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杠杆地产
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机智猫  ·  官宣,首款原生鸿蒙手机3月发布! ·  14 小时前  
机智猫  ·  官宣,首款原生鸿蒙手机3月发布! ·  14 小时前  
科技美学  ·  OPPO Find X8 ... ·  昨天  
科技美学  ·  OPPO Find X8 ... ·  昨天  
绝对现场  ·  名医到院区 | ... ·  2 天前  
海峡都市报  ·  刚刚,iPhone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  ·  刚刚,iPhon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杠杆地产

房企亏损方面,国企要顶半边天

杠杆地产  · 公众号  ·  · 2024-07-18 22:28

正文

文|地产高富帅 文章来源|地产一品塘

行业下行的这三年,一个几万亿产值的超级大行业几乎完全变成国央企主导,这或许是有些无奈但是必须要尊重的游戏规则,地产人需要尽快调整思路适应。


翻看今年的半年报数据,各大上市房企是清一色的亏损,这或许跟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也更加严重那句话: 很多二三流国企也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


可以看到很多地产国企全国跑马圈地,看起来架势非常凶猛,加上各种花式挖人动作,品牌宣传也是进入主流视野, 很让一般地产人容易上头,觉得平台确实无敌牛逼。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国企都是属于这两年被逼着发展的,与其说是对市场的研判,倒不如说是被动扩张 ,其底层操盘能力与产品水准确实还是差距很大。


这也是为何早几年疯狂拿地, 到了这两年看起来业绩在猛增,但是利润率在每年的下降,或是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 ,最终的底层原因还是管理水平没到层次。



颐居建设:400亿南京扛把子的变化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华东市场,也是各大房企重仓的根据地之一,作为江苏首府的南京, 早期有些民营房企逐渐退出市场之后,地方国企在2021年开始迅速崛起,并抢占了一些核心土地。


南京本地国企有三大建设托底的几年,可谓是风光无限。颐居建设拿地、销售金额第一;奥体建设携八子全新归来;栖霞建设三大科技住宅正式公开……


2022年,虽然市场大环境整体下行,但以“三大建设”为代表的南京本土国资房企,正在逆势崛起。


随着颐居建设在土地端口的厮杀愈演愈烈,其在南京的市场份额与销售体量也逐渐排在前列 ,有点独孤求败的视角,在2021.2022年两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随着规模的越来越大,作为一家早期开发保障房起家的地方国企,需要支撑这么大的体量, 其核心能力肯定是欠缺的,因此外聘市场化更高的经理人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从2020-2023年,颐居建设陆续引进了总经理,分管营销,分管产品+多个事业部总经理等高管 ,几乎覆盖了平台多个关键岗位,在南京地产圈也引起了骚动。


随着这批经理人的 入局,颐居建设在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2021年业绩高达400亿,今后的两年也维持200亿左右,不过到了2023年几乎是断崖式下跌。


2023年颐居建设总经理徐小冰离职,这家地产国企彻底失色,早期招聘的一批经理人:杨箐,曹佳宁,宫卫江,王珍等核心猛将全部离职。


这批经理人入职国企,本以为是事业发展的另外一个起点,不过国企的机制也让这部分经理人相当难受, 老人对于新体系的抗拒,加上地方国企本身的一些固有思维,其实很多人应该深有体会。


颐居建设目前面临严重的去化问题, 早期投资资金完全来自安居集团输血,如今确实也扛不了多久了。


首开股份:曾经的京城一哥 如今亏的有点心疼


从去年的房企年报来看,亏损的房地产开发商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其中, 河北华夏幸福、上海绿地控股、北京首开股份、深圳华侨城、重庆金科地产和上海世茂等6家房地产开发商的亏损额 ,预计将达到50亿元以上。


特别是河北华夏幸福和上海绿地控股,预期亏损都高达90亿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亏损的33家房地产开发商中,有16家是国企和央企,占比高达48%,这无疑给国有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敲响了警钟。


看今年半年报,作为京城一哥的首开股份依然还未 摆脱 亏损命运,可谓是走进了死胡同啊, 北京头把交椅只用了两年就被华润中海给赶超。


7月9日, 首开股份 公告, 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40,000万元至-190,000万元。 本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负的主要原因是本期房屋集中交付较少,公司营业收入和结转项目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


从2023年开始,四大一线成为各大房企巨头的重点深耕城市,特别是中海,华润,招商蛇口这些资金雄厚的实力派,对很多地方国企地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地产巨头们的排名更迭,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市场信心的风向标。中海地产的崛起,万科的摇摇欲坠,无不预示着市场的不确定性。 而在北京,首开股份、城建发展和住总集团的激烈竞争,更是让这场洗牌显得尤为残酷。



这几年北京市场风云变化,自从万科退出主流竞争之后, 华润,招商蛇口,中海地产三巨头几乎要垄断北京市场高端份额 ,也给北京地方国企敲响了警钟。


首开股份,曾是北京国有房企的领头羊,如今却面临着销售额和市场地位的双重下滑。2018年,首开股份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7.1亿元。 然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降至615.3亿元,短短几年间,规模缩减近半。


首开股份的亏损部分归咎于其联合拿地策略,‌ 这一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公司规模和业绩的快速增长,‌但也导致了权益的平摊 ,‌使得公司在面对土地成本较高时难以有效控制成本,‌从而影响了盈利能力。


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操盘水平的核心问题,为了规模而规模的市场动机在早几年是合适的, 但是在2021年之后的市场环境下,唯有提升操盘与经营能力方可保住利润底线。


另外一个方面, 首开股份自持的商办存量项目运营成本极高 ,这可能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存在,因此在为了资产运营方面,地方国企也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


华远地产:三年累计亏损60亿,直接不玩了


华远地产这个名字在国内房产界也算是挺有分量的 。不过,好景不长,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让华远地产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从2021年到2023年, 整整三年时间里,他们累计亏损高达60亿 。想想看数字足够让任何巨头都感到头疼了。


曾经与soho,万通齐名的地产行业鼻祖级房企 ,如今只剩下一地鸡毛,或许这就是国企的另外一个方面,怎么玩都没事,反正也不用有人背锅。


2023年初,公司内部进行了多次激烈的讨论。 最终,他们决定将房地产业务剥离,把这部分业务和相应的负债都转让给母公司华远集团。



这个决定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个求生的策略。毕竟,如果再继续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华远地产只会陷得更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