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有鸡汤嫌疑,阅读时请保持警惕,随时关闭页面。
杠杆:从物理到金融
杠杆,在物理意义上就是借助力臂的差异,实现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
阿基米德大神曾经吹过:“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撬棒,我就能(靠杠杆)撬动地球。”这种豪气干云,简直要冲出太阳系。其中揭示了杠杆的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支点,一个是足够长的撬棒。二者缺一不可。
▲能上邮票的人一般都比较牛
严格的外汇或者金融口的所谓“杠杆交易”,本质上就是投资者用自有资金作为担保,用银行或经纪商处提供的融资放大交易——在总量上放大投资者的交易资金规模。杠杆的比例越大,客户需要付出的资金就越少。但这个比例,其实只是杠杆中的“撬棒”这一部分。
极容易被普通群众忽视的,却是另一要素——支点。金融交易中融资放大的利率就是“支点”。这两样结合在一起,才会变成动辄百万入账、千万消散的杠杆工具。
隔壁小王手里拿着20万,却向银行贷款80万,实现了100万规模的100平米房产购置。真正属于小王的本金才20万,但是这房子却从2015年的1万每平狂飙到2017年初的2万。
期间,房价上涨的净利润高达100万,交完税费之后全都是小王的。但要是小王不贷款搞杠杆,扎扎实实用自己钱买一套20平的房子,到2017年房价上涨的利润只有区区20万。
用别人的资金来赚自己的钱,这就是杠杆。
在期货、贵金属交易市场里,交易平台往往就是支持杠杆的,一般商品杠杆都在10:1或更高。这些市场的大起大落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
2016年下半年各个品种大都迎来一波大涨,简直就是盛世如愿、岁月静好。某个周五晚间21点30左右,棉花主力合约直接一条直线从涨停打到跌停,整个波动幅度超过13%。
商品期货的杠杆倍数为10倍,也就是说10%的波动幅度就足以让满仓投资者的全部保证金消耗殆尽,彻底归0;半仓操作也会造成超过50% 的亏损。
▲从最高点跳崖式暴跌10%
官方许可的才叫“杠杆”,官方不许可而资本私下提供的,那叫“非法配资”。
在大多数普通人的股票、基金领域,目前官方是在严厉的去杠杆、查配资。杠杆放大了收益,一样放大了风险。投资项目顺利、房价上涨,固然皆大欢喜,可是一旦下跌,瞬间就能本金全赔,还欠一屁股债,中小投资公司屡屡关门跑路,就是在高杠杆下,一点点风吹草动都经受不起。
投资领域的杠杆是个好动西,但还真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
人生的杠杆在哪里?
米宅等各路高人也都常常曰道:“要加杠杆,才能有大收获”“人生之奋斗,需要加杠杆,才能事半功倍”。
普通人很容易把这里高人们说的“杠杆”简单理解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里的贷款融资,从而形成的以小博大局面”。这个理解固然没有错,但是却有着局限性。
人生的杠杆,更多的指的是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外部政策和内部条件,实现更高效率的价值创造。但那都是对于上层精英人士而言的——他们可以决定政策走向、手里握大量的资本,轻松从融资机构、交易平台上获得更高的杠杆比例和更低利率。
而这种游戏的玩法和套路,对于二十二岁刚刚从大学毕业来到北上广深大郑州的普通人而言,没钱、没权、没人脉,这种玩法搞不起。那么,没钱没权没人脉,那么,普通的年轻人有什么?只有最朴素的劳动与创造的价值。
伟大导师马克思曰过: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质上都是生命的投入。然鹅,人类的劳动其实是有差别的,差别还挺大。
在台风中最心酸的照片之一,莫过于那位竭尽全力去扶住自己小货车的那位中年人。无数的网友为之唏嘘嗟叹“怎么那么想不开,要拿命去搏”。这种“何不食肉糜”的同情背后,是对现实生活残酷性的不理解——当你没有各种资源和保障,只剩下一条命的时候,自然觉得什么都值钱,只有命不值钱,所以只能拿命去拼、去抵。
▲台风中竭力扶住自己小货车的男人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生活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创造价值的方式,确实是有着先进与落后、高与低的差别。如果一辈子都按照最朴素、最被歌颂的方式劳动,真的扎根在同一个水准一辈子而没有层次提升,那么几乎可以确定,一定过不上什么像样的生活。
当初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决不能总做世界生产链最末端的那一节,靠着勤劳的女工们一针一线、一条一箱的缝牛仔裤,然后用数以亿万计的牛仔裤换回来的外汇去买一架大飞机。劳动方式和水平如果落后了,就得面对这样的无奈。
其实不独在中国如此,美帝一个熊样。
美国女记者芭芭拉隐藏自己的博士学历,到底层劳动者中进行实验调查,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了《我的底层生活》一书,回答的这样一些人们一直不太理解的问题:穷人为什么不出去?为什么不让孩子接受教育?干嘛要经常换工作?又为什么宁可同时打三份工,却不愿意深入的学习一种技能?
真相是,劳动方式最落后的穷人没有选择的余地。
芭芭拉举了一个例子,女招待日薪40美金,打算搬入每晚40到60美金的汽车旅馆,芭芭拉很惊讶,为什么不直接租一个月租500美金的公寓?这难道不是更便宜吗?女同事回答,我上哪儿弄一个月的租金和额外一个月的押金呢?
▲《我在底层的生活》
底层,意味着你的身边基本上都是状况和你一样家徒四壁、囊中空空的人。既没有储蓄,也无法通过借贷来实现第一步的节省。低下的劳动产出,使得人们只能顾及当下。而很多人兼职两三份工作,过度劳累,又容易导致病痛;不能请假,因为一旦请假意味着收入减少;更不敢去医院,因为意味着额外开支;因为收入低,所以只能租更偏远地段的房子,每天花费几个小时上下班,白天工作下班带孩子,实在是没有精力再教育或者是学习一门技术。
这和懒惰无关,因为最底层的劳动者们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也仅仅只能是生存而已。
劳动升级才是最现实的杠杆
早在数年之前,内地省份还在大力引入劳动和污染密集型产业落户,广东那边已经开始取消部分政策补贴,执行“腾笼换鸟”的政策。这个政策其实让基层政府十分的肉疼——已经成熟稳定的税源慢慢就枯萎了,而新的产业又不是一纸文件下去就能破土而出。
“腾笼换鸟”其实就是在搞产业升级,逐步淘汰落后和效率低的产能,换上更高、更新、更赚钱、更环保、更可持续的产业。而那些被东南沿海淘汰的产能,有的消失了,有的主动升级了,还有的前往内陆相对落后的省份,甚至远走东南亚——在那些劳动方式更落后的地方看来,被先进地区“淘汰”的,依然是好东西啊!
国家和地区常常要“产业升级”,普通人也要“劳动升级”。
从某种意义上,普通人的劳动生产模式分如下几个层次:
(1)简单体力劳动。
这种劳动模式,只有重复,逐渐消耗,很少累积,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不推荐年轻人用全部的精力去送外卖、跑UU,因为无论跑一年、两年或是三年五年,本质上都是重复简单的工作,无非是路认得准一点、小区的保安套得近乎一点而已。
在这一点上,我不是在讨论人格、尊严之类的东西,而是在讨论收益和发展。每天耗尽时间和体力的劳动,是很难升级发展的。
▲日本NHK出品了纪录片《穷忙族》
(2)技术型体力劳动与智力的零散生产。
游走在街头待雇的零散装修工人、小餐馆厨师、大学生独立接家教私活,甚至格子间里没有中长期规划的小白领等,都属于这一类。
与前一类的区别在于,包含了体力劳动的熟练性要求和初等的智力劳动。其核心问题在于单打独斗效率低,大都是严格的按件计费,使得积累慢、周期长。
▲路边招聘厨师的广告也可见平台的大小
(3)蹭平台、搭便车的依托型生产。
有了技术水平,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创造价值的效率问题——有前辈搭一臂之力、有现成的平台可以借力,少走多少冤枉路,绝对是大大的裨益。
当年的北漂青年罗永浩如果不是蹭了新东方这么一个平台,“老罗语录”大概也很难在那么大范围内传播开来。我自己的这点想法,要不是借助于米宅、郑州楼市这个平台,大概也只能在酒后的餐桌上喷一下而已。
(4)自建型专业化平台生产。
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期许。大部分人能够找到一个心仪的平台(单位)按部就班的开展劳动生产,就已经心满意足。但终究有那么些偏执一点的,不愿久寄人篱下,带着改造与创造的意愿另起炉灶,搭建自己的生产平台。在这里,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者,而更多的扮演协调者和指挥者的角色。许多独立创业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列入此类。
即便是在前期上映的电影《绣春刀2》里饱受诟病的演员杨幂,本身不是单纯作为演员加入的,而是其自建公司作为投资方之一“带资进组”,使得片方更是欲拒还迎。
▲带资进组谁也拦不住
(5)规模型结构型统筹生产。
支起来自己的摊子,当然是想着做好、做大、做强。当做到一定程度,已经从产品的高度上升到了产业的高度,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上下游的掌控,从而实现规模化和结构化的统筹与优化,不仅仅是谋一时的收益,更多的是谋中长期的布局。而这个层面,已经是BATJ等几个大平台的事情,当然,还有各级政府头头的绸缪。
每一次劳动升级,都意味着之前熟悉的生活成为往事,甚至是以前的经验、积累只是作为“四两”,在升级的杠杆里试图拨动未来发展的“千斤”。
对于有家庭条件支撑和保障的青年而言,往往可以越过第一阶段,直接晋级。
那些身家有来头的青年学子,从top2的中国高校毕业,昂然走进世界top50的更大平台深造,出来之后占据政府机关、大公司的高平台,或者利用父母家族资源开创事业直接进入第4、5阶段——这基本不是普通青年所能妄想的。那位道破天机的状元小伙其实已经把故事的前一半讲得很透彻。
▲道破天机状元郎
都知道知名高校是个鱼跃龙门的好跳板,但是大多数普通青年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只能老老实实打怪升级,盼望通关。
光有“道理”没卵用
曾几何时,这样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人心——“我学了这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有时候人们笑话书呆子,就是看着那些满腹经纶的人,到最后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兑现他们所信仰的道理。
方向找对了,路还是要靠迈脚走起。
对于普通青年而言,一旦知道了劳动升级的结构和路径,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作出努力和改变,使得自己可以从较低的阶段跨向较高的阶段,实现劳动升级。
然而,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对于每一个劳动阶层的人而言,大部分人是升不到高一级的。要么因为没机会,要么因为即便有了机会也需要额外的心力投入、焚膏继晷,更何况,争取了也不一定能成。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打游戏?
本质上,是因为游戏提供了一种接近于线性的付出回报机制——只要你投入的时间、金钱等资源越多,你在游戏里获得的成就就越大。
但是,在人类社会这样一个超级复杂巨系统里,基本没有“投入越多,就会得到同等比例回报”这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游戏的世界,不仅仅提供的是放松和娱乐,更多的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取得的“成就感”。
这就注定了只有少数知道路径、有胆子尝试、真正投入资源、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而且运气好能碰到机遇的人,才能够攀爬到劳动模式的再上一层。
这就如同一个轮回,每一次在一种劳动模式下适应了一点点,就要开始想着再进步一个阶段。如果不想再爬了,找个沙发葛优躺一下,实际上,今天就是后半生的模样。所以,人生恒苦,就是此意。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最打动人的对话
凡是不稀缺的东西,大都不能称之为资源。对于普通青年而已,说句难听的,基础差、底子薄,真正能称得上资源的,大概也只有自己的一条命,或者说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了。
如果不能够把时间和精力尽可能高效地投入到劳动升级当中去,就意味着始终是在最底层打圈圈。而在这一个满地荆棘的环境里,你得付出多少的艰辛,才能取得那么一点点回报。二十岁可以玩,三十岁可以混,四十岁五十岁就开始流连牌桌坐吃等死,更可怕的是孩子又会耳濡目染的进入下一次轮回。
从这种意义上讲,那一种对自己时间精力资源掌控不好的孩子,从他们几岁的时候开始,几乎就可以预见半生。
米宅米宅城市考察系列:
更多城市研究问题,可加入米宅小密圈,进一步交流探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
(注:微信登录入圈后下载"知识星球"APP使用)
本期留言值班编辑: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