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回顾 | 勇敢去爱吧,像没受过伤一样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20 21: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大婷 主播 的领读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很高兴在过去的九天里,我们一起读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 书。


我们已经知道,这本小说主要写的是爱情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 老了。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本伟大的爱情巨著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把这本书读的更透彻一些吧!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回顾 共读!

01

创作背


与《百年孤独》不同,这本书的写法是现实主义手法,题材又是爱情,阅读这本书并不会太费劲,文字直接就从眼里钻进脑子里,闯进心灵——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让人想一口气读 完。


不过读完之后,却异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太大的心灵震撼,只是口中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难道这就是作者让我们品尝的其所谓的“一生一世”的爱情的况 味?


尔克斯下决心要在这本书中,穷尽爱情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 爱…


实际上,这位诺贝尔获得者,是一名起题目的大师,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比如《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肯定是最好的之一。


仅仅想象一下:一个没读过马尔克斯的姑娘,在书店里面对《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她会选哪本呢?答案不 说自明。


马尔克斯自称这是他最好的作品,当然,他在书中也成功塑造了这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评价它光芒闪耀、令人 心碎。


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 马尔克斯透过他所展现的这些爱情,表现的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直接起源,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


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一个为了抢钱船夫的用浆打死了。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子孙满 堂。


这个故事与父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杂糅在一起。马尔克斯在小说创作期间,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交谈,他是在计划写一部反 映他们生活的小说。


故事是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开始的。他的父亲加夫列尔·埃里希奥·加西亚·马丁内斯是一个报务员、诗人和小提琴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年迈的马尔克斯上校家里,并且爱上了 上校的女儿。


在马尔克斯上校家一颗扁桃树的绿阴下,他向这位叫做路易莎的姑娘透露了心迹,说他一定要娶她为妻,只给她二 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


这时候她的姑妈扁桃树下走来,这就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埃斯科拉斯蒂卡·达萨姑妈 的原型。


报务员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在窗下为爱人演奏小夜曲——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为费尔米娜·达萨所做的那样。


不用再多举例证了,正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爱情故事,六十年后启发他的儿子创作出《霍乱时 期的爱情》。

02

爱和性,从来分不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中,爱情”、“情爱”、“性爱”并没有明显的 区分。


马尔克斯的书里很少出现“性”这个具体的字眼,他习惯使用的是“仰慕”、“爱”之类的 抽象字眼。这种用法,让爱与性在他那里似乎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关系含混复杂。


在马尔克斯看来,爱和性显然不应该截然分开——这符合现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


“野心勃勃”的马尔克斯恨不能将人世间的种种爱情“一网打尽”:这里有阿莫乌尔的隐蔽的爱情,“不止一次体验到了刹那间爆发的幸福”、有阿里萨许许多多的朝露之情、有乌尔比诺和林奇小姐之间羞涩而大胆 的爱……


作家认真思考了情爱心理、性爱心理以及老年人心理,更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可能性


“意中人嫁了王子,于是穷光蛋就苦熬”——这种故事很狗血,却也凄美。妙在马尔克斯给这个故事加了这么个结局:“ 苦熬,却也偷偷地拥有六百多次爱情,熬到八十多岁,熬死了王子,于是终于和意中人团聚了”。


在这本小说的最后一章, 岁月在两位老人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衰老的痕迹,我们其实看到了爱情和生命的反抗


这一定是最疯狂的事情了— —两具年过半百肌肉松弛的身体在船舱中做爱。没有肮脏的肉欲,只是纯粹的沉醉。


垂死在生命的边缘,以一种最纯洁的方式相爱,这早已超越死亡、孤独、偏见、高傲,超越爱情本身,令人战栗。

03

三个主角的爱情观


与其说阿里萨是爱情圣人,不如说他是个爱情疯子。但也许恰恰是“疯”,才是爱情最本能的反应,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纯粹的爱情本身就经不起理智的判断。


他对费尔明娜的爱始于那种最烂俗的一见钟情,而之后的相思、追逐、恋爱无疑也是最为老套的爱情路子。


而当他终于看似有所结果的时候,却被费尔明娜的六个字——“不必了,忘了吧”,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开始了对爱情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疯狂追逐。


在五十三年的漫长岁月中,这位爱情疯子,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寻求爱情的安慰,过着一种令世人不耻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一边口口声声说着对费尔明娜忠贞不渝,一边又游走于形形色色的女人之间。诚然,阿里萨的爱情是病态的,是疯狂的。


阿里萨在这五十几年里,沉浸在对于费尔明娜保持“童真”的自我催眠之中,但这些爱情模式,都是源自于本能。


若是说阿里萨是一个爱情的疯子,那么费尔明娜在爱情面前是一个瞎子。


费尔明娜是一个爱情瞎子,因为她只是纯粹了为了爱情而爱,少女时期她与阿里萨通过互传信件相爱,那时,费尔米纳并不是因为“阿里萨”这个人而爱,而是因为“爱情”而爱。


正是因为如此,在她真正的与阿里萨面对面的时候才会认为“他就好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轻易的说出“不必了,忘记吧。”如此决绝的话。


费尔明娜是一个爱情瞎子,她最终答应了乌尔比诺医生的求爱——在爱情和世俗生活之间,最终屈服于后者——只是因为发现二十一岁已迫在眉睫。


费尔明娜对于爱情的选择无疑是盲目的,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好似是大多数女性的特质,女性在爱情面前看似透彻和坚持,实则最易盲目和顺从。


但是费尔明娜虽然对爱情盲目和顺从,却从来不会因顺从世俗来放弃爱情。也正是如此,她可以在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接受坚持不懈追求她的阿里萨,乘着那艘插着霍乱旗帜的轮船,开启一段暮年之恋。


费尔明娜的爱情看似盲目,却也如此勇敢无畏,果断纯粹。


而乌尔比诺的爱情,相对于阿里萨的疯狂则表现出得极为理智。在与费尔明娜结婚时,“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


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但当她第一次吻他时,他确定,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止他们建立一份完整的爱情。”


可见,乌尔比诺是和费尔明娜结婚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对于爱情的理智不明而喻。这种理智爱情,恰恰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爱情模式。


他们之间也有令人动容的幸福。比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费尔米纳的初夜,乌尔比诺展现了他无比的绅士和气度,最后让费尔米纳忘却恐惧。


我们可以在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的婚姻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东西。作家并没有对这些世俗加以否定,恰恰相反,作者一再用“幸福”来形容。


之间,并未见作家有多少倾斜——因为我们需要物质的爱情,也需要精神上的爱情。不论追求那种爱情,只要能让你觉得幸福,就是好的。


结语: 亲爱的小伙伴们,《霍乱时期的爱情》共读到今天便全部结束了。在这些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里面,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了吗?明天我们将开启新的共读书目《追风筝的人》,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今日话题: 阿里萨到了八十多岁,依然勇敢地去追求爱情,费尔米纳也更是追寻自己的内心,和阿里萨来了一场暮年之恋。那么此时,你对你的爱情,是充满勇气呢?还是显得胆怯、小心翼翼?为什么呢?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点赞。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主播:大婷, 心灵是柔美的月光,声音是裸露的灵魂。愿用我温暖的声音和真挚的情感陪伴大家度过每一个静谧的夜晚时光,微博:大LLLLL。


领读人: 三厘, 三毛说她的文字只值三毛,那三厘此生的文字 何时能值三厘呢 ~ 微信公众号,三厘和你。



公众号回复 关键 “领读包”

查看 43本 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每日 「共读签到」 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一条  ·  什么?150块钱能盖个房子?
7 年前
大手牵小手  ·  养孩子,主要看气质
7 年前
大家-腾讯新闻  ·  云也退:犹太人为什么盛产诺贝尔奖得主
7 年前
凤凰WEEKLY  ·  悉心守护  传承卓越
7 年前