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IPO“预告”已出,距离上市还有多久?
自四年前,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下称“荣耀”)脱离华为怀抱后,外界便多次猜测其要“借壳上市”,但这些传闻最终都因荣耀的“沉默”而逐渐消散。
8月5日,荣耀明确回应上市传闻称,公司计划在2024年四季度启动相应的股份制改革,之后适时启动IPO流程。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股改是从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成为上市公司的基本条件之一。但他也强调,
股份制改革本身并不保证公司能够上市,许多完成股改的公司并未上市或不打算上市。
受此消息影响,参股荣耀的上市公司
天音控股(00829.SZ)、爱施德(02416.SZ)当天股价均出现上涨。截至8月5日收盘,爱施德涨停,天音控股涨7.6%。
不过,截至8月6日,两者股价均下跌,天音控股股价下跌3.94%,报收于8.3元/股;爱施德股价下跌6.19%,报收于9.25元/股。
此外,据新媒体“独角兽早知道”报道,一份荣耀Pre-IPO融资计划显示,荣耀拟于2024年递交材料申报创业板上市,
本轮Pre-IPO估值为2000亿元。相较于四年前,荣耀被华为出售时约1000亿元的估值,翻了一倍。
荣耀若成功上市,其背后股东也将与其共享这一资本盛宴。
荣耀IPO迎来“预告”
多家上市公司股价上涨
实际上,荣耀的上市动向,一直颇受市场关注。无论是通过借壳还是IPO,每次传闻一出,总会激起股市的波动。
故事还要从2020年11月说起,
彼时,荣耀从华为独立“单飞”,其收购方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智信”)。出售后,华为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据工商查询平台显示,
深圳智信是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下称“深圳智慧城市”)与30多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
,并于2020年9月成立的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据悉,深圳智信的股东除了深圳智慧城市,还包括深圳市智城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鹏程新信息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这三个股东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深圳国资委。
在荣耀此前的借壳上市传闻中,
“壳对象”包括天音控股、深城交、深振业A、深纺织A等,巧的是,这些企业均是深圳国资旗下的上市主体。
上述“壳公司”从传闻出现到澄清传闻,股价就像坐了“过山车”,从急速上涨到迅速回落。
比如2023年11月21日,天音控股因荣耀的借壳传闻股价上涨6.8%;11月23日,天音控股股价下降10.02%。
尽管对于荣耀借壳上市“狼来了”的故事已上演多次,但二级市场每次都给出了反映。
此次荣耀回应要IPO,并预计2024年启动股改的消息一经发出后,
与荣耀有关联的上市公司天音控股、爱施德的股价再次出现上涨。
截至8月5日收盘,爱施德(02416.SZ)涨停,天音控股(00829.SZ)上涨7.6%。不过,截至8月6日,两者股价又开始下跌,天音控股股价下跌3.94%、爱施德股价下跌6.19%。
值得一提的是,天音控股作为手机分销龙头,其全资子公司天音通信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参与收购荣耀。
天音通信作为荣耀的间接股东
,持有荣耀股东“深圳星盟信息技术”19.36%的股权。而爱施德是荣耀唯一的全渠道零售服务商,2020年曾斥资6.6亿元参与对荣耀的联合收购。
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与荣耀脱胎于华为,自带光环的属性有关外,还得益于荣耀这几年在市场上的表现。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荣耀凭借17.1%的市场份额拿下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
此外,荣耀曾拿下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全年安卓阵营出货量第一。
不仅市场占有率较高,从绝对值来看,荣耀在国内的出货量也在上升
。据Canaly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荣耀以1070万台的出货量位列第三,同比增长4%,力压华为(出货量1060万台,排名第四)、小米(出货量1000万台,排名第五)。
出货量遭遇质疑
与此同时,
从2022年起,质疑荣耀手机销量“有水分”的短视频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
。在B站上,有博主调侃道,你没买,我没买,荣耀手机怎么就成了出货量第一?
在评论区,IP地址为广东的网友评论道,“我们这边的运营商都是充值金额多少,保持在网多久,直接送荣耀系列手机。”但也有网友认为互联网上的声音并不客观,反驳道,“现在的主流互联网上,百分之十的网民发出了百分之九十的声量。”
图源:B站评论区截图
不过,2022年1月,中国移动曾采购了150万台荣耀60系列机型,2个月后,再次采购了200万台荣耀Magic4系列手机。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荣耀就与中国移动交易了两笔大单,总金额或超百亿。
尽管有移动通信运营商巨头的偏爱,但关于荣耀出货量的质疑一直没断。
据财经资讯服务平台“正经社”2023年3月报道称,有数码博主发现,QuestMobile和艾瑞咨询发布的智能终端各个品牌活跃设备数量,2022年6月荣耀仅占比2.7%,而排名靠前的华为、苹果、OPPO、VIVO和小米,分别占比25%、21.7%、19.9%、14.6%、10.3%。相比之下,荣耀的这个指标和高销量难以匹配。
据《南方日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
荣耀的出货量,很多仅仅是从供应链转移到了经销商体系,并没有转化为实际销量。
“荣耀的很多经销商就是荣耀的股东,为了冲量,会在前期大量进货,造成荣耀在短期内出现出货量‘虚高’的情况。”
但对于高库存,荣耀却矢口否认。
在荣耀Magic5发布会上,赵明又一次表示荣耀库存压力是最小的。
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2年年底,荣耀发布了荣耀80 GT。其中,12+256GB版本的售价高达3299元,如今却降到了2099元,一年之间直降1200元。
2023年3月6日,荣耀正式发布新一代旗舰Magic5系列,但超出预期的是,新机的起售价相对Magic4系列
不升反降,直降300多元。
在3月6日的发布会后,对于
荣耀Magic5降价
,赵明回复道,
定价是一个综合的逻辑
,就是看竞争情况、产品情况、看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品牌等等诸多的要素。这种考量很综合,不能用一句话来给一个满意的答复。
8个月后的双11,荣耀Magic5Pro
降幅超过1000元
。对于
荣耀产品降价促销
的行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
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预算。
荣耀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忠诚度。
另外,沈萌还提到“手机消费需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
他表示,本土品牌除个别具有差异化优势外,几乎都是通过“堆料”冲高功能参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如果不进行价格促销,就可能造成滞销、减值。
此外,江瀚还表示,荣耀需要平衡产品降价与经销商的利益,建立更加完善的渠道管理体系来维护渠道商的利益。
不过,从荣耀的经销商天音控股、爱施德的财报来看,2022年,两家公司已经出现了存货、预付账款双升的情况。
2022年,
天音控股期末存货
53.31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加了33.5%。这其中,库存商品从期初的22.46亿元增加到了期末的38.82亿元。且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天数也攀升至23.36天,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15.13天。对于存货的大幅增加,天音控股给出的解释是为2022年春节后的开门红做存货准备。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天音控股期末存货有所下滑
,为51.9亿元,占净资产的195.46%,较2022年年末减少1.41亿元。
此外,2022年,天音控股的预付账款也从期初的27.1亿元增加84%至期末的49.78亿元。
图源:wind 截图
而
爱施德,是荣耀品牌唯一的全渠道零售服务商
,其母公司2022年存货较上一年底同比增加了146%,预付账款从2021年的305万元涨至5.34亿元。
对于
渠道压货
的情况,沈萌认为,荣耀是处于情绪营销中,因此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形象,必须不断推高业绩,当市场需求端不能很好消化产能时,需要通过向渠道压货实现目标,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链条,渠道长期压货不仅会影响经销商的资金周转,也会让没能及时销售的存货减值、最终流回公司形成损失。
“如果荣耀的出货量不能真正转化为实际销量,那么经销商体系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都会增加,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
江瀚也提示到。
经历“阵痛期”的荣耀
能否撑起“高端梦”?
从市场多次传闻荣耀“借壳上市”,到这次,公司承认要IPO上市。兜兜转转的背后,也透露着荣耀对于上市的谨慎。毕竟,除经销商承压传闻“压身”外,荣耀能否在资本市场讲一个好故事,更是不少投资者所关注的。
对标已经上市、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来看,荣耀的品牌布局似乎还不够广泛。
目前,小米已形成多元化业务。2022年,其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1672.17亿元、797.95 亿元、283.21亿元和47.11亿元,占比分别为59.71%、28.49%、10.11%、1.68%。
但和小米不同的是,目前荣耀的核心业务仍以智能手机为主,并衍生出类似于个人PC、智能手表等业务。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
分析道,从荣耀的整个品牌布局看,
荣耀的消费者高认知度/点名率产品线较窄,仍集中在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产品。
尽管荣耀也有PC产品线、智能家居产品线和车联网产品,但仍处于品牌含金量及规模的爬坡期,为荣耀创造的应收比例不高。
另外,与OPPO、VIVO相比,荣耀仅独立3年,产品线生产的纵深时间也较短。而OPPO、VIVO是长久的消费电子,在经销商、受众层面更容易被接受。小米造车三年,也把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拉宽了,华为更是如此。
而
相比之下,提起荣耀,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荣耀手机
。目前来看,
荣耀只有性价比,是架不起来高端形象的
。Magic及其折叠系列产品构建稳固的高端形象尚需时日。
他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