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央视春晚,张艺谋执导的节目《秧BOT》引发全民狂欢。舞台上,一群身着红背心的机器人扭动“机械腰肢”,转动手绢跳起秧歌,笨拙中透着灵巧的“反差萌”,让观众直呼“上头”。
这场看似娱乐化的亮相,实则是中国四足机器人技术的一次高调宣言。央视网评价:“这不是一场秀,而是一次硬核科技的实力检阅。”
节目播出当晚,#机器人跳秧歌#冲上热搜,相关表情包刷屏社交网络,而这场“人机共舞”背后的主角——宇树科技H1机器人及其创始人王兴兴,也一夜之间从实验室闯入大众视野。
市场反响更是立竿见影。
春晚次日,宇树科技官网流量暴涨,其京东旗舰店内的万元级机器人销量一周内翻数倍,海外订单激增。
如果说2025年春晚是宇树科技“破圈”的起点,其此前积累的技术势能早已蓄势待发。
2024年2月,宇树科技完成10亿元融资,创下国内机器人行业年度最大单笔融资纪录;同年4月,英伟达GTC大会上,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亲自展示的9台人形机器人中,宇树H1作为唯一中国代表,与特斯拉Optimus同台竞技。
英伟达GTC大会
同年8月的“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售价9.9万元的量产人形机器人G1单腿跳跃、对抗推搡稳如泰山的视频,在X平台被马斯克转发:“中国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性价比。”
从“春晚显眼包”到“全球硬通货”,王兴兴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让机器人比智能手机更普及”——这位自嘲“英语挂科专业户”的90后创业者,正试图用“抠门”到极致的低成本策略和电驱技术革命,将波士顿动力
(一家机器人设计与制造企业)
们坚守的“实验室贵族”,变成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伙伴”。
而这场逆袭背后,是一个“偏科少年”用自驱力对抗偏见,以草根身份挑战行业巨头的二十年孤勇。
“笨小孩”的逆袭
2000年,浙江宁波一间普通民宅的院子里,一个瘦小的男孩蹲在地上,专注地摆弄着废纸板、塑料瓶和旧风扇叶片。
他用胶带将叶片绑在四轮小车顶部,对着风口一推——“风力小车”歪歪扭扭地冲了出去。这是10岁的王兴兴人生中第一个“发明”,也成了他对抗“笨小孩”标签的无声宣言。
“小学老师说我数学好,但英语单词十个错八个,脑子不够用。”
初中三年,他的英语试卷几乎次次以“补考”收尾,可他的心思却从未闲着。他从废旧铁皮、航模电机和自制电路板中生出一腔奇思妙想,最终做出一台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某个午后,他在楼道里点火测试,轰的一声火光蹿起,险些将邻居家的纱窗烤出个窟窿——惹得人家直奔他家门口叫骂。他却像个偷吃了果子的孩子,羞赧地挠着脑袋,眉眼间藏不住得意。
到了高中时期,王兴兴最爱化学课,他沉迷电解水实验,有一次,他因忘记关闭设备导致氯气泄漏,整栋楼弥漫着刺鼻气味。班主任气得发抖:“再搞下去,你迟早把自己毒死!”
这些“黑历史”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现实: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体系里,一个动手能力超群但严重偏科的学生,注定是“失败样本”。
家长会上,英语老师当众断言:“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王兴兴的高考成绩单印证了这一点——他勉强挤进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入学排名倒数第二。
但教育的筛子,永远筛不掉真正的自驱力。
大学期间,王兴兴的宿舍床铺上,堆满了机械手册和二手零件。
没有实验室资源?
他花200元淘来手动钻头和废金属,趴在地上打磨齿轮;
没有数控机床?
他用砂纸蹭出轴承弧度,双手磨出血泡。
大二那年,他攒出一台双足机器人,关节电机用的是淘宝9.9元包邮的航模配件,行走程序写进二手单片机。
“成本比电风扇还低。”他咧嘴一笑,露出理工男特有的“抠门式骄傲”。
这种“低成本暴力研发”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迎来爆发。
2015年,还在上海大学读研二的王兴兴,带着自研的四足机器人XDog参加“上海大学生创业大赛”。
这台机器狗的关节电机是航模改装,控制系统代码全手写,总成本不足2万元——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千分之一。评委惊叹其运动灵活性,当场给出高分,王兴兴赛后荣获二等奖和8万元奖金。
做出XDog后,王兴兴曾尝试联系投资人,却遭遇现实冷水——尽管技术惊艳,但市场对四足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充满质疑。
2016年,26岁的他最终决定暂时放下创业,南下深圳加入大疆。这一选择看似背离初心,实则是他“曲线救国”的算计:在无人机巨头的工作环境中,打磨供应链管理和量产能力,为未来积蓄弹药。
这段在工业一线的淬炼,也让他更加笃定一件事——技术的生命力不在论文里,而在真实场景的反复摔打中。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读博士?为什么不去欧美顶尖学校继续深造?”多年后他回应,“搞学术要等经费,不如自己动手快。”
王兴兴的这句话,无意间戳破AI时代的隐秘规则:
当精英们沉迷于完美履历和顶级期刊时,草根创业者正用自驱力撕开技术垄断的裂缝——他的电驱动方案比波士顿动力早一年公开;他的“抠门哲学”让机器人成本砍掉90%;他的“挂科学历”反而成了打破路径依赖的利器——因为没被标准化教育驯化,所以敢用最野的路子,解最难的题。
“抠门极客”,全球销冠
2016年8月,深圳某城中村的车库里,26岁的王兴兴正蹲在地上组装零件。
他面前的“工作台”是一张二手折叠桌,桌上堆着从华强北淘来的电机、自制PCB板和半包吃剩的方便面。这里没有无尘车间,没有自动化产线,甚至连空调都没有。只有一台老风扇对着电烙铁吹风降温。这是宇树科技的第一个“研发中心”。
此时的王兴兴,刚结束在大疆的短暂任职。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
2016年7月,XDog的设计视频意外在科技圈疯传,一位天使投资人主动找到王兴兴:“给你200万,把实验室玩具变成商品。”
用融资租下这间车库时,王兴兴对合伙人说:“咱们得抠到极致,每一分钱都要变成机器人身上的零件。”
宇树科技的“抠门基因”,从第一台量产机器狗Laikago身上可见一斑。
Laikago机器狗
2017年,当波士顿动力以7.45万美元
(约48万元)
天价出租Spot机器狗时,王兴兴将Laikago定价2万美元,仅为前者3%。
为压成本,他干了几件“惊世骇俗”的事:
自研核心部件:抛弃昂贵的工业电机,采用低成本外转子无刷电机,大幅降低动力系统成本;
极简设计:坚持“一物多用”原则,通过结构优化减少冗余零件;
开放生态:提供SDK接口吸引开发者,加速算法迭代。
结果——
Laikago在YouTube测试视频中负重400公斤拉5人,被海外极客圈封为“穷人的波士顿动力”。2018年,一位硅谷工程师拆机后发帖:“它的关节电机成本不到100美元,但性能堪比3000美元的Harmonic Drive(谐波减速机)。”
Laikago在YouTube测试视频
低成本只是起点,真正让宇树科技杀出重围的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产品技术秀”和“价格绞杀战”。
当波士顿动力向五角大楼推销军用级Spot时,王兴兴的出海首战却选在了美国高校和极客圈。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狗Spot
2019年,宇树科技将Laikago的进化版——四足机器狗Unitree A1推向海外市场,定价不超过1万美元,仅为波士顿动力Spot的1/7。
在Kickstarter众筹平台上,Unitree A1迅速引发关注,极客圈将其称为“开源革命的里程碑”。
市场策略也很快奏效——Unitree A1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谷歌X实验室等机构的采购对象,其50%的订单销量来自海外。
“他们买的不是硬件,而是一个低成本试错场景。”宇树海外负责人总结道。
四足机器狗Unitree A1
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宇树科技推出机器狗Unitree Go1承担铁饼回收等任务,摄像机拍到它被铁饼砸歪头部仍踉跄工作的画面,#机器狗狂奔捡铁饼#话题阅读量瞬间破千万,评论区调侃“比社畜还能忍”。
2024年5月13日,宇树科技又推出全球首款9.9万元内量产人形机器人G1,其腿部动力比特斯拉Optimus高出15%,售价却仅为后者1/3。东京大学一教授,拆解后惊叹:“它把波士顿动力坚持的液压系统,变成了乐高式电驱模组。”
宇数科技人形机器人G1
特斯拉Optimus第二代机器人
2025年央视春晚,宇树科技趁热打铁,让Unitree H1机器人在张艺谋执导的《秧BOT》中扭腰转手绢,令人眼前一亮的机械舞步,意外引爆全网。
节目播出后,相关品牌的京东旗舰店咨询量70%指向“能跳舞的同款”,百度指数暴涨12倍。
宇树科技Unitree H1机器人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数据,到2024年,宇树科技的机器狗销量已占据全球市场近七成的份额。
相比之下,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销量仅为2000多台,差距超过了10倍。而在央视春晚短暂露脸的Unitree H1机器人,售价65万,却一机难求。
当同行还在实验室打磨“完美产品”时,这个“抠门极客”已用成本绞杀战和产品技术秀,将机器人从神坛拽进人间。
硬件狂奔,软件跛脚
2023年8月,宇树科技突然发布人形机器人H1。
其实,这场“突袭”早有预兆。
早在半年前,王兴兴就带着团队拆解了波士顿动力Atlas的所有公开视频,发现其液压系统成本高达20万美元,他当即拍桌:“用电驱替代,成本能压到1/10!”
他们赌对了技术路线——H1的腿部动力比特斯拉Optimus高出30%,研发周期却只有6个月。
从2023年8月发布H1到2024年4月量产G1,8个月实现成本再降80%——秘密藏在“技术复用”策略中。H1的关节电机直接沿用四足机器人A1的模块,传感器和电控系统代码复用率达80%。
“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四足技术的积累,就是人形机器人的胚胎。”
其腿部12个关节电机全部采用自研M107型号,单颗成本仅500元,而波士顿动力Atlas的液压驱动器单价超过2万元。东京大学拆解报告显示,G1的“模块化肌肉”设计使其能像乐高一样快速更换部件,维修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
当硬件技术突飞猛进时,王兴兴也不避讳谈论人形机器人的软件技术短板。
“现有模型能让机器人精准执行‘走到坐标X/Y’‘抓取200克物体’等指令,但一旦遇到‘帮客人倒水’这类开放任务,失败率高达67%。”
一位宇树工程师比喻:“我们造出了超人的躯体,却只装了婴儿的大脑。”
对此,王兴兴也曾对媒体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仅相当于功能机时代的手机。硬件已非瓶颈。若AI突破,4个月我能造10万台。”
为了突破AI瓶颈,王兴兴启动了一场“数据掠夺战”。
2025年初,王兴兴在员工大会上预言:“未来18个月内,全球至少有一家公司的通用机器人AI模型会突破临界点。”
支撑他信心的是与英伟达等合作伙伴的前期试验——通过数千台机器狗在工厂、家庭等场景采集数据,训练模型处理摔倒、碰撞等长尾问题。尽管未给出具体时间表,但他强调:“当通用AI模型突破时,宇树的硬件产能和成本优势将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