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红卫兵现在都去哪儿了 |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策
1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就是”画蛇添足”那个故事,现在还演变成了一句公众知晓率极高的成语,意思是劝诫人们做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
如果再紧接着问以下问题,
这个故事是谁讲的?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在什么场合下讲的?
它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
平常我们总是以批评的态度来看待这个故事,有没有正解过这个故事?
真的知道这些后,画蛇添足的真是含义就会更明了。
2
这个故事是有历史来源的。
公元前323年,韩、魏、赵、燕、中山五国互相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事件,是由魏国公孙衍发起的,以魏国为首的五国进行合纵联盟,这件事令秦、齐、楚三国非常不安。
齐国用外交方法,打压中山国的计谋没有取得成效。
但是楚国的大将昭阳带兵进攻魏国,连破八城,准备再乘势进攻齐国。
此时,说客陈轸奉齐威王的使令,去会见昭阳。
二人一见面,陈轸先是对楚军取得的胜利进行了一番祝贺。
然后,从楚国的法令说起,问道:“按照楚国的法令,歼灭敌军杀死敌将,可得何等官爵的封赏?”
“官为上柱国,爵为执珪。”昭阳回答说。
“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呢?”陈轸问。
“只有令尹啦!”昭阳回答。
“令尹确实尊贵,但是楚王却不曾设置两个令尹呀!”
陈轸随后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紧接着又说:“现在将军帮助楚国攻魏,消灭了敌军,杀了敌将,占领了八座城池,楚国的军队还没有疲惫,将军还想攻打齐国。齐国很怕将军,将军显显威风也够了,将军的英明已经到达顶峰了。要知道,战无不胜的人,要是不懂得适可而止,将招来杀身之祸,官爵将归属后来的人,就像‘画蛇添足’的人一样。”
昭阳于是停止攻齐,收兵回国。
这次带着任务出行的陈轸,讲了一个故事,避免了楚齐两国间的一场流血冲突,为齐楚之间换来了暂时的和平。
3
看到这里时,我们可能又会产生疑惑,楚昭阳这个人是不是昏聩智商低,让陈轸给骗了?
还是陈轸这些话背后的道理太厉害了,吓得昭阳不得不退兵?要不,咱们先试着对这两个人分析一下。
(一)陈轸这个人,说客中的顶尖高手。他以齐国人侍奉秦惠文王,后因和张仪争宠失败,转事齐、楚,曾在秦齐楚三国当国谋士,均很受信任,最终还被楚怀王拜相封侯。
他在说客这个群体里面也有立足之地,不仅在本职工作上忠勇有谋、尽心尽力,又对楚、秦、齐、魏均有贡献;他可以朝秦暮楚,在秦楚两国之间来回的跳槽,却依然能够被投靠君王所信任,不像那个历仕四朝十君的官场不倒翁冯道,被后世骂为贰臣;他曾位极人臣,虽然没有身佩多国相印,但也被楚怀王拜相封侯;他虽然没有领兵上阵,却凭口舌之利,帮助齐国退楚军,让齐韩魏赵取得联合攻秦的胜利;在秦韩大战中,给楚王献缓兵之计,坐山观虎斗;帮公孙衍出了一个大造声势之计,让其因名得利,轻佩魏燕赵齐四国相印;他为君王所出的主意也算是顶级的,宋明学者也多认为其谋略绝不逊色苏秦张仪;对于张仪割地六百里的政治欺骗,他能像屈原那样尽忠楚怀王,敢逆龙鳞直言劝谏;对于楚王盲目兴兵攻秦,他能奋勇直谏。在劝谏中,他多通过讲故事来劝说的方法,显得更委婉、更理性、更浅显、更容易让人接受,不仅能够化险解谗言,还能阻兵止刀戈;虽然立下不世之功,但却能功成身退,没有像苏秦那样被裂,张仪那样被逐,终得善终。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入武关被秦昭襄王扣留,陈轸于公元前298年再次出山,促成了齐、韩、魏、赵联合抗秦,历时三年,攻入函谷关,危及咸阳,迫使秦国归还所侵韩魏之地。
(二)楚昭阳这个人,楚国将领,楚昭王后裔,当时的楚国牛人。公元前334年,曾俘获并杀死了越国国君无疆,越国从此衰败不起,并向楚国朝贡。楚威王曾将“和氏璧”赐给了他,名闻天下的张仪最初也是他家的门客。公元前323年,率兵攻魏,连破八城,因战功,从军队的最高长官上柱国官升楚国军队和政府的最高长官令尹,在楚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昭阳退兵不久后,在封地病死。由此,我们能看出楚昭阳绝非平庸之辈。
(三)“画蛇添足”这个故事背后,还有一些没有明说的道理。战国时期的说客,多借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将那些事关着个人兴衰荣辱、国家命运前途的高深道理,转化成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以平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劝说君王将相们作出明智的选择,如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来讽谏齐王的邹忌;通过忠心却遭毒打的侍妾,来向燕王表达自己的忠心苏秦;甘茂用曾参杀人故事,与秦武王订立了息壤之盟;郭槐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市马骨的故事,建黄金台,招来了乐毅、苏秦和邹衍三个强人;冯谖以集市为比喻,向孟尝君解释攀贵附富乃人之本性……这些故事的生命力很强大,不仅在今天的史书记载能找到踪迹,更甚的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的口头禅,就像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它表面上是从昭阳的个人前途开始说起,好像抓住了个人利益得失这一问题的关键,给楚昭阳出了一道选择题:攻齐,不但不会增加个人利益,反而可能会损害个人利益;退兵,对个人利益绝对没有任何损害。楚昭阳为了个人的利益,选择了退兵罢战。
4
如果我们再联系其他历史事件来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一是,劝楚昭阳通过自污来自保。当个人功业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如果还想获取功业,那下一步的目标会是什么呢?你懂的!楚昭阳他也担心,如果有人在楚王面前再说一句“世人只知楚国有昭阳,而不知楚王”时,那杀伤力可想而知。退兵,就是向世人宣示,自己很看重目前的位置,甘愿为臣,是个官迷,不是权力迷,没有要当老大的非分之想。
二是,对陈轸这个人有所顾虑。陈轸不仅是辩才强,更是见识超群,作为秦、齐、楚国君的座上宾,身份特殊,对楚国国君甚至于国内外的总体局势看得都很清楚,谁知道这次作为齐使的陈轸到底是那种身份?到底是奉了楚王还是齐王的命令?最简单的方法,听人劝,吃饱饭;兼听明,没坏处;取中庸,保长久!
三是,楚昭阳不仅是一个能领兵打仗的将军,还是一个治国理政的政客,他肯定也清楚,无论仗应该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除非有本事灭国,否则都得回到谈判桌前。双方能在友好的气氛中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岂不是最好?况且,当时这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谁都还没有能力能够吃掉对方,战略态势属于僵持阶段,还真不一定能打赢齐国。
四是,楚昭阳手下肯定也有能人,张仪不就曾在他门下混过吗?在外领兵的大将被部下逼迫篡权的事情层出不穷,后世赵宋在陈桥搞的黄袍加身,汉高祖时的赵王敖被废就是因为臣子贯高他们背后私自搞谋反,楚昭阳也担心自己的手下们做出一些让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只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功臣,不愿意在楚国搞夺权内斗,不愿意将楚国带入混乱!
五是,陈轸的一席话惊醒了梦中人,书面上记载的是一个故事,背后不知道陈轸都给昭阳说了什么?当商鞅为避祸远走他国不被接受后,各国的权贵们可能就会重新考虑自己在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方式,会想办法给自己留条后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记载,不排除是经过两方推敲揣摩之后向世人公开声明的舆论宣传公报,以表面的平凡混浊隐藏了双方的智慧。或许,放弃进攻齐国,就是齐国对未来昭阳可能遇难时提供政治庇护的交换条件,谁又能说得清呢?
六是,“画蛇添足”这个故事,正是因为画快的没喝成酒才更有启发意义。他能不知道蛇没足吗?不可能,他只是装傻掩心机,君不见现在经常会看见打假拳、踢假球、真人秀。一壶酒值得争吗?不值得,在实惠面前采取忍让放弃的态度,这叫小事糊涂大事明白,他已经看到了周围那一双双恶狠的睁得很大的眼睛在看着他,他才不愿意搞那种“一家富贵百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还要进行一次装傻表演呢?我们只要从他是主动参赛主动让酒、主动参赛被动让酒、被动参赛主动让酒、被动参赛被动让酒这四个方面想一下,大概心里就会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快而没喝,不留痕迹;貌似很傻,实则圆滑。这是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想得出来的!
小故事,大道理;
知道前提,才能想通。
楚昭阳是明白人,陈轸也是明白人,他们用了一个故事,打了一个哑谜,堪称中国权谋的经典之作!
然后画蛇添足却背了这么久的黑锅~
文|木林
微信公众号 木林随笔[MULINsu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