传统品牌依靠皮克等美国特色品类,更高度依赖在中国的合资工厂。

于是美国汽车市场就被日系、韩系、德系占了大概六成,但日韩德系又抗拒在美国本土生产,目前仅日本的丰田在墨西哥就年产 130 万辆,墨西哥国内销量也不过是一年 140 万辆左右,墨西哥生产的汽车超过八成出口到美国,主要就是日韩德系汽车。

所以,特朗普对盟友们很愤怒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帮盟友吸美国血也是挺狠的。这也没办法,美国制造业衰退 40 年,想要找不吸毒、接受过合格高中教育的工人都很难,比如接下来要谈的美国造船业, 1975 年美国造船业还有 18 万工人,但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就逐渐解散造船工人,年轻人也极少选择进入日暮西山的造船业,现在美国造船工人的平均年龄高达 52 岁,注意是平均年龄,美国要想重建造船业,仅人才培养就至少需要 15 年。

但特朗普不管这些,他在上一任期的时候,到日本、到德国必谈的就是汽车,抱怨美国随处可见这些国家的汽车,但这些国家却不肯买美国汽车。现在第二任期报应来了。

所以,中国人尽管看热闹就行,在中国汽车崛起之后,日韩德系汽车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美国市场已经成为关键的营收和利润来源,特朗普这一搞,必然会加剧日韩德系汽车的经营成本上升、延缓技术升级,这对中国汽车抢占全球市场很有帮助。

由衷感谢特朗普。所以在国务院原参事王耀辉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美国加征汽车关税损人不利己,对中国来说可能是利好。说着说着,王耀辉忍不住笑了。 (下图截自第一财经)

第二件事: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加征靠港费等

针对中国船征收高昂靠港费等具体措施,具体在《 担忧特朗普和李嘉诚影响前,必须搞清的基本事实 》已经介绍了。

本周 24 日、 26 日举行了听证会,一般 301 调查听证会持续一周左右 ,实际在 3 24 日听证会召开前,已经有非常多的机构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包括美国卡车运输协会、美国农业局、国家零售联合会、海洋商会等在内的 317 个协会和组织致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针对中国造船业的法案提出严厉抨击,认为“ 简直堪称贸易末日 ”。

3 24 日听证会第一天,数十个贸易团体和组织到场。很有意思的是,参会各方表态普遍“先捧后贬”,先是高度肯定特朗普总统重振美国造船业的伟大构思,认为早就应该这么干了, 转而就强烈批评,采取加征高昂靠港费的做法严重错误,会对美国企业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害。

这是目前美国任何人表态的必备动作,先夸特朗普,再说其他。各方主要观点主要有四:

一是 对中国船加征高昂靠港费,无法打击中国造船业,也不可能恢复美国造船业;

二是针对中国船的做法,只会摧毁美国航运公司、加剧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通货膨胀、威胁就业,还会对美国出口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三是认为提出这一主张的,毫无常识,也没有进行任何可行性分析。

四是加征高昂靠港费,将导致全球航运公司减少对美航运,减少每航班靠港次数,将导致美国中小港口大量基建投入打水漂,而大港口将陷入严重拥堵。

小镇之前在留言回复的时候,就说美国这个做法,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实质影响,顶多短期内新订单会有很小的一部分流向日韩,没有任何一家航运公司会给美国造船业下单。

原因很简单,美国早就丧失了民用造船能力,都不用说 2025 年,就算回推十几年, 2012 年的时候,美国造船业就已经严重衰退了。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这次听证会,美国航运公司 ACL 就现身说法,认为如果美国政府对中国船收费,他们的公司就会破产。

这家公司 1967 年成立,专门从事美国到欧洲的航运,目前该航运公司几乎所有船只都是中国造的。其实一开始 ACL 公司也没准备在中国建造,之前运营的三代船舶分别在瑞典、法国、英国建造,但 2012 年需要更换第四代的时候,欧洲船厂已经倒闭了,只能在中日韩美四家选择。

但这家公司考虑多用途船舶,也就是一艘船能同时运输散货、集装箱、油料等等,属于特种船只,而且只准备订购 5 艘。

当时美国造船业反馈至少 7 年后才能开始建造,目前工期已经被美国海军订单排满了,这里需要顺带说一下,小镇在《 被抽血百年的霸主,还能镇压多久? 》谈过美国自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美国海军造舰开始私有化,于是美国造船业基本只从事军舰制造,但进度很慢,以至于现在美国 11 艘航母,只有 4 艘能勉强进行作战部署,其中的尼米兹号甚至是紧急中断退役报废流程,就是为了填补“卡尔·文森”号被抽调到中东,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已经没有航母的空白,这一次尼米兹号需要一挑三,而且“有来无回”。

日本和韩国造船业直接拒绝报价,认为不值得为了区区 5 艘的订单定制建造方案,韩国方面还好一点,推荐 ACL 公司购买现有船舶中的一款,但 ACL 公司拒绝了。

在这种情况下, ACL 才被迫选择到中国下单,中国船厂不仅非常配合的进行船舶定制设计,还保质保量的如期完工。

中国造船业这种极致的服务、再小的订单也能接,尤其工期稳定,这对全球货运公司来说太重要了。

可能有人担心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会导致订单流失,其实多虑了。

因为造船是一项高投入、长工期的制造业。

先说美国,美国造船业严重萎缩,每年建造的船舶仅占全球的 0.2% ,造船成本大概是中国的4倍,而且注册在美国的远洋货轮数量也极少,目前大概只有 200 艘,仅占全球远洋货轮的不到 0.5% 。这是因为注册在美国,要支付极为高昂的费用,还必须雇佣更多的美国员工,但先不说美国员工的人力成本极高,美国现在也没多少合格的船员了,就连美国海军也不得不大幅降低标准。

对全球货运公司来说,宁可因为用中国船缴纳高昂费用,也不愿意把船注册在美国,更别说向美国船厂下单。

而日韩造船业也已经开始萎缩,世界第二的韩国也开始出现造船工人短缺的问题,尤其考虑中国的快速崛起,日韩造船业已经开始收缩经营,目前日韩工期更长、造价更高、很难进行定制,关键工期还不稳定。

对中国造船业来说,仅目前手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 2028 年到 2030 年,就算新接订单减半,也足够满负荷生产到 2030 年,就算特朗普能够赢了 2026 年中期选举,那 2028 年的大选也必然再来一轮颠覆。

对全球货运公司而言,必须考虑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所以就算把部分订单转移到日韩,也一定会在合同中减少首付款,还会对未来撤销订单进行约定。日韩造船业也不傻,明摆着美国这套玩法根本不可持续,不可能逆势搞扩产,到时候钱砸下去了,货运公司撤单了,那岂不是要破产?

因此,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无非就是短期新接订单有所下降,甚至全球货运公司都会暂缓下单,导致 2025 年全球新船订单下降。另外可能因为美国的打压,各国货运公司会要求中国造船提供更多价格优惠。

但有利就有弊,现在各国货运公司以美国制裁为由压价,这客观上也让中国造船业可以理直气壮的对日韩造船业掀起价格战,否则在美国不搞针对的时候,中国造船业如果这么干,国内外压力还是很大的。

以上是假设美国真正实施了这项政策,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实: 对中国船加征靠港费,已经超越了美国法律授权的范围,意味着需要修改法律,绝不是 301 调查通过就能实施的。

根据《美国法典》第 46 卷,美国总统无权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船舶加征费用,必须经国会两院立法授权。

虽然特朗普掌控两院,但反对派只是败选,不是消失了。就算一切顺利,也总得走流程。

301 调查听证持续一周,之后需要一定时间整理汇总意见,期间还要面对反对的声音,就算一切顺利,最快也得一个月才能开始实施。但因为针对中国船加征费用超越美国法律授权,就必须启动美国国会立法程序,大概要经历提案、委员会审议、两院辩论和表决、总统签署这四个流程,最快也需要 5-6 个月,如果民主党阻挠,很可能拖到一年后。

就算特朗普的支持者,也很可能在立法过程中进行阻挠,而且也不必直接得罪特朗普,美国有大量微妙手法可以拖延。

原因很简单,特朗普的基本盘是农业和能源州,但无论农产品还是能源产品出口都需要通过海运,主要客户就是中国。针对中国船加征靠港费,颇有澳大利亚海军阻止中国威胁澳中贸易航线的讽刺意味了。

对中国船加征费用,必然会降低运力,大幅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价格,在大宗出口上,价格的微小波动就会导致进口方选择其他国家,更别说动辄百万美元的加征费用,这会对美国农业和能源出口带来重创。可偏偏这两个都是没法停产的,美国本土消化不了如此多的农产品,如果中国减少进口,大量农产品就只能白白烂掉;能源生产也不能停,停了以后再想恢复成本很高,但如果不停,储存能力有限、成本也很高。

但就算表决通过,特朗普签署生效,也不意味着能够立即执行。 以本周听证会情况来看,全球货运和海运相关行业极为反对,尤其是美国农业和能源出口商强烈反对。

受影响的企业和行业可以联合起诉美国联邦政府,主张行政令违宪,在诉讼期间,当然要暂停实施,这个官司怎么也得打几个月。

所以,就算特朗普铁了心推,民主党也想看特朗普笑话, 最起码 2025 年底才能通过立法,届时很可能要遭遇司法挑战,打几个月官司,就到了中期选举,到时候特朗普一方为了争取选票,也必须妥协。

所以,没必要紧张,保持关注就行了。

第三件事、欧盟强迫劳动法案

这件事最近突然火了,就非常莫名其妙,因为这是一个旧闻。早在 2021 年欧盟就已经开始制定,冯德莱恩在 2021 9 15 日的年度欧盟国情咨文中就首次提议禁止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这件事的背景是 2021 7 月美国通过针对中国的《涉疆法案》,也就是《维族强迫劳动预防法案》,作为美国“忠实仆人”的冯德莱恩,自然响应美国的做法,而客观上欧盟也需要整合各国的贸易限制政策,于是一拍即合。

2022 6 月欧盟就已经通过了《通过新贸易工具禁止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的决议,三个月后公布了《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的提案,这个条例就是俗称的“欧盟强迫劳动法案”, 2023 10 月欧洲议会公布修订文本, 2024 3 月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该条例达成协议, 2024 4 月欧洲议会通过,然后是 2024 11 月19日欧洲理事会通过。

所以这个法案已经是去年 11 月的事了,但是当时没什么人关注,直到今年 2 月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流传,这就挺搞笑的。

更搞笑的事,正如小镇昨天在《 下给东南亚的病危通知书,怎么就成了对中国的唱衰? 》剖析“中等收入陷阱”的来龙去脉,质疑大谈“中等收入陷阱”的专家教授可能都没看过世界银行的原始报告,大谈“欧洲强迫劳动”的绝大多数也肯定没看过原本。

只要看过就知道,条例第二条已经明确了强迫劳动的定义,主要有两类:

一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 1930 年《强迫劳动公约》第 2 条: 指“ 以任何惩罚相威胁,强迫任何人从事非本人自愿的一切劳动或服务 ”,再次基础上,增加了强迫儿童劳动的部分。

二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 1957 年《反对强迫劳动公约》第 1 条: 规定了“ 国家当局实施的强迫劳动 ”,包括 5 条,具体不赘述了,主要指的是国家采取的强迫劳动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政治压迫和政治教育、实施种族民族宗教歧视等等。

注意,欧盟这个法案,从头到尾,不包括任何形式的延时加班,也就是说不管是 996 、大小周、不让双休等等加班,都不属于欧盟强迫劳动法案针对的目标。所以炒作因为欧盟强迫劳动法案压力,所以中国开始推行双休,就很荒谬。

不过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确实发布了关于“强迫劳动”的11项关键指标,包括 乘人之危、欺诈、限制行动自由、隔离、身体性暴力、恐吓和威胁、扣留身份证明文件、拖扣工资、以债务理由奴役、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过度加班等。

前10项不多说了,重点是最后的“ 过度加班 ”,但注意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底线非常低,这个“ 过度加班 ”,指的是 强迫剥夺休息时间,每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时随叫随到 。而且还要是强迫,如果劳动者能够拒绝,雇主违法裁员后可以采取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权,那也不算强迫,

其实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唯一普遍存在强迫劳动的就是美国。 比如大量雇佣童工、强迫监狱犯人到私人企业工作等等,美国至今都没有签署 1930 年的《强迫劳动公约》,这也是全球极为罕见没有签署的国家。

不仅是 1930 年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十个核心公约,美国也只签署了 2 个,也就是 1957 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和 1999 年《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而中国目前已经签署七项,就算在发达国家中也不是最少的。

美国为啥不签呢?当然是因为美国做不到啊,

当然,就算中国不存在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法案定义的“强迫劳动”,也架不住可以恶意针对。就如美国以强迫劳动唯由通过《涉疆法案》。

但欧盟毕竟还是讲道理的,最终通过的法案,还是比较合理、正规。

不同于美国《涉疆法案》可以先执行再调查,而且要求进口商举证不存在强迫劳动,这就意味着美国海关在实践中可以完全不管是否涉及强迫劳动,找个借口就直接扣押。

但欧盟强迫劳动法案,要求必须先调查再执行,而且要求主管机关举证相关商品存在强迫劳动,流程也非常长。 分为五部分:初步调查、正式调查、裁决、复议起诉、执行,完成一次大概需要近一年时间,期间涉事企业和所在国家有大量时间开展工作,这就意味着欧盟主管部门一年办不了多少案子。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细节,那就是欧盟任何一个国家做出调查结论,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必须承认效力。这就有很大操作空间了。

所以,欧盟强迫劳动法案,可能是受美国影响针对中国,存在政治意味,但最终通过的法案还是贯彻了欧盟一贯的讲道理的作风,对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甚至小镇还怀疑: 欧盟在特朗普胜选后不到两周,通过了这项法案,很可能是要为与美国博弈准备工具 。毕竟众所周知,美国才是全球强迫劳动最猖獗的主要国家,美国商品强迫劳动成分很大,那么欧盟就可以此唯由与美国博弈,美国加征关税,欧盟就启动强迫劳动调查。

至于延时加班,这并不属于国际标准的强迫劳动,不要高估了全世界的底线。

其他文章推荐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下给东南亚的病危通知书,怎么就成了对中国的唱衰?

决策层如何看待“内卷”?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周国平  ·  啪啪啪最见人品!
8 年前
硕士博士读书会  ·  雄安新区设计图,结果将惊艳世界!
8 年前
热门视频集汇  ·  穷人和富人的对话,精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