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颗青杏  ·  “不肯加班?回家抱孩子去吧!” ·  18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九章快讯」Meta大裁休长假的员工! ·  5 天前  
于小戈  ·  他俩也离??就问内娱还剩谁没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60岁到70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睡觉、锻炼,而是做好这4点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09-09 07:00

正文

作者 | 深海

来源 | 读书369(ID:dushu369com)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

“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绪,这场人生,你就赢了一大半,其余的其余,上天自有它的安排。”


人生短暂,仅此一次,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值得的事。


行至晚年,历经世事沧桑后才渐渐明白:身上无病,心上无事,眼里无怨,就是后半生最高级的炫富。


60岁到70岁这十年,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睡觉、锻炼,而是坚持这4件事。


低配生活,克制自己的欲望


一位作家曾提问大学教授:“什么是理想的生活?”


教授的回答,令他幡然醒悟:


“到了某个年纪你自然就会顿悟,身外之物根本没那么重要。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实、最稳定的。”


一个人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累积了多少物质或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是知名的大语言学家,却常年住在破败不堪的小洋楼里,五口人住两间半房子,后来一家人搬进了公寓,面积也很小。


周先生曾写《新陋室铭》自嘲: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虽然居住环境差,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知足常乐,彼此温暖,日子也过得无比幸福。


生活中,周有光先生的饮食起居也十分简单。


饮食上他吃得很清淡,从不吃油腻的肥肉,主要以牛奶、鸡蛋、青菜和豆腐为主。


平日里,周有光先生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每天按时早起后,他会出门在景山公园散散步锻炼身体,再回家看书、工作。


比起物质上的欲望,周老先生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修养上。


低配生活、高配灵魂的生活态度,使得周老先生的内心十分富足,也是他活到112岁高寿的关键所在。


经历得越多越明白,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唯有驾驭内心的欲求,在物质上追求简约,内心保持平和与从容,才能真正体悟生命的真谛,让身体和心灵都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很喜欢杨绛的一句话:“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人生的本质其实极为朴素,不过是一日三餐能够温饱,夜晚可以安眠于一床之宽,其余种种皆是浮华与冗余。


在未来的日子里,该看开的看开,该放下的放下,让心灵解脱重负,方能心无挂碍,活得自在从容。



拒绝内耗,远离消耗你的人和事


北大心理学教授毛利华,曾发表过一场关于身心健康的演讲。


教授指出,提到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人都明白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日常饮食的重要性,却忽略了“社交”的作用。


而实际上, 社交质量对一个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


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能在生活中互相增添乐趣,也能为彼此提供高能量的情绪价值。


管理健康的最好方式,是远离低质量的圈子。


莫言有一次请友人吃饭,餐后他看到还有一些剩余的烤鸭,出于珍惜粮食的本能,便继续享用。


却被友人偷偷议论:小家子气,请客还必须吃回本。莫言感到颇为尴尬与不自在。


不久后,莫言再次请客,他特意吃得文雅而缓慢,然而,却意外引来朋友们的另一番戏谑,嘲笑他故作姿态、假装斯文。


莫言这才明白,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他人的议论与评判。


于是他下定决心远离这帮朋友,把时间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生活也变得更加舒坦自在。


生活中,面对三观不同的人,我们所有的解释都只是浪费口舌、自我消耗,时间长了,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与其消耗精力,不如主动筛选,择诚而处,择善而交。


正如查理·芒格曾说过:

“总有一天,你会非常倒霉地和一头猪掉入泥潭,你能做的就是赶紧上岸,而不是在泥潭里跟猪打架。”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负能量的空间中,为周遭眼光所累,为外界非议所役,只会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只有及时抽身,靠近滋养我们的人,才能重拾信心与力量,活出另一种精彩人生。


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聊聊天、下下棋,晨运养身、喝茶养性。


轻松愉悦的社交关系,如同甘霖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身体也会如沐春风,随之保持健康的状态。


纪伯伦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


人老了,一定要远离消耗自己的人和事,把精力和付出留给值得的人,彼此扶持,互相滋养,才能身心康泰、情绪安宁。



专注自己,不过多操心子女


冯唐曾在《有本事》一书中写道:

“我和我老妈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我和她在两个相邻的小区,相隔八百米。


如果有事,我能马上飞奔过去;如果没事,一碗热汤面端过去,到她门口不会凉。”


诚然, 父母子女之间,最恰当的相处方式便是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各自拥有独立的空间,又能相互牵挂,一碗热汤适时送达,既不过热烫手,也不至冷却无味,温度恰到好处,温情也恰如其分。


电视剧《婆婆来了》中,王传志迎娶了北京姑娘何琳,两人婚后生活很幸福,何琳偶尔跟婆婆见面一次,婆媳关系也还算融洽。


但王传志的母亲王美嫦,性格十分强势,她将老家几亩地全部卖掉,带着一家老小进城投奔儿子。


婆媳二人性格差异大,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就连夫妻二人小打小闹,王美嫦都要插手,甚至和儿媳扭打起来。


毫无边界感的婆婆,让何琳对这个家失望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小两口走到了离婚的结局。


与子女之间,保持距离才能让彼此都过得舒服,两代人强行搅合在一起,对双方都是负担。


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


作为父母,永远无法为孩子安排好一生,子女长大成人后,应学会适度放手,不要和子女走得太近。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将孩子视为生活的全部,而是懂得为彼此保留一些空间,既有亲近感,也不失分寸感。


《山河故人》中曾说:“每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父母子女同行一场,是孩子成长的旅程,也是父母自我修炼的过程。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把握当下,过好属于自己的幸福晚年。



稳住心态,允许一切发生


很认同一句话:

“一个人最好的养生,不是早睡早起,更不是跑步健身,而是养情绪”。


心情不好,任凭护肤佳品再多,也难掩岁月的痕迹;纵有灵丹妙药在手,也难保身心之全然康健。


唯有妥善管理情绪,稳定心态,才能走向更加充实、愉悦的人生。


林清玄曾提到,一个朋友请自己题字,想挂在新房客厅,他思虑许久,题了“常想一二”四个字。


朋友不解,林清玄解释道: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除去那八九成不如意的事,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