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0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6日刊登题为《正经历新转变的中餐:下一波餐馆指南》的文章。作者为杰米·费尔德马。文章摘编如下:
本世纪初,我在中国做交换生时学到的汉语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我很清楚地记得,在那里吃到的食物让我十分兴奋。上海有内灌浓汤的精致汤包,成都有堆满一整盘的配有辣椒和花生的兔肉,云南有新鲜香蕉花沙拉。这跟我从小在芝加哥吃到的中餐大不相同,我当时很想把它们全打包带走,运回美国。
▲资料图片: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到旧金山唐人街的中餐馆迎宾阁订外卖。
如今,这样做就没必要了。随着中国向世界开放,并且美国食客对于食物更加着迷、更加了解,中餐在美国正经历转变。一批新餐馆和食谱展现出了对中餐的独到见解,揭示了全世界最复杂料理之一的深奥和多样。
美国从19世纪开始出现第一批中餐馆,一般来说,那些餐馆的餐点与中国菜关系并不密切。它们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而发明了新菜,或者对原有菜肴进行了大改造。至于20世纪上半叶的“杂烩屋”,有关这家餐馆的记载,更多的是顾客的感受,而非厨师及菜品的文化或地域定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的顺利宫和周氏餐馆等国际化餐馆兴起,它们引入了高端中餐的概念,它们的中餐立足传统技巧,但对菜品略作调整,以迎合美国人的口味。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中餐是家常便饭。
然而,近年来,在沿海和中部地区,一批新厨师在比民族或地域特征更具体的某种东西中找到了灵感,那就是个人经历。《民以食为天》一书的作者洪晓音说:“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透过美国的视角做中餐,但如今,人们透过他们的个人视角做中餐。”洪晓音还是在曼哈顿唐人街美国华人博物馆开幕的展览“酸甜苦辣:中餐旅美记”的策展人。在该展览中,33位厨师在多媒体访谈中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酸甜苦辣:中餐旅美记”的另一名策展人林建柯(音)说,多种因素促成了这种新的了解。他解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更多人往来于中国和西方之间,正接触这些他们在美国吃不到的食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年轻亚裔厨师渴望重新发掘自己的烹饪基因,与他们的传统建立起联系。”
▲在“酸甜苦辣:中餐旅美记”的展览中,美国华人博物馆为每位参展师傅及18种菜系制作了陶艺作品。(美国华人博物馆供图)
改变中餐在美国面貌的并非只有美籍华裔厨师。富有创造精神的中国厨师正为美国食客带去他们自己对烹饪的见解。在2001年移居华盛顿特区之前,广受赞誉的厨师/餐馆老板彼得·张(音)已在中国当了二三十年专业厨师。他的女儿、负责餐馆业务发展的莉迪娅·张(音)说:“他的风格以四川菜为基础,但也融入了来自湘菜、淮扬菜和广东菜的技巧。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美食恒久远,中餐永流传。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