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湖南卫视引以为傲的自制能力,是软肋还是盔甲?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12 00: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李汉谟;来源 | 同相(ID:tongxianging)


2017年,湖南卫视上星20周年。在湖南卫视最“鼎盛”期间,央视、浙江卫视等平台却纷纷选择用“制播分离”来与之对打,与此同时,《中国好声音》等外制爆款的出现着实也让湖南卫视“心凉半截”。有改革的勇气,才有发展的动力。“敞开大门办卫视”的策略,如今看来好似“釜底抽薪”的举动,实则“绝处逢生”。


东方卫视出身的田明创办“灿星制作”,可《中国好声音》并未如想象般顺利落户老东家,却向浙江卫视转道而行。然而,一份“对赌”协议彻底改变了这一后进卫视的命数。 在彭侃看来,高度市场化的平台运营机制,是浙江卫视高速发展的主因。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也表示,“优质资源因市场化涌入台内,也激发了内部生产活力,内部团队+开放办台的理念,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浩浩荡荡的制播分离热潮,将全国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裹挟进了这新一轮的广电传媒改革。业界似乎都在等待——湖南卫视的大门,到底会在何时被叩开?



1

“开门办台”,与“自练内功”



当参与制作的社会玩家越来越多,或倒逼或自愿的“开门办台”成了大势所趋时,岿然不动的卫视老大哥湖南卫视,却在一片喧嚣中自练内功,好不淡定。


要知道,在湖南卫视影响力“赶超”央视的几年,作为国家官方电视台的央视也已难得的“放下身段”。2013年,中央电视台联合灿星制作、光线传媒、唯众传媒等多家台外节目制作公司,推出了《舞出我人生》《梦想星搭档》《开讲啦》《超级减肥王》《是真的吗?》等多档获得了高收视、好口碑的热门节目。


不久,江苏卫视的合作名单里就出现了易骅、杨文红和王培杰,《我去上学啦》《我们15个》等与视频网站合制节目登上东方卫视;在龙丹妮与《燃烧吧少年》掀起一波舆论后,湖南卫视最为强劲的几家竞争对手终于纷纷浮出水面。


2015年底,一场名为“加速中 更青春”的发布会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波澜,据时任湖南卫视广告部主任宋点介绍,因为节目量太大,2016年湖南卫视将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来开发节目,由湖南卫视与蓝色火焰联合制作的《旋风孝子》也作为头炮定档2016年一季度。节目由曾在《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等爆款项目中担任节目顾问的金荣希领衔操刀——虽然加入了蓝火,“金大叔”却早已在芒果团队中备受信任。



直到2016年底,湖南卫视才放出另一档合制节目《头号惊喜》(与兴格传媒)。2017年,《向往的生活》(与合心传媒)与《七十二层奇楼》(与盛唐时空)分别在Q2、Q3登陆湖南卫视。事实上,在周末黄金档与次黄档中,每季最多只有一档联合制作,保证了自制节目的严格控盘。


看似“开门办台”的湖南卫视,实则走出了稳健妥帖的一步。


2

软肋,与盔甲



对自制,湖南卫视有种骨子里的安全感。


事实上,湖南卫视也是最早采用并实现制片人中心制的卫视频道。 早在2001年,湖南卫视第一次改革中就开始全员竞聘制、栏目制片人制、栏目淘汰制,制片人以“决策提速、协同加强、责任到人、机动作战、执行为王”为原则,全盘掌控节目制作。


他们可分可合,灵活机动。在鼓励每个人做执行制片人的制度下,不少团队根据不同项目分解出来,如操刀《一年级》的徐晴团队出身于《变形计》,操刀《全员加速中》的许可团队则来自于洪涛《我是歌手》的班底。



从最早的“八大金牌团队”,到如今——刘伟、沈欣、刘昕、许可、罗煦明、张丹丹、陈鹏飞、王琴、杨霖、潘瑞芳、刘蕾、王恬、吴娈、余淑君、李哲、刘建立、孔晓一、严典雅、卞合江、秦明、罗强良、梁书源、刘庆荣、徐勍、陈歆宇、单丹霞……等30支左右的成建制团队——湖南卫视已集结了最大规模的卫视自制班底。


大型综艺时代,不同团队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2012年,时任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的宋点打破了独立制片人制,为当时只有10个人的洪涛团队配备了64名精英制作《我是歌手》, 由此,在湖南卫视节目制作中心主任一级人物的统筹下,湖南卫视多个团队合作越发频繁,集合多个团队进行大军团作战的节目也层出不穷。由洪涛监制的《全员加速中》就集结了许可、都艳、刘蕾、张丹丹四大团队。



在这里,他们既有个性,更有共性:对不同类型节目的敏锐造就了每个团队的不可取代;而快乐进取的工作态度、做节目时候的拼劲、荣誉感为先的价值观、善于发掘和创新的敏锐思维、时刻迸发的激情,则是属于芒果全体团队的“霸蛮”之气。


在这里,他们既有竞争,更有合作:湖南广电一楼的大屏幕上,24小时滚动着的收视排名是团队间比拼的警钟;而无论哪个团队有需要,其他团队都可以倾囊相助。


这是市场化团队的软肋,却是湖南卫视的盔甲。


3

饮鸩止渴,与内圣外王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打理好我们自己的人才小环境小生态,但实事求是地讲,也有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同样是2015年底,时任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在采访中如是说。


杨晖、易骅、陈晓东、张一蓓、樊旭文、谢涤葵、王平、廖珂、龙丹妮……离职潮撬开制播分离新大陆,作为“中国电视黄埔军校”的湖南卫视,是否还能常立潮头,不负青春不负卿?


有人说,湖南卫视一个最大的难题在于机制。湖南卫视的成功得益于制度的开放和支持,而几家后进卫视之所以能够直逼湖南卫视,原因就在于机制上的开放程度已经领先于湖南卫视。也有人说,湖南卫视能走到今天,得益于一整套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各种保障,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马栏山创意人才的闭环。


“鲶鱼效应”是必要的。然而,有里有面才是王道。


湖南卫视长期以来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代表,1997年《快乐大本营》和《还珠格格》,2005年《超级女声》,以及近年《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和《宫》系列。这些自制爆款的出现,不但带来了高收视、高收益,也带来人才团队的井喷、产业链的形成。



这也是为什么湖南卫视2005年可以凭借《超级女声》实现卫视登顶,并带动一系列产业上下游的台属公司。对于更多以“现象级”节目崛起的其它卫视来说,“爆款”的威力不可低估,却也很难“以点带面”“以点破面”—— 因为对于自制来说,“爆款”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土壤、机制、团队的全面成熟,这种成功“有里有面”,有传承有发展,有过去有未来。



以这个逻辑来看,浙江卫视以“跑男”等现象级节目为突破,带起一支支自有制作团队;东方卫视推行独立制作人制,在与社会化公司的合作中派驻自有团队,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逻辑?


内圣外王,抑或饮鸩止渴。厮杀江湖,只在一念之间。


行业而言,平台制胜;平台而言,内容制胜;内容而言,人才制胜;人才而言,生态制胜。反之,逻辑仍然成立——将平台优势作为最终比拼标准,是一切电视平台的宿命。今日,当我们担心平台被“做空”时,是否也会更加理智清醒地看到内容公司的未来命数?


毕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