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公众号童享部落推送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作者为一位中关村二小学生的母亲,称自己孩子在校园中遇到了校园霸凌,孩子被堵在厕所间并被垃圾筐“扣头”,事后出现入睡困难、易怒、极度需要陪伴等“急性应激反应”症状。此事一出瞬间刷爆朋友圈。
文章详情请戳:不让孩子遭受校园欺凌,难道只能靠家长?
昨日,中关村二小作出回应:本着保护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事件中提到的受伤害的未成年人原则,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遭受欺凌的孩子父亲表示,目前孩子的情绪仍不稳定,他们会坚持要求还孩子一个正式的道歉。
北京市教委也于昨日首次表态称,将妥善处理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一事,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同时呼吁社会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
就在大家可怜孩子遭遇,并义愤填膺要求通过相关立法,好好管管“熊孩子”之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他们似乎认为这种级别的校园霸凌事件是“正常的”,甚至是“应该的”。
“学校里小打小闹很正常,家长小题大做”
“孩子之间的纠纷,家长参与个什么?这么大的舆论力量,你让欺负人的孩子怎么办?”
“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受点挫折,家长过度保护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正如上文一些评论截图所述,很多人认为孩子之间的“打闹”、“玩笑”是孩子天性所致,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不在里面摸爬滚打过,怎么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
但是,也许就是你们不曾在意的“小玩笑”,就会让这个孩子提前领略社会的残酷,并对他的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恶劣影响。
2014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研究者找到七千多名有遭受凌虐现象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持续追踪,定期询问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质量,以及职业和经济情况,直到50岁。
调查显示,被欺负的孩子们在23岁和50岁时都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在45岁时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表现较差。也就是说,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和认知影响在40年后之后,仍然持续影响他们的生活。霸凌行为制造了一个持续一生的受害循环,几乎影响到生活的所有领域。
一些专家假设,霸凌是一种“有毒压力”,人体有一种机制可以驱动心理和身体的关系,叫作炎症反应,当身体和感染斗争时会发生反应,引发一种损伤或者响应机制,从而导致慢性健康问题。研究显示,儿童时期被成年人虐待的人会显示身体对“有毒压力”的反应,和人体对抗感染时的反应是一致的。
调查结果是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校园霸凌事件要严肃以待,因为它对于孩子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比我们看到的深远的多,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行为没有区别。专家表明,“我们要摆脱任何‘霸凌只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观点,老师、家长和决策者们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事件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影响。”
童年是同理心培养的关键期,也有研究显示,幼年期遭遇过虐待、疏忽的儿童,长大后攻击性强、精神出问题、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儿童大得多。遭受虐待的孩子更可能成为欺凌者,因为他们会渐渐学会以暴制暴,用拳头来表达“权力”。
还有一些网友担心“这么点小事,家长就上纲上线,这样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需要家长的陪伴,当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需要最信任的人站在他那一方“主持公道”,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建立自信,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由家长言传身教,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不过,小编也留意到,另有许多评论比较偏激,在鼓励孩子“被欺负了就打回去”、甚至有家长表示“要孩子学跆拳道、泰拳……”
儿童行为专家说,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最无效的。很多时候,被欺负一方本就是弱势,就算学搏击,也要一段时间才能掌握。而且,学会搏击,就算惩治了霸凌者,也只是一时之计,有可能会招致更严重的报复。最重要的是,以暴制暴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不了被霸凌的源头,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可见,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喝。健身健体无可厚非,想要使自己的孩子聪明地保护自己,不遭受校园霸凌,就要真正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建立自信,而这种自信,更多的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育。
学校霸凌现象屡禁不止,在媒体上曝光出来的事件相信也只是“冰山一角”,有人说,“熊孩子”作恶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三观不正”的家长,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正确引导教育。毕竟,学校是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的地方,不是“江湖”,社会已经复杂如斯,孩子更需要的是能使其健康成长的朗朗青天。
编辑:刘曦文
微信编辑:刘曦文
综合来源:新闻纵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