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公共外交
中交集团:“一带一路”造旗舰 大道通衢通民心
文·本刊记者 朱梓烨
原载于17年《国资报告》第5期
50年前,中交集团的先辈们在巴基斯坦埋下一颗奇迹的种子,如今已长成“一带一路”上最为繁盛的花园乐土。50年间,从路到桥,从港到贸易区,中交集团不断努力学习、辛勤劳作,与这片土地的主人一道,兄弟齐心,共同建设着“中巴经济走廊”这个“一带一路”上最坚实最稳固的大道通衢。
“是中国朋友修筑了中巴公路,为我们打开了致富之门,他们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和兄弟,让我们以热烈的欢呼声欢迎中国朋友的到来。”巴基斯坦海关小镇苏斯特庆祝国家独立日仪式上,地区长老将象征塔吉克族最高礼仪的毡帽戴在了中交二公局四公司巴基斯坦项目的两位代表头上。
1966年,为了帮助巴基斯坦打通一条对外经济生命线,两国工人在帕米尔高原炸响了开山第一炮,并从两国边界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山口向各自方向修建公路。然而,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的曼赫色拉到我国千年古城新疆喀什,绵延1224公里公路,穿行于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崇山峻岭中,这里区域构造运动活跃、气候恶劣、冻融交替循环、地质病害种类较多,泥石流、崩塌、雪崩、滑坡频发,高海拔多年冻土难题待解,建设资源匮乏,运输条件极差。
十余年时间,中巴两国近2万工人,以数百条人命的代价,筑成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友谊之路。至今,仍有88名中国建设者长眠于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
一路贯通南北,天堑变通途。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给巴基斯坦北部世世代代“与世隔绝”的城镇村落注入了生机。此后几十年,这条大道历经风霜,经受频发的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灾害侵蚀,偶有中断,但它始终见证着中巴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007年,中国承诺帮助巴基斯坦改扩建喀喇昆仑公路,恢复两国中断的陆路交通。中交集团的工人们再次踏上这片令人生畏的土地。目前,一期工程2015年完工,全长118公里二期工程(赫韦利扬—塔科特)正在建设之中。
改扩建工程同样需要不亚于当年的勇气与责任。2008年8月,原吉尔吉特旧大桥突然垮塌;2009年早春,严重的积雪、雪崩“咬断”交通;2010年1月,某处出现特大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巨大堰塞湖;2010年8月,巴基斯坦发生80年一遇的洪灾,2公里公路完全垮塌;2012年5月,某处发生大型雪崩,掩埋道路约150米,致使道路完全中断……以中交集团员工为代表的“中国兄弟”,为受灾的巴基斯坦村民架桥铺路,抢险救灾,送来“救命粮”,打通“生命线”,提出了优化方案和环保措施。
改扩建项目建成后,喀喇昆仑公路交通量翻了1.5倍。从巴基斯坦雷科特桥到中国新疆的红其拉甫口岸耗时从14小时缩短到6小时,交通便利给世世代代以农牧为生的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旅游、零售、宝石开采等产业的勃兴与发展改变了这7.5万平方公里、约1500万人的命运。中交集团下属中国路桥的总经理助理、市场开发部总经理叶成银向《国资报告》介绍,为了这条深处“地质灾害博物馆”里的公路保持通畅,中交集团一直与巴方运维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
阿依木一家八口住在苏斯特一座小院子里,只靠几颗杏树维持温饱。一期工程开工后,阿依木开始在项目部开车,后来做劳务分包,只用三年实践,他便买了一台越野车和一台小卡车,还在当地购地置业。项目建设5年,从无人应聘、消极怠工到成长为成熟的专业工人,大量工作岗位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有人参与建设掌握了多项技能,还学会了汉语。这座海关小镇,也早已告别了破旧的街道,大量商品从这里发往中巴两国,一派繁荣景象。
“巴基斯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朋友。”2013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后,中交集团的项目部已经搬离苏斯特,但苏斯特的人们仍旧像以往一样邀请项目部参加每年的重大活动。
而在吉尔吉特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一位名叫阿里·艾哈迈德的巴基斯坦老人已经在这里守护了39年。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为这位老人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1978年,被中国援建工人打动的22岁年轻人艾哈迈德向当地政府递交了护陵申请,“我会用一生守护这座陵园”。他希望在他去世后,政府能在他的儿子中至少聘用一个,“让我的家庭继续为陵园服务”。
与北部的喀喇昆仑公路不同,巴基斯坦南部港口的建设在西方公司手中拖了近40年。2002年,瓜达尔,这个巴基斯坦南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终于迎来了中交集团的援建团队。历时近3年,经受风吹浪打、克服生活不适、忍受异国寂寞的建设者们从无到有,将巴国西南荒漠地带的海边村落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港口。
建设者们在这里遭遇到了比自然灾害更惊心动魄的情况。2004年5月3日,修建瓜达尔港的中国员工在上班途中,遭到恐怖袭击,3人当场牺牲,多人重伤。项目部接到“紧急撤离”的指令,但是施工现场正在进行码头面层混凝土浇筑,如果停工,将会对工程质量和后续工作带来难以弥补的影响。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项目部人员坚守在现场,当地军警出动水面舰艇、坦克、重机枪护卫。轮班作业一天一夜后,完成浇筑作业,整个浇筑过程“气势恢宏”,如同电影大片。
伤员伤好之后没回国,却又回到工地现场投入工作。一位工程师大腿里留下了永久的弹片,每次过安检都会报警。“勇士”——这是巴基斯坦政府对中交集团员工的称赞。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说:“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你们国家的强大,向你们表示崇高敬意和钦佩!”
一次,吊车把八吨重的港口吹填疏浚运泥管放下来时,在下面指挥的巴基斯坦工人,因没及时跑开而被压在管下。最终,他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不幸去世。他去世前说,不能怪中国兄弟,是我自己不小心造成的。他一贫如洗的老父亲也直接拒绝了工程项目部的补偿:“你们中国人到我们巴基斯坦来是帮助我们发展,我的儿子为你们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生命是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愿他在天之灵安息,我一分钱都不收。”
就是在融入两国人民骨血的互信互爱的信念推动下,瓜达尔港得以高质量、快速、安全地建成。瓜达尔港口建成后,不仅带动了巴基斯坦,尤其是贫穷落后的俾路兹斯坦省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了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内陆国家最近的出海口,正在逐步成为这一地区物流与港口运输中心。
而大家都没想到的是,瓜达尔港与喀喇昆仑公路一道,后来成为全球战略要地的一部分。
从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条北起中国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巴后这一设想进入实施阶段,中巴这对“铁杆”朋友已将“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来打造。
所谓旗舰,既是中巴两国共同打造的“一带一路”战略要冲,也是“一带一路”落地的成功样板,为沿线各地所借鉴。中巴经济走廊使中国西部起点外延,打通了一条重要贸易通道,中国与中东、南亚、欧洲、非洲的贸易往来更加便捷。大道通衢,一个崭新的战略要地率先在“一带一路”上落子,将使中巴两国结成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将为彼此打开新局面。
作为出海口,瓜达尔港地位之重要,无疑是为旗舰中的旗舰。而深耕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50年的中交集团,也率先举起了建设这条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枢纽的大旗。
在一港、一路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后,中交集团提出了“一个扁担挑两端”的思路——基于我国与中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在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差异性,考虑巴基斯坦自由区产业布局,用“中巴经济走廊”连接瓜达尔和喀什,喀什国际内陆港,由公路的建设连通,与瓜达尔港形成港口互动、产业互动,形成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将喀什国际内陆港建设成为瓜达尔港的姊妹港,发展定位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交通贸易物流枢纽、丝路特色旅游枢纽、中西方文化交流枢纽、产业开发孵化基地,喀什也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港产城商一体化联动发展的纽带和引擎。
中交集团采用“地方政府+中央企业+境外园区”的模式,发挥地方政府的产能优势和中央企业的境外市场开发优势,以“联动国内资源、促进联合出海、实现合作共赢”。如今,从瓜达尔深水港一期工程、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到卡西姆国际集装箱码头、卡拉奇集装箱深水港防波堤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上标志性的基础设施和项目途径的每一个村落,处处都留下了中交集团的印迹和传奇。而随着中交集团正在跟进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瓜达尔东湾快速路、瓜达尔水厂电厂、瓜达尔防波堤项目、ML—1铁路、奎达城市轻轨等项目一一成型,渐具规模的“中巴经济走廊”将成为灯塔,守望“一带一路”不断前行。
此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是“只管埋头干活,不管别人评说”,一些西方媒体的误导和当地舆论的误解,以及个别企业鱼龙混杂,使得中国企业的形象不佳且不断恶化,甚至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而据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姚彦敏和中交集团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孙立强向《国资报告》介绍,深耕巴基斯坦50年的中交集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参与者成长为标准的制定者,最重要的,是他们以企业公共外交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用一个个扎实的“里子工程”打造了良好的“面子工程”,讲好了“中国故事”,赢得了当地民心。
在巴基斯坦,中交集团经营任何一个项目,从项目信息的追踪、投标、建设、运营,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要聘请律师进行合规性审查,尽最大可能规避法律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政权几经轮换,中交集团承揽的近百项工程项目没有遭遇严重的法律风险。
中交集团聘用的当地员工约占总数的80%。中方所有员工赴巴前都要接受伊斯兰教相关知识教育,并有系列措施、制度保证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人情。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巴基斯坦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而中方文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巴方每个阶层的员工。这种尊重,促进了中巴员工之间的友谊,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中方员工经常被邀请参加当地人婚礼或重要节日,而且往往被视为重要嘉宾,乐器要等中方到来时奏响,庆典要等中方到来时开始。
每一处建设工程,中交集团几乎就成了当地政府的应急救援队。大桥垮塌、山体滑坡、洪水灾难,中交集团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在平时,他们还定期开放医务室免费为巴基斯坦村民看病,向孤儿院捐赠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向学校捐赠电脑、打印机,并设立贫困生奖学金。2013年10月,中国交建所属中国港湾巴基斯坦办事处设立“员工救助基金”,由中方员工自愿捐款筹集基金,帮助当地雇员解决燃眉之急。在中方员工的感染下,很多巴基斯坦本地员工也积极向该基金捐款。目前每月均有员工申领该基金,帮助百余人次解决了实际苦难。
舍得利他、合作共赢。在这样的信条指引下,中交集团使得“中巴经济走廊”这个“一带一路”上的大道通衢直接筑进了巴基斯坦老百姓心中。在巴基斯坦,始终能听说中国工程师不到宴席不开场的故事,当地人民是把中交集团的员工当作亲人对待。
如今,中交集团满载着这些祝福和友谊,走进非洲、欧洲、美洲等145个国家和地区,打着“中交集团”烙印的“中国故事”也在东非蒙内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斯里兰卡港口城等地一次次被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