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毛绒玩具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引发关注。从风靡的婴儿陪伴玩具到成人购买热潮的背后原因进行探究,分析毛绒玩具对年轻人的情感价值及商家的营销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毛绒玩具市场繁荣背后的原因
年轻人对毛绒玩具的热爱背后的原因,既有个人心理需求的满足也有商家的营销手段。
关键观点2: 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满足
毛绒玩具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寄托,通过购买和玩耍得到情感满足和心理安慰。
关键观点3: 商家的营销策略
商家利用年轻人的情感需求,采用创造情感链接、鼓励超前消费和饥饿营销等手段刺激购买欲望。
关键观点4: 依赖玩具的风险
过度依赖玩具来逃避现实压力可能导致财务压力和情绪失控,需要在承担成年责任和保护童心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观点5: 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升自我心力,掌握生活主动权,拥有强大的自我抵御世事无常,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文
如果你经常网上冲浪,一定会发现,近几年毛绒玩具品牌在全国爆红。一款“婴儿陪伴娃”,如今却成了一群成年人的心肝宝贝。有网友逛街时,在门店遇到了常年缺货的热款玩偶 ——“花生”和“炸毛企鹅”。且必须在中奖当天去线下门店付钱,同时发一篇某书笔记宣传。但更匪夷所思的是,依然有大把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甘心为了一只娃娃掏空自己的钱包、时间和精力。藏在这些娃娃可爱皮囊的背后,到底是它们真有魔力,还是商家的诡计?
未婚未育的年轻人
先给“毛绒玩具”当爸妈
“小朋友才玩毛绒玩具”,这大概是很多人固有的观念。抱着睡觉、带着上班、陪着学习、给它们洗头、帮着打扮......大把的年轻人明明未婚未育,却率先为了玩偶初尝“为人父母”的滋味。那不妨点开某书,塞满视线、花里胡哨的娃娃会让人瞬间清醒: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年轻人不过是像普通父母般,有着一颗“再穷不能苦孩子”的心:与年轻人的热情一同飙升的,自然是毛绒玩具市场的营业额。据官网显示,2022年某毛绒玩具的全球收入超过13亿人民币,相比前一年增长72%。截止到今年5月,某毛绒玩具的收入超过6200万人民币,依然保持增长。除了玩偶,另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玩具,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在泡泡玛特最新发布的上半年业绩中,纯盈利近10亿,相比去年直接翻倍。看到这里,大概有不少人会把这“繁荣景象”简单归因为:广东一家玩具公司,今年过家家玩具的销量相比去年翻了3倍。麦当劳为儿童节推出的限量版对讲机玩具,刚上线就被火速抢空。原以为是哪家“神童”手速飞快,但点开某书,才发现抢到的都是打工人。舒服的毛绒玩具、童趣的对讲机、精致的盲盒手办、在主题乐园“冲锋陷阵”......
孤独的年轻人
正在被玩具“拯救”
有人独自去大城市打拼,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让他一直把娃娃带在身边。有人把朝夕相处8年的娃娃当成了“一个生命体”,能在娃娃的眼中感觉到对自己的爱。心理学家Donald Winnicott将毛绒玩具称作“过渡物件”。从依赖大人的白天过渡到独自一人的黑夜,一只舒服柔软的毛绒玩具,可以充当可靠的陪伴者,带给孩子安全感。劈头盖脸地就把“考研不上岸”“找不到工作”“没钱”“催婚催育”等现实压力丢过来。外界的兵荒马乱已经袭来,但该怎么应对,却毫无头绪。在梦幻的迪士尼中疯玩一整天,可以短暂逃避工作中的乌七八糟。抢购“过家家玩具”、过儿童节,给了大人一个名正言顺做孩子的机会。日常作为大人,我们总是需要理性、成熟、坚强、有担当。享受一段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有利于为我们的心灵“充电”。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于玩具的“疯狂”,也源自近两年很火的一个话题:羡慕朋友手里总有零花钱,放学后能买些雪糕零食解馋。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经济独立了,便会迫不及待地去实现它们:
不权衡利弊、不延迟满足感、想要的东西都急着马上得到。为了让成年人成为一个更好对付的买家,于是商家开始鼓励大人:就这样,毛绒玩具从“婴儿陪伴娃”变成了“成人陪伴娃”。“全世界都在催你长大,只有迪士尼允许你继续做小孩”的宣传语,让无数人热泪盈眶。商家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实际上只是想用“温柔刀”攻破你的“心防”,多冲动购物。例如,给娃娃一个“身份证”,并留言“请好好照顾我哦”。几百块的玩偶,分半年付款,每月只还100块,就会有“玩偶很便宜”的错觉。热门商品要抽签“购买资格”,又或者不定期地下架玩具,给大家一种“不抓紧买,之后就买不到”的紧迫感。当下我们的生活压力太大,很多人为了减压,都会对某件事特别“上瘾”:动不动就暴饮暴食、每天一杯的奶茶、收集不完的盲盒......短期来看,我们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会被这些东西快速缓解。但长期而言,我们会“中毒”越来越深,身材越来越胖,钱包越来越扁。“以前半年买一个盲盒就会很开心,现在每周买一个也觉得不过如此。”而商家就是利用这种上瘾的心理,来刺激我们“欲罢不能”地买买买。“有时我们看似自愿的购买行为,事实上可能已经被商家利用了。”在浏览网友们“为什么喜欢玩具”的评论时,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充斥着太多逢场作戏、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真心换假意的情节。“该如何在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守护童心中间找到平衡”,才是每个“大朋友”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END-
依赖玩具的陪伴,短期来看,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可以快速缓解。想重新养自己一遍,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释放生活职场的压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心力,让生活从失控到掌控,让自己可以拥有强大的自我抵御世事无常。9月6日-8日,北京,彬彬帮线下心理工作坊等你来加入,还可以加入【同步进化营】,线上链接彬彬姐🔗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