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参考消息
纵览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E别的  ·  你「看见」过节奏吗 ? ·  3 天前  
史客郎  ·  印度,全世界都把它看错了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中方:扩大涉欧反补贴调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参考消息

失意 | 黯然离去 哀兮怨兮

参考消息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2-30 22:02

正文


朴槿惠:从“选举女王”到“鸡槿惠”


在已经连续举行了9次烛光集会的韩国首尔光化门广场,一位韩国大叔手拿一只拔了毛的鸡,在世宗大王塑像前,交替用英语和韩语激动难抑地进行“演说”:“朴(Park)槿惠不懂与民意沟通,鸡(Dark)槿惠快下台!”

韩国文化中,鸡有“傻子”“无法沟通”的意义,发音与“朴”字的子音(韵母)和尾音也相似。从“选举女王”到“鸡槿惠”,朴槿惠做了什么,让韩国人如此愤怒?事实上,在“亲信干政”丑闻曝光前,独断专行的朴槿惠就已经有此“外号”。

2016年,是朴槿惠自掘坟墓的一年。执政第四年,表面看起来行驶平稳的国政航船,却遇上暗涌激流,在狂风巨浪的冲撞下,最终失去方向。

朴槿惠的2016年,是她个人和韩国的悲哀。

从年初开始,朝鲜先是于1月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后于9月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并多次进行弹道导弹试射。韩国感受到的威胁“切肤”而紧迫,于是加紧向美国靠近,幻想通过强化军事存在而获得安全感。

身为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展示出异常强硬的对抗姿态。先是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不顾民意反对,一意孤行,言之凿凿为保护韩国安全,实则将韩国绑上美国战车。


朴槿惠此前三年的外交政策,平衡兼顾,游刃有余,得到了中美两大国的支持,取得了不菲成绩。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朴槿惠在执政的第四年突然变脸转身,终落得如此惨境?


分析认为,一是严重误判地区形势,终致再三“饮鸩止渴”;二是唱衰中国经济预期的观点盛行,让一些韩国人选择紧跟美国。在“亲信干政门”丑闻不可收拾、国内压力巨大的处境下,中国渔民成了朴槿惠政府转嫁国内注意力的“出气筒”,韩方动辄诉诸武力暴力执法,甚至开炮袭击中国渔船,更暴露出决策者的短视和昏聩。

朴槿惠在2014年“岁月”号沉船事故后,解散海洋警察厅,将其职能分别移交警察厅和国家安全处,致使海警投入小、执法力度弱化,引发韩国民众不满。而朴槿惠本人在“岁月”号沉船当天“消失7小时”的疑点正成为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

2016年12月18日,朴槿惠的律师团全盘否认9日国会通过的弹劾案,称弹劾程序存在严重的法律缺陷,弹劾案中指出的违法行为“均不属实”,试图争取最后的翻盘机会,但势必会激发更加强烈的民意反弹。

从执政一年时支持率高达62.7%,到2016年10月份因“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缺乏与民意沟通、独断专行等因素降至25%,再到“崔顺实门”曝光后支持率一路狂跌至冰点4%,朴槿惠俨然已经成为韩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最终面临弹劾,继而或将成为韩国第一个因弹劾下台的总统。(杜白羽)


罗塞夫:“从总统府回到悲伤中”


对于巴西来说,2016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巴西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也是在这一年,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被罢免。

对罗塞夫来说,2016年无疑是愤怒和失意的一年。

事实上,早在2015年底,罗塞夫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总统宝座岌岌可危。她的政治夙敌、众议院议长爱德华多·库尼亚于当年12月2日接受了弹劾总统的请求,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拉开序幕。随后库尼亚被爆出在瑞士拥有秘密账户,罗塞夫领导的劳工党暂停了库尼亚的众议长职务。

几天后,时任副总统、现任总统米歇尔·特梅尔公开与罗塞夫决裂。

2016年3月,罗塞夫政治上的导师、前总统卢拉因涉嫌参与巴西石油公司腐败和洗钱案而接受调查。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成为巴西国内大规模示威游行的导火索,数百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贪腐丑闻,高呼“罗塞夫下台”。

随后,罗塞夫任命卢拉担任内阁部长。反对派指责政府想通过内阁部长享有的豁免权,帮助卢拉逃避司法调查和刑罚。在卢拉被任命的第二天,巴西利亚联邦区法官就暂停了他的职务。巴西各地示威活动继续,数万反对派支持者抗议任命卢拉,另有20多万执政党支持者在55座城市举行了支持政府的游行。

以倔强、不低头著称的罗塞夫向公众表示,她绝不辞职。“这是一场政变。”她说。

此后不久,执政联盟中的最重要成员、在国会参众两院中占有最多议席的巴西民主运动党宣布退出政府。罗塞夫在政坛上更加孤立。

4月11日,巴西众议院特委会举行表决,通过了支持弹劾罗塞夫的报告。当天流传出来的一段视频彻底激怒了罗塞夫。视频显示,副总统特梅尔已经开始彩排就职演讲。第二天,罗塞夫公开指责特梅尔及他领导的民主运动党通过“政变”将她赶下台。她表示会“战斗到最后一分钟”,并坚信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众议院于4月17日表决通过弹劾报告后,5月12日参议院也投票通过了弹劾报告。8月的最后一天,巴西参议院最终表决通过总统弹劾案,罗塞夫被罢免总统职务,历时数月的巴西总统弹劾案落下帷幕。人们在街上振臂高呼,或喜或怒。


巴西参议院当天还对是否剥夺罗塞夫政治权利进行了投票,由于没有达到所需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支持,罗塞夫的政治权利得以保留。

被罢免后,罗塞夫搬离了位于首都巴西利亚的总统官邸,回到南方阿雷格里港的家中,她的女儿也居住这座城市。和华丽的总统府相比,罗塞夫所住的居民楼简朴老旧。由于罗塞夫的家位于特里斯特萨小区(“特里斯特萨”在葡萄牙语里是悲伤的意思),巴西媒体称“罗塞夫从总统府回到了悲伤中”。

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罗塞夫看上去老了几岁,没有化妆,没有做头发,穿着普通的衣服。她依旧在巴西各地参加集会游行、发表演讲。“巴西发生了政变,5400万选民投票选出的总统被罢免。我感谢今天所有来到我身边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你们给我的爱和力量。”面对指控、同伴的“背叛”、同盟的倒戈,罗塞夫依然在坚持为自己辩护,争取支持。(伍海燕)

卡梅伦:“会想念人群中的欢呼声”


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最新被英国媒体捕捉到的情景不是在某个大场合侃侃而谈,而是在伦敦海德公园“圣诞嘉年华”陪小女儿坐过山车和旋转木马,享受“赋闲”生活。这位英国前首相口才一向极佳,在每周三的议会下议院首相质询中常常口若悬河、恣意挥洒,现在却因为“脱欧”公投这一决定提前离开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从议会离开的那天,他说“会想念人群中的欢呼声”。

作为“脱欧”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的结局似乎是偶然的。“脱欧”戏码并不是英国政治议程的必选动作,却是卡梅伦为了拉拢“疑欧派”赢得连任而立下的承诺。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想要的太多,这个国家本来不必要经历这场动荡。他是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甚至连他卸任时也是英国下台时最年轻的首相。2016年刚刚49岁的他,重新开始做什么都不晚,况且他还坐拥雄厚的政治资本和人脉,除了再当首相——因为英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下台后再上位的先例。

但这一结局也有必然的因素。有人说,卡梅伦“脱欧”公投的失败是因为“严重脱离群众”。


卡梅伦生于伦敦的贵族家庭,是英王威廉四世的后裔,青少年时代在著名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接受教育。1988年,他以优秀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进入保守党的政策研究部门任职,曾经为前首相梅杰参加议会辩论做准备工作。在2001年当选保守党议员后,卡梅伦用了10年时间就当上英国首相,2010年就任时仅43岁。


一切都过于顺利,让他对于英国中下层群众的生存状况和心态缺乏充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贸然推动“一人一票”的公投来决定国家走向,的确是在拿国运和政治前途冒险。第一次,在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他赌赢了。而这一次,由于对英国疑欧情绪的低估,让他最终只能选择“自我了断”。就像他在“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当天所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国家需要新的领导,他不再适合担任这个国家的掌舵人。


卡梅伦很年轻时就站在了政治金字塔的最顶端,实现了所有可以实现的政治成就。他推动“公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治生涯锦上添花,却无视这种大部分政治家都不敢贸然使用的方式所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


将如此复杂、专业、长远的议题让民众通过“体感”的方式来做决定,从任何层面来看都太自满、太草率。如果说卡梅伦是真诚地希望民众做出决定,那么正常来说结果既可能是“脱欧”,也可能是“留欧”,政府应该就这两种结果做出预案。但公投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多,英国依然没有拿出任何成形方案,这足以说明政府对于“脱欧”毫无任何准备。

“脱欧”到底怎么脱,没人知道。这也是谁在台上都必须承担的重担。卡梅伦向媒体宣布特雷莎·梅将接任首相的讲话结束时,回身进入唐宁街10号忘了关随身携带的微型麦克风,直接向外传出他哼着小曲、并下意识地说出“right!”这句话,足见他下台甩了包袱松了多大一口气。

然而,这个草率的决定带来的是英国国运的极大不确定。自公投以来英镑已经大跌超过15%,国际资本对于英国市场已经开始观望,作为英国经济支柱的金融服务业也面临金融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或将不保的阴影。普通民众已经开始遭受通胀上涨的压力,食品和服装价格开始上涨,连英国政府也承认未来两年日子会不好过。从这一点上,卡梅伦难辞其咎。(邓茜)


伦齐:“我的政府经历就此止步”


2016年12月4日,对于伦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当天,意大利就宪法改革举行全民公投。这是意大利总理伦齐的得意之作,如果公投以赞同票居多通过,标志广大民众支持改革,也支持伦齐政府。

但公投失败的结果大大超出伦齐预料。他在推特上表达了“愤怒、失望、痛苦和哀伤”。


这是无法令人平静的夜晚。公投于当晚11点结束,结果毫无悬念,所有媒体几乎立即宣布“公投失败”,伦齐将辞职。反对阵营连夜庆祝狂欢,伦齐则在新闻发布会上黯然宣布:“我的政府经历就此止步。”随后,媒体将意大利公投失败与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列为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


这对于仕途一向顺利而又好运连连的伦齐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即使民意调查一再预测反对阵营可能获胜,伦齐还是反复表示期待使特朗普获胜的“沉默大多数”也会在意大利产生奇迹,更何况媒体预测几百万海外意大利公民的选票多数是赞成改革的。

伦齐从不相信会失败,也从来不愿认输,这些特质在他小时候便有充分表现。伦齐1975年1月11日出生于文艺复兴的故乡佛罗伦萨,他自小能言善辩,大学没有毕业就加入了意大利人民党,为普罗迪竞选活动造势,正式开始从政生涯。

很快,他被誉为政坛新星、杰出青年、“改变意大利的最后希望”。他也不负众望,29岁在佛罗伦萨省出任重要职务,34岁当选佛罗伦萨市市长,38岁成为意大利民主党总书记,39岁成为意大利总理。

伦齐政府2014年2月接掌权力之后便启动了系列改革。宪法改革是政改的重要一环,伦齐志在必得。

然而,失败的结果对支持阵营来说还是爆了大冷门。因为意大利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亟待改革。按照伦齐的意思,宪法改革简单说就是要使未来的政坛稳定。历史上,意大利政府总是走马灯式地轮换,造成一次又一次政府危机。如果政府能够稳定,能够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改革的各项措施也就能够顺利推进。

但是,伦齐设计的宪法改革具有很大争议,对这样的改革“说不”确实体现了一部分民意。12月4日,在一处投票站,一位名为罗贝托的投票者投下了反对票。他说,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他认为,所谓宪法改革实质上就是剥夺参议院的权力,未来的政府总理可以通过众议院获得更大权力,这违反民主制度中的制衡原则,也有违二战后多党派元老制定宪法的初衷。

这次,伦齐犯了致命的错误:他的过于自信和把民意当赌注,使反对派找到了破局的钥匙。一经煽动,选民便脱离了公投是“支持”还是“反对”宪法改革的主旨,把公投当作向伦齐投抗议票的机会。


伦齐在穿梭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未来”和“现状”。他不停地问:你们要光明的未来,还是要固守停滞的现状。对现状强烈不满的民众认为,停滞的现状正是政府不作为的结果。尽管伦齐强调不应把公投“个人化”,但为时已晚。许多人仍不明白伦齐为何要动公投。有评论者认为,从得意到失意只有一步之遥,伦齐在公投中的大比分落败将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堪回首的经历。(王星桥)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推荐文章
BIE别的  ·  你「看见」过节奏吗 ?
3 天前
史客郎  ·  印度,全世界都把它看错了
4 天前
参考消息  ·  中方:扩大涉欧反补贴调查
4 天前
心理语录  ·  对你好的人,不是欠你什么!
7 年前
科尔沁都市报  ·  你知道看球的时候应该吃什么吗?
7 年前
东方历史评论  ·  访谈|顾彬:宋朝是近代的开始
7 年前
治愈系心理学  ·  愿你走过一场青春,还留有三分纯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