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彬彬有理
我们不教你怎么靠男人,因为男人靠不住;我们教你怎么用男人,因为男人够好用!❤欢迎加入都市女性情感成长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宛央女子  ·  杨紫:中女想暴富,就别投资男人 ·  4 天前  
宛央女子  ·  2025年,你要红! ·  4 天前  
彬彬有理  ·  男演员惊险获救!高人,是他女朋友 ·  5 天前  
宛央女子  ·  北海道永远是雪季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彬彬有理

再有钱也会变穷,这个陷阱正在掏空你的钱包,切记趁早防范

彬彬有理  · 公众号  · 女性私密  · 2024-09-03 13:13

主要观点总结

毛绒玩具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引发关注。从风靡的婴儿陪伴玩具到成人购买热潮的背后原因进行探究,分析毛绒玩具对年轻人的情感价值及商家的营销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毛绒玩具市场繁荣背后的原因

年轻人对毛绒玩具的热爱背后的原因,既有个人心理需求的满足也有商家的营销手段。

关键观点2: 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满足

毛绒玩具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寄托,通过购买和玩耍得到情感满足和心理安慰。

关键观点3: 商家的营销策略

商家利用年轻人的情感需求,采用创造情感链接、鼓励超前消费和饥饿营销等手段刺激购买欲望。

关键观点4: 依赖玩具的风险

过度依赖玩具来逃避现实压力可能导致财务压力和情绪失控,需要在承担成年责任和保护童心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观点5: 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升自我心力,掌握生活主动权,拥有强大的自我抵御世事无常,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文

作者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每周三晚【名人堂】
点击预约 🔗链接真大咖👇

如果你经常网上冲浪,一定会发现,近几年毛绒玩具品牌在全国爆红。

一款“婴儿陪伴娃”,如今却成了一群成年人的心肝宝贝。

狂热程度,甚至到了“人手一只”。

不过最近,网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吐槽的声音。

有网友逛街时,在门店遇到了常年缺货的热款玩偶 ——“花生”和“炸毛企鹅”。

本以为自己撞了大运,却在买单时被店员告知:

“两只玩偶都不单卖。

消费满500,才能买100多块的花生。

消费满1000,才能买200多块的企鹅。”

网友听完,瞬时火冒三丈:

“娃娃本身已经很贵了,竟然还要组合出售。

一只毛绒玩具而已,是把自己当奢侈品了吗?”

不仅如此。

有的门店还要求顾客进微信群抽签“购买资格”。

只有被抽中的人才有权购买。

且必须在中奖当天去线下门店付钱,同时发一篇某书笔记宣传。

“真的离谱!难得见到顾客边花钱,还边遭罪的。”


但更匪夷所思的是,依然有大把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甘心为了一只娃娃掏空自己的钱包、时间和精力。


一只没用的毛绒玩具,为什么能让年轻人如此着迷?

藏在这些娃娃可爱皮囊的背后,到底是它们真有魔力,还是商家的诡计?

今天和大家好好聊聊。

未婚未育的年轻人

先给“毛绒玩具”当爸妈


“小朋友才玩毛绒玩具”,这大概是很多人固有的观念。

但事实上,时代早就“变天”了。

中研产业研究院调查显示:

如今,毛绒玩具的消费人群70%-80%为成人。

近两年,毛绒玩具在年轻人心中,刮起一股新风潮:

养“娃”(毛绒玩具)。

抱着睡觉、带着上班、陪着学习、给它们洗头、帮着打扮......

大把的年轻人明明未婚未育,却率先为了玩偶初尝“为人父母”的滋味。

如果大家对于这场流行还没感知。

那不妨点开某书,塞满视线、花里胡哨的娃娃会让人瞬间清醒:

“年轻人的爱有多狂热!”


千万别以为这都是有钱人家的“特权”。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年轻人不过是像普通父母般,有着一颗“再穷不能苦孩子”的心:

一两百的衣服和化妆品,觉得太贵下不去手。

但同等价位的毛绒玩具,却大手一挥:

“买买买!”

吃穿住行,能省则省;

但养娃,“别人有的,咱们也得有”。


因为过度痴迷,豆瓣上还有人成立了“戒断小组”。

但点进去后才发现:

无人成功。

反而变“戒断”为“种草”。

与年轻人的热情一同飙升的,自然是毛绒玩具市场的营业额。

据官网显示,2022年某毛绒玩具的全球收入超过13亿人民币,相比前一年增长72%。

截止到今年5月,某毛绒玩具的收入超过6200万人民币,依然保持增长。

除了玩偶,另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玩具,相信大家也不陌生:

盲盒。


在泡泡玛特最新发布的上半年业绩中,纯盈利近10亿,相比去年直接翻倍。


看到这里,大概有不少人会把这“繁荣景象”简单归因为:

品牌会营销。

但事实上,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人开始“重拾童心”了。

像今年六一,抢着过节的大多是成年人。

广东一家玩具公司,今年过家家玩具的销量相比去年翻了3倍。

其中有四成是大学生买的。


麦当劳为儿童节推出的限量版对讲机玩具,刚上线就被火速抢空。

原价38元的对讲机,后来一度被黄牛炒到300元。

原以为是哪家“神童”手速飞快,但点开某书,才发现抢到的都是打工人。


更别提年年被吐槽“门票太贵”的迪士尼和环球影城。

迪士尼今年夏天的单日门票,已经飙到719元。

但每天园区依旧被“大朋友”和“小朋友”塞满。


你们发现了吗?

在普遍消费降级的当下,唯有“童心市场”逆流而上。

舒服的毛绒玩具、童趣的对讲机、精致的盲盒手办、在主题乐园“冲锋陷阵”......

这些对小孩子来说或许太幼稚。

但对已经进入社会打拼的“大朋友”而言却刚刚好。

孤独的年轻人

正在被玩具“拯救”


那么,一定有人想问: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花重金,去抢购没用的玩具呢?”

在众多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是:

治愈和陪伴。

有人说,自己的第一只娃娃是在低谷期买的。

抱着娃娃柔软的身体,会安抚她当下的不安与恐惧。

有人独自去大城市打拼,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让他一直把娃娃带在身边。

“这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有人把朝夕相处8年的娃娃当成了“一个生命体”,能在娃娃的眼中感觉到对自己的爱。

“人是会变的,但玩偶不会。

不用为它做任何事,它也会一直陪在我身边。”

别看这些回答听着匪夷所思。

但事实上,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Donald Winnicott将毛绒玩具称作“过渡物件”。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刚独自睡觉时,都会抱着玩偶。

因为夜晚,是孩子一天中唯一的独立时光。

从依赖大人的白天过渡到独自一人的黑夜,一只舒服柔软的毛绒玩具,可以充当可靠的陪伴者,带给孩子安全感。

这同样适用于大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

我们年纪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是不同步的。

内心,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慢慢长大。

但生活才不管这些。

劈头盖脸地就把“考研不上岸”“找不到工作”“没钱”“催婚催育”等现实压力丢过来。

也因此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灰色地带”:

外界的兵荒马乱已经袭来,但该怎么应对,却毫无头绪。

只能一边手忙脚乱地应付,一边努力学习。

在这时,毛绒玩具再一次成了大人的“过渡物件”。

陪伴我们度过这段不安、焦虑的“成长期”。

同时,残酷的现实生活也需要一个“避难所”。

在梦幻的迪士尼中疯玩一整天,可以短暂逃避工作中的乌七八糟。

抢购“过家家玩具”、过儿童节,给了大人一个名正言顺做孩子的机会。

日常作为大人,我们总是需要理性、成熟、坚强、有担当。

但做回孩子,我们只需要快乐。

享受一段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有利于为我们的心灵“充电”。

这样才有力量,重回现实奋斗。

图源纪录片《幻想工程》

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于玩具的“疯狂”,也源自近两年很火的一个话题:

重新养自己一遍。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小时候羡慕隔壁邻居总有漂亮的小裙子穿;

羡慕同桌总能买到新款玩具;

羡慕朋友手里总有零花钱,放学后能买些雪糕零食解馋。

但每次和爸妈提起时,都会被骂:

“买那些东西干嘛!浪费钱!”

久而久之,这些渴望被死死压在心底,但从未消失。

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经济独立了,便会迫不及待地去实现它们:

收集一屋子的毛绒玩具;

买一大箱零食回来大吃特吃;

把市面上幼稚的过家家玩具通通打包带走。

“这一刻,我想要的并不是玩具。

而是想安抚曾经那个因愿望落空而哭泣的小孩。”


不过,当我们还沉浸在被玩具治愈的感动中时。

玩具背后的商家,出发心可就未必那么良善了。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商家最不喜欢成年人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他们希望成年人能像孩子一样:

不权衡利弊、不延迟满足感、想要的东西都急着马上得到。

图源@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为了让成年人成为一个更好对付的买家,于是商家开始鼓励大人:

“释放童心。”

就这样,毛绒玩具从“婴儿陪伴娃”变成了“成人陪伴娃”。

“全世界都在催你长大,只有迪士尼允许你继续做小孩”的宣传语,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商家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实际上只是想用“温柔刀”攻破你的“心防”,多冲动购物。

而且,在商家们的惯用手段中,基本逃不出这3招:

1)创造情感链接

例如,给娃娃一个“身份证”,并留言“请好好照顾我哦”。

2)鼓励超前消费

“分期购买,等于不花钱。”

几百块的玩偶,分半年付款,每月只还100块,就会有“玩偶很便宜”的错觉。

3)饥饿营销

热门商品要抽签“购买资格”,又或者不定期地下架玩具,给大家一种“不抓紧买,之后就买不到”的紧迫感。

除此之外。

当下我们的生活压力太大,很多人为了减压,都会对某件事特别“上瘾”:

动不动就暴饮暴食、每天一杯的奶茶、收集不完的盲盒......

这种依赖行为,其实类似毒品。

短期来看,我们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会被这些东西快速缓解。

但长期而言,我们会“中毒”越来越深,身材越来越胖,钱包越来越扁。

可情绪呢?

越来越低落。

“以前半年买一个盲盒就会很开心,现在每周买一个也觉得不过如此。”

而商家就是利用这种上瘾的心理,来刺激我们“欲罢不能”地买买买。

话已至此,十点君绝非在抨击购买玩具的行为。

更多是想给大家提个醒:

“有时我们看似自愿的购买行为,事实上可能已经被商家利用了。”


在浏览网友们“为什么喜欢玩具”的评论时,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谁不是得戴个面具,继续假装是个大人。”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总是疲惫的:

充斥着太多逢场作戏、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真心换假意的情节。

为了责任与生存,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咬牙挺住。

但在疲惫时,偶尔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也是可以的。

毕竟,逃避虽可耻却有用。

保留童心,也是“逃避方式”的一种。

无关好坏,重要的是“度”。

“该如何在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守护童心中间找到平衡”,才是每个“大朋友”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END-


依赖玩具的陪伴,短期来看,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可以快速缓解。

但长期而言会“中毒”越来越深,钱包越来越扁。

想重新养自己一遍,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释放生活职场的压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心力让生活从失控到掌控,让自己可以拥有强大的自我抵御世事无常。

9月6日-8日,北京,彬彬帮线下心理工作坊等你来加入,还可以加入【同步进化营】,线上链接彬彬姐🔗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推荐文章
宛央女子  ·  杨紫:中女想暴富,就别投资男人
4 天前
宛央女子  ·  2025年,你要红!
4 天前
宛央女子  ·  北海道永远是雪季
6 天前
场景方法精选  ·  排麟环凤,披香立雪丨新物种解字16/30
7 年前
家庭祷告室  ·  让夫妻沟通更有效的建议!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